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曾經無比強大的魏國為何一跌千丈?

戰國曾經無比強大的魏國為何一跌千丈?

戰國前期魏國的強大令人吃驚!



戰國曾經無比強大的魏國為何一跌千丈?


魏國中齊國"圍魏救趙"之計,有桂陵之敗,但仍堅持當年拿下趙都邯鄲,使"圍魏救趙"之計失敗,然後回頭撲向秦軍,大敗之,以其強大的實力堅持兩線做戰,迫使齊國求和,趙國臣服,才將邯鄲還給趙國.直至馬陵之敗,萬弩齊發之夜,這是魏國命運的轉折點。


此役,魏大將龐涓中伏戰死,魏軍十萬精兵全軍覆沒,魏太子申被俘。這之後,在秦、楚兩強的接連打擊之下,驕橫的霸主魏國從此國運中衰、一蹶不振。


以至於後來魏惠王凄涼之語:東敗與齊(馬陵之戰),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丟失河西之地);南辱於楚,失八邑,寡人恥!


春秋時代過渡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大國已不僅僅滿足於爭霸,大並小、強兼弱、兼弱攻昧的大規模兼并戰爭越演越烈。後秦國攜變法之威、地利之固、民風之悍、兵法之教,仗六世之餘威,遣虎狼之師東下席捲六國,統一四海。秦國之強、秦軍之悍大家早以熟知,但戰國初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皆有所長,可謂鹿死誰手難見分曉,而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並不是西方的秦國,而是地處中原的魏國。魏自前413年至前408年五年的時間裡,連續攻秦,盡得秦河西之地,逼迫秦國退守洛水,夾河對峙。前408年至406年魏國遣大將樂羊越趙境滅中山。前404年至前373年連續十一年伐齊,破齊長城,使齊內地震恐。前375年伐楚之榆關,前371年攻佔楚之魯陽。

魏國之所以在戰國初期國勢強大,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戰國曾經無比強大的魏國為何一跌千丈?



三家分晉,魏得晉國上地,且又地處中原,物華天寶、人才濟濟。法家李俚;兵家吳起;政治家西門豹、公孫座;大將樂羊、龐涓、犀首皆一時之人傑也。魏文侯、魏武侯是素有聲望的賢明之主,頗有王霸之志,縱覽英雄、量才使用、思賢若渴。魏之強大是得人和也。


魏所處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生產力先進,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由於路網縱橫、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產雲集從而使商業繁榮、製作業發達。戰國時期最大的商業城市除了宋國定陶外,就數魏國大梁了。戰國時,鐵器以逐漸推廣使用。當時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韓魏。魏國由以兵器製作業發達而稱雄與當世。魏軍以逐步採用鐵制兵器代替青銅兵器,史稱魏軍甲兵犀利。魏國選練武卒,均為重裝步兵,披重鎧、持戈配劍、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說是裝備精良武裝到了牙齒。可見如果沒有強大冶金工業及兵器製作業的支持,以如此裝備武裝到單兵是難以想像的。大凡得地利者,必有山川之險固,兼得物產之富饒。魏地處中原無山川之險,卻得地力之饒以充軍國之資,魏之強大不能說未得地利也,不過,由於無山川之險,魏國在地利方面殘缺不全只得其末未得其本。(關於此點後文還將詳述)

魏國是戰國中第一個實施變法圖強的諸侯國。魏文侯重用法家李俚、西門豹制定法經,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極大的激活了生產力,魏國社會轉型較早,所以在戰國初期優勢非常明顯,正是因為魏文侯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才奠定了魏的強盛之基。後六國君主,借鑒魏變法強國的經驗,紛紛變法自強。從某種意義上講魏國在戰國初期率先強大可謂得天時,是一個根基深厚的老牌強國。


在軍事方面,魏國較早的進行了軍事變革。建立了以精銳武卒為核心的常備軍。魏軍內部等級森然、分工明確。且數量龐大。魏襄王時期,魏有武卒(重裝步兵)二十萬;奮擊(輕銳步兵)二十萬;蒼頭(裹頭巾的待選新兵)二十萬;廝徒(軍工、勤務兵、輜重兵)二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軍事實力可謂雄厚。故蘇秦語:魏乃天下之強國也。魏軍精選武卒成為各代定製,魏武卒披重甲,持戈配劍,操12擔之弩,負矢囊內裝弩箭50枝,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議兵篇)。可見魏軍士兵正規化及軍事素養極高,戰鬥力較強。


