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檢驗能幫助中醫幹啥?

檢驗能幫助中醫幹啥?

快速化、數字化、網路化、規範化是>醫學現代化的趨勢。每一個檢驗指標的產生都是現代社會>的結果。雖然中西醫學分屬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但其目的相同,彼此互補。西醫用檢驗指標辨識疾病,現代>同樣也是如此。各種現代技術檢測記錄的客觀指標是微觀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手段,也是現代中醫臨床研究的主要標誌之一。


1. 檢驗指標促進中醫理論的創新


中醫理論是要不斷發展的。中醫病機治則理論的創新對中醫臨床的發展和療效的提高尤為重要。現代醫學關於疾病病理機制的研究以及相關檢驗指標的發展,可以啟迪我們對中醫病機治則理論進行創新性探討,進而指導中醫治療方法的創新和促進臨床療效的提高。

動脈粥樣硬化(AS)是病理機制十分複雜的一種慢性疾病,對其發病機制的研究已近百年。經歷了脂質浸潤學說、血栓形成學說和損傷反應學說的發展,1999年Ross提出的動脈粥樣硬化炎症假說逐漸成為當前研究的主流學說,認為炎症反應貫穿於動脈粥樣硬化的全過程,尤其是斑塊不穩定發生破裂的中心環節[1]。在相關研究中,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指標受到高度重視,2003年1月美國心臟協會和疾病控制中心推薦hs-CRP為心血管疾病二級臨床檢測指標(證據B級)[2]。此外血液中還存在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及病原微生物刺激等病理因素,它們作用於血管內膜使血管內皮發生結構和功能改變,繼而脂質沉積、血小板活化聚集和血栓形成,誘導大量炎性因子產生,促進炎性細胞活化,造成血管內膜發生慢性修復性炎症反應;而炎症又是誘發AS斑塊不穩定和斑塊破裂的一個主要原因。斑塊破裂,激發血栓形成,堵塞動脈管腔,可導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等嚴重臨床心腦血管病事件的發生[3]。


基於以上認識,從中醫基礎理論出發,結合現代醫學新進展,將炎症指標異常升高與中醫的毒邪致病理論密切聯繫,以陳可冀院士為首的心血管中心首次明確提出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瘀毒」病因學說和「瘀毒致變」病理機轉[4],認為血瘀是貫穿於冠心病發展過程的中心環節,也是穩定期患者的基礎病理狀態。若瘀久化熱、釀生毒邪,或從化為毒,可致瘀毒內蘊,如遷延日久、失治誤治,則正消邪長,一旦外因引動、蘊毒驟發,則蝕肌傷肉,進而毒瘀搏結、痹阻心脈,導致病情突變,出現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急危重症,這是穩定期冠心病發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病因和關鍵病理機轉。為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早期識別和防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項研究中, hs-CRP、 TNF-α等炎症指標起了關鍵性作用,是其他指標所不能取代的。


2.檢驗指標幫助現代中醫認識疾病


現代的檢驗指標已經達到了中醫自身辨識疾病的範疇。很多臨床醫生開始把理化指標作為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嘗試把現代科學檢驗到的數據拿到中醫診療當中去,把檢驗指標和中醫的傳統辨識相結合,逐漸形成中醫的形態學辨證和微觀學辨證兩個系統,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中醫四診的內容,促進了中醫的發展。

以血瘀證為例,以往的研究已經肯定了血液黏度、微循環障礙、血栓素及前列環素等指標的價值[5]。近年來的研究又證實多種疾病的血瘀證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現象。血小板活化是受體介導的靜止血小板對各種刺激的反應之一,其表現為血小板膜糖蛋白髮生顯著變化,在血小板膜上大量表達,成為血小板活化的特異性分子標誌物。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釋放反應中起著關鍵作用。目前血瘀證的研究已深入到細胞和分子水平,已對多種疾病的血瘀證患者血小板活化分子進行了測定,其中以α-顆粒膜蛋白140(GMP-140、CD62P)和溶酶體膜蛋白(LIMP,CD63)為主。對2型糖尿病、高血壓病、冠心病、銀屑病、肺癌等進行同一病種之間對比研究的結果顯示:無論是血漿GMP-140的含量,還是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達,血瘀證患者都明顯高於非血瘀證患者,而且在不同病種之間無明顯差異,提示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測定可作為血瘀證的微觀辨證指標之一[6]。


自「內皮損傷反應」假說提出以來,血管內皮功能的研究也日漸成為血瘀證領域的熱點。目前,關於血瘀證與血管內皮功能的研究主要是分析血瘀證患者內皮細胞分泌的活性因子增多或減少以揭示血瘀證發生的病理生理基礎。研究發現血管內皮細胞產生的一氧化氮(NO)、內皮素(ET)、血管緊張素Ⅱ(AngⅡ)、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slCAM-1)和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分子 (sVCAM-1)等血管活性物質在血瘀證患者中明顯升高,顯著高於非血瘀證的患者[7]。提示血管內皮細胞分泌功能異常可能是血瘀證發生的病理基礎之一。