戰國初期,魏聯趙和韓並三晉之力,向外擴張。三晉合力,其人力物力占絕對優勢且又占天下之樞,故所向披靡。諸侯莫甘當其鋒。以至於後來得魏惠王追惜以往的強大發出了「晉國天下莫強焉」的感嘆。綜合以上幾點,戰國初年,魏持人和,得物饒,仗變法之威,軍力之盛、連三晉之勢,兼弱攻昧,橫行天下,終於在魏武侯時期,坐了中原霸主的寶座。


魏之強盛始於魏文侯,而終於魏惠王,歷時三代70餘年。魏惠王時期,魏傾其全力,力保霸主之位,但由於秦齊的迅速崛起。魏之霸業歷經數次反覆,尤其是齊國的強大對魏國構成了直接的威脅。



戰國曾經無比強大的魏國為何一跌千丈?


強大的魏國之所以衰落,愚認為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後,魏統治者忌才妒能、猜忌骨肉、剛愎驕盛、刻薄寡恩、輕視賢才,致使人和漸失,霸業逐廢。


吳起、犀首乃魏之良將,屢建奇勛,卻受魏主猜忌,一個南逃入楚,一個西奔入秦;公孫座臨死舉薦商鞅,而惠王不以為然;孫臏向魏王獻兵書反遭刖刑;范雎出使齊國有功不賞,遭陷害下獄受刑,差一點慘死獄中。信陵君乃魏安厘王之弟,是戰國末期優秀的貴族軍事家,素有威望德才,曾率魏楚聯軍解邯鄲之圍兩敗秦軍,反受魏王疑忌,數次被罷兵權憂憤而死。

魏國開國於中原腹地,四面強敵環司。其勢猶如圍棋里的「草肚皮」,圍棋對弈中,非棋力過人者豈敢在腹心開局焉?立足中原而爭霸天下者,非仗人謀,得人和不可。五百年後,立足於中原腹地而統一北方的曹操,曾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此語可謂道出真諦。魏中原上國,人傑地靈,人才濟濟,可為人才大國也。吳起、犀首、商鞅、孫臏、范雎、信陵、尉繚皆魏之賢才,魏輕視之、猜忌之、排斥之、迫害之、致使賢才奔他國而建功立業,骨肉受猜忌後含恨而亡。魏之所作所為足令天下有識之士寒心矣!「得士則強,失士則亡。」這句話與魏國盛衰興亡相始終。


二、魏強盛時,蠶食天下,兼并中原但主要戰略方向不明,忽東忽西,忽南忽北,甚至於越境滅國,盲目擴張毫無方略可言。魏在最強時的疆域態勢在其他諸侯國中也算絕無僅有的,可謂怪異。為何如此說,魏國之形勢可比為啞鈴型或扁擔型,一根扁擔挑兩頭,兩頭重中間輕。魏國西部是晉西南的河西之地,東部則是以大梁為中心的中原腹地,北部地區則是以鄴為首的河內之地;另外還有隔著趙國的飛地中山。而東部的中原地區與西部的河西地區,受韓國所阻,僅憑上黨的崎嶇狹窄的戰略走廊相連,且遷都大梁後,東重西輕之勢以成,一旦河西有警,魏國從中原地區調兵經上黨山地馳援河西,道路崎嶇,既遠且慢,難以應急。尤其是秦強大以後,對河西之地誌在必得,以河西之軍難抗秦傾國之師,且中原為魏之根本又是四戰之地,魏之精兵多被他國牽制,難以赴援,即使魏軍千里赴援,秦軍佔地利之近,以逸待勞,魏軍遠來未必能佔上風。此反客為主之道也。後魏惠王割河西七百里之地於秦,並非其智力不濟,乃鞭長莫及耳。


再看孤懸於魏國本土之外的魏之中山地區,原為中山國,前406年為魏大將樂羊所滅,魏在此地設將駐兵以守御。此地南聯趙境,北接燕國,孤懸於外,與魏聯繫必越趙境,陸路交通受制於人,一旦有變,難以控制。(按:後中山趁魏國馬陵之敗,無暇北顧之際殺魏守將復國)可見魏國是舉國三分,沒有一塊完整的國土,東西南北不得兼顧,正所謂張儀所言的四分五裂之道也!


三、魏國地理大勢之所以造成如此不利局面,主要是因為魏初盲目擴張,素無方略、貪利受地所造成的。魏國強大之時,正是六國不強之際,魏可謂是得其時也。魏國在奪取了秦河西之地後,對秦國已構成側翼包圍與高屋建甌之勢,如能趁秦國內部政理不修,國窮民弱之際,安撫各國,審時度勢、鼓行向西,一舉滅秦不是沒有可能,即使不能滅秦,也可盡奪秦之涇渭平原,獨霸秦川,之後魏對韓可造成四面合圍之優勢,韓國四面受敵,雖有三川之險,然其境不過千里豈能長久。韓與魏同趙與魏不同,趙與魏互為聲援,唇齒相依。韓國對魏國而言則是將魏國一分為二,阻其東西相顧的腹心之禍。魏和韓勢難長久,從長遠來看,韓不滅則魏不強,其勢然也。魏國如能削秦滅韓,使其國土東西相連成為一體。擁山河之險,控天下之樞,盡地利之饒、東向以爭諸侯,既無西顧之憂,又可避免兩線作戰,魏國霸業可成。魏國計不出此,是為喪天時也。


四、三晉勢分後,魏國輕外交伐謀,又地處中原驕橫於世,樹敵過多。魏自持強大,攻趙、伐韓、防秦、迫齊、逼楚。魏雖稱雄一時,但無地利之險可為屏障,且四面受敵,一直未能擺脫內線作戰的不利態勢,魏國為維護霸主地位,兩個拳頭欲擊天下之人,魏是四戰之地、四戰之國,豈能長久。尤其是齊秦兩國相繼崛起,對魏國已構成東西夾擊之時,魏不合與齊,齊攻其東,魏不合與秦,秦攻其西。以魏國一國之力而與二強爭衡,魏軍窮於奔命,故此失彼,并力於西則東虛,并力與東則西虛,幾個回合下來,魏國就招架不住,一敗塗地了。這一點,倒有點同二戰中的德國有些相似。


五、一個國家統治集團的野心往往同這個國家的實力增長成正比。有吞併天下的實力才能有吞併天下的野心。戰國初年魏國雖說強大,但似乎還不具備整合天下的實力。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無論向那一方向擴張,都將面臨強大的阻力,弄不好將使自身成為天下眾矢之的,促成各國合縱之勢。魏是典型的內線作戰的態勢。魏國地處中原腹地,無險可憑,地理大勢是非常不利的。那麽,怎樣才能擺脫這種不利的局面呢?魏國要想擺脫內線作戰的局面,必須要審視度勢,正確的確定自己的主要戰略方向。從後來的歷史來看,趙楚兩國不會對魏國構成太大的威脅。魏國無南北之優,卻有東西之患,齊秦兩國的強大對魏國已造成東西夾擊之勢。魏國的主要對手應是秦齊兩國,主要的戰略問題應是向東用兵(攻齊),還是向西用兵(攻秦)的問題?


在確定了主要的戰略方向及主要的打擊對象之後,還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1、在打擊主要對手的同時,要對次要戰略方向上的次要對手進行安撫,必要時要不惜做出讓步。從而使自己能夠獲得充足的戰略迴旋時間,避免陷於兩線作戰。二、在打擊主要的對手的同時,要留有一定的兵力對次要對手實施嚴密的監視,並制定穩妥的緊急預案。不恃人不犯我,而恃我之不可犯。三、依靠武力擴張所得到的領土,必須要有充足的實力與決心保有它。實際上,在激烈的競爭中,往往是「拓土容易,守土難。」


2、在前408年秦國商鞅變法之前,魏國的主要戰略方嚮應是向西用兵,不斷的打擊並消弱秦韓兩國,以解西顧之憂。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業已強大,控山河之險,急難圖之,客觀上,魏國已經喪失了滅秦的最佳時機。前408年後,魏國的主要戰略方嚮應是向東用兵,重點打擊齊國,滅齊後魏可西向與秦爭天下,這樣也可擺脫內線作戰的不利態勢。由此可見,面臨內線作戰又無戰略縱深,戰爭持久力不足的國家,統治者如不能充分合理的使用力量與謀略,是無法在激烈的競爭中,駕馭國家的命運的。