炎症反應是當前血瘀證研究的另一個熱點,現代醫學的炎症是指組織細胞發生形態結構不同程度的損傷、充血、腫脹、滲出、變性、血管破壞壞死或增生栓塞、局部缺血、缺氧伴有代謝機能改變、循環障礙、血流變異等過程。近年來,大量實驗研究發現以上許多過程都與血瘀證有著密切的關係。臨床和實驗研究中都已證實C反應蛋白、血清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黏附分子等炎症因子在血瘀證患者中明顯升高[8],提示炎症反應從一個側面揭示了血瘀證的實質。


由此可見,在對血瘀證本質的研究過程中,檢驗指標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檢驗指標指導中醫治療和用藥

「治未病」是中醫學重要的治療理念。包含了三層含義:一是預防疾病發生,二是早治防變,三是掌握疾病發展方向防止傳變。治未病的關鍵前提在於,在發病之前能夠甄別出有潛在發病危險的人群;在疾病輕淺的時候能夠發現其惡化的端倪;在病情尚較單純時能夠預見其發展演變的軌跡。這樣才能及時採取有針對性的中醫藥預防性干預措施。傳統中醫是以癥狀和體征為診斷依據的,但多數疾病出現癥狀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而這些疾病大多在出現癥狀和體征之前就已發生了生理學指標的改變。檢驗醫學可以檢測到這些客觀指標的變化情況,恰當確定需要採取預防性干預措施的人群或患者, 為中醫學發揮作用提供更大的舞台,使中醫藥儘早發揮效能。


我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接近1.2億,絕大多數為母嬰垂直傳播或幼年期感染所致,基本發病模式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穩定期→再次免疫清除期。其中免疫耐受期和免疫穩定期患者多無明顯的癥狀及體征,肝功能也正常,但檢驗指標顯示乙肝E抗原陽性,HBV-DNA高複製,病理提示炎症及纖維化程度不重。有研究發現,根據檢驗指標的異常,在乙肝發病前的免疫耐受期和免疫穩定期就進行中醫藥干預,可以減少患者發展到失代償性肝病的機會,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9]。


高脂血症是現代醫學病名。凡是由各種原因導致內臟功能失調,引起人體脂質代謝異常,造成血漿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成分高於正常時,就形成高脂血症。高血脂對身體的損害是隱匿、逐漸、進行性和全身性的,其直接損害是加速全身動脈粥樣硬化,也是誘發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的危險因素。但早期的高脂血症多數沒有臨床癥狀,往往存在無證可辨的情況,只能通過檢驗指標的異常來指導治療。目前臨床多加用桑寄生、決明子、茯苓、澤瀉、白朮、丹參、生山楂、荷葉等藥物,降脂效果明顯[10]。


慢性腎臟病的早期,由於檢出率的提高以及對原發病的及早治療,大部分患者並無明顯的水腫、腰酸、乏力等典型癥狀。在此階段,雖無典型癥狀,但病機單一。研究顯示,根據檢驗指標的異常變化,針對性的採用活血化瘀治法進行早期干預治療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11]。


由此可見檢驗指標對中醫臨床的發展,對提高中醫用藥的針對性有很大幫助。

4.檢驗指標評價中醫藥臨床治療效果


評價臨床治療效果可分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憑藉主觀意識的診斷,這裡面也包括患者自我的感知。這是最初的臨床療效評價方法,傳統中醫由於受診斷條件的限制,他們在評價疾病的時候主要是限於這樣一個層面。第二個層面是體征,主要包括醫生看到的臨床診相。體征的變化比主觀的診斷要客觀一些,重複性也更強一些。第三個層面是現代的理化指標,也就是理化指標所反映的一些物理現象、化學現象、生化現象等等,客觀性強,重複性好。


比如病毒性肝炎及由乙肝、丙肝和過度飲酒引起的肝纖維化患者,經過一定時期的中醫治療後肝臟功能會明顯恢復,此時肝臟血清酶譜、蛋白質代謝及肝纖維化指標的改變是中醫藥發揮明顯療效的客觀證據。再如西醫學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但預後欠佳。中醫學認為此病病機系肝腎陰虛為主,以熱毒、血瘀為標,故以滋肝腎之陰,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常有不錯療效,此時檢測血沉、補體C3、抗核抗體是讓人信服的評價依據和客觀指標[12]。在代謝綜合征的治療中,經過一定時間的中醫藥治療,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明顯下降,客觀的反應了中醫藥臨床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檢驗指標往往能夠提供重要的生化、免疫、血液等生理、病理客觀診斷依據,在一些感染性疾病的診斷中甚至起著決定性作用。恰當、合理地應用檢驗指標,有助於中醫病機治則理論的創新,對中醫微觀辨證、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機制探討都具有關鍵性作用,也可以成為臨床選葯、「治未病」措施選擇和患者預後判斷的重要參考。因此只有將傳統的中醫診療方法和現代的檢驗醫學很好地結合起來,才會更加利於病情的診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醫訊 的精彩文章:

中醫針灸可助你成功戒煙
尿液的故事
急性咽炎的中醫病因病機
甲減驗案兩例
急性咽炎的單方驗方

TAG:掌上醫訊 |

您可能感興趣

赤小豆、赤茯苓,清熱利濕非常靈,附中醫幹掉濕熱的養生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