3、由於戰國初年,魏軍縱橫中原50餘年無對手已成驕兵,魏統治者和領兵大將目光短淺,驕傲輕敵,在具體戰役指導上,顧前不顧後,只知螳螂捕蟬不知黃雀在後。魏處四戰之地、無險可守而傾其精兵銳卒伐韓攻趙,虛國遠征,以犯兵家大忌,以至於孫臏伐魏引兵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成功的調動了敵人,圍魏救趙,敗魏軍於桂陵;退軍設伏,斬龐涓於馬陵。致使魏喪師辱國,霸業中衰。


其實齊魏兩國軍力對比,仍是魏強齊弱,魏國處置得當,並不見得非敗於齊不可,如若,魏國把形勢估計的複雜一些,在攻趙伐韓之時,保留一部分精兵於國內,作為戰略預備隊以防不測。齊軍來攻,則閉城自守以敝齊軍,齊軍遠來其意在於偷襲救趙,並無攻堅之意。大梁暫時無危險。魏軍回援主力可兵分兩路,一路循循漸進救援大梁以誘齊軍(此其利有三:一,魏守軍少,而齊軍多,可為守軍之外援,以堅其心;二可避免迅速回援中齊軍之埋伏;三、可誘使齊軍繼續逗留魏境,為切斷齊軍退路贏得時間。)一路迅速直插齊軍之後,斷其歸路,阻其糧道,齊軍遠來、勢難長久,聞歸路將被斷,必引軍自退,齊軍若退,魏軍前堵後追三路擊之可獲全勝。而魏軍主將龐涓驕傲輕敵,戰役指導上呆板機械,只知尋找齊軍主力硬碰硬地進行決戰,魏軍將驕兵悍一味窮追猛打,不鑽到孫臏的伏擊圈裡誓不罷休,怎能不敗?


綜上所述,戰國中後期的魏國,失人和、喪天時、無地利、輕外交、少伐謀、在具體戰役指揮上,簡單機械。原先稱霸的有利條件均已不復存在了。對魏統治者而言,昔日的榮耀已化為一場中原殘夢,留下的只有一段無可奈何的回憶。魏國霸業被他國所取代,終是在所難免之事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上下五千年 的精彩文章:

趙子龍是鬱悶死的?揭秘趙子龍死因真相
三國扶不起的阿斗劉禪 原來被世人誤解了千年
史上的四大「死對頭」,最後一對顛覆大家歷史觀
有人在不經意間情況下拯救了世界嗎?

TAG:中華上下五千年 |

您可能感興趣

朱元璋一句遺言,保一鄰國六百年太平,此國卻狂妄無比想統治中國
中國的這一武器為何讓美國無比緊張:革命性突破!
曾經無比強大的國家,後慘遭美歐肢解,現在拚命抱美國大腿
中國最強大的一個省:連皇帝都忌憚,幾經沉浮,如今依舊耀眼無比
中國古代曾無比輝煌的九大都市,現大多被人遺忘三四線苦苦掙扎!
中國這一武器為何讓美國無比緊張:革命性突破
蔣介石去世後各國反應不一:美國冷淡無比,但有一個國家卻很激動
世界三大帝王之劍,中國皇帝的豪華無比,其他兩國拿不出手
論各國的激光武器之長,看了之後還是中國最厲害,讓國人無比自豪
一非洲小國在朝鮮戰爭時被中國猛揍,如今對中國無比崇拜
此人一計謀讓曹操震驚無比,死後連敵國大臣都悼念
中國在西邊幹了件超級大工程,世界感嘆周邊一國卻痛苦無比
三峽大壩,大國利器,無比壯觀的龐然大物
身為韓國人,卻無比熱愛中國! 唯一沒有被罵的韓國明星,如今是中國媳婦兒!
中華無比珍貴的國寶,經歷幾千年風雨,現存不過鳳毛麟角!看完讓人心痛。
德國人發布了幾張圖片,卻令中國工程師們無比慚愧!
大批華人逃離美國,原因曝光,美國無比心塞!
皇太極在韓國立一石碑,因為上面刻著七個字,韓國人痛恨無比
大批華人逃離美國,原因曝光,美國無比心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