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半夏為調和陰陽之要葯

半夏為調和陰陽之要葯

《內經》十三方,所用藥物大約有三十來味,半夏是其中之一。仲景書中用半夏者共計42次,居第6位。除「出汗」外,凡《本經》述半夏主治,仲景皆有相對應的專方。如治「傷寒寒熱」之大、小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治「胸脹咳逆」之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越婢加半夏湯;治「頭眩」之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咽喉腫痛」之苦酒湯、半夏散及湯;治「腸嗚」之半夏瀉心湯;「下氣」之葛根加半夏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等。概括言之,半夏乃一調和陰陽之要葯,鄒潤安先生在《本經疏證》中用長達4382字的文言對半夏一葯做了精闢的闡釋,用他的話說,就是其功「不容殫述」。


能使人身正氣自陽入陰


《內經》所謂「衛氣行於陽,不得入於陰,為不寐,飲以半夏湯,陰陽既通,其卧立至」,是將半夏用於交通陰陽之最早記載。清代醫學家鄒潤安進一步地闡釋說:「頭為諸陽之會,陽為陰格則眩;咽喉為群陰之交,陰為陽搏則腫痛。腸鳴者,陽已降而不得入;氣逆者,陽方升而不得降。汗出者,陽加於陰,陰不與陽和。凡此諸證,不必委瑣求治,但使陰不拒陽,陽能入陰,陰陽既通,皆可立已。」這就是他認為半夏能治療以上諸證的根本原理,即在於該葯能交通陰陽,「使人身正氣自陽入陰」。他說:「是故半夏非能散也,陰不格陽,陽和而氣布矣;半夏非能降也,陽能入陰,陰和而飲不停矣。」所以,那種認為半夏能「散結消痞」、「降逆止嘔」,還僅是停留在認識的表層,還未看到半夏有交通和調和陰陽的功效。其實,這才是它最值得看重和加以利用的。

半夏主和,可潤可燥


明確提出「半夏主和」這一論點的,是鄒潤安。他是在對以「大、小」命名的12個方劑的闡釋中提出來的。他先解釋了大、小青龍湯,大、小柴胡湯,大、小陷胸湯,大、小承氣湯,大、小建中湯和大、小半夏湯,何以分別以大、小命名的由來,即「夫青龍,興雲致雨者也;陷胸,摧堅搜伏者也;承氣,以陰配陽者也;建中,砥柱流俗者也。是四方者,以功命名,則當大任者為大,當小任者為小。惟柴胡與半夏則以葯命名。以葯命名,則柴胡主疏,主疏則疏之大者為大,疏之小者為小;半夏主和,主和則和之大者為大,和之小者為小。」其中「半夏主和」的見解多麼獨到!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鄒潤安對於大、小半夏湯的比較,從治證、病機,以及半夏所發揮的作用上,都作了深入的剖折。他說:「小半夏湯是耕耘頑礦而疏通之,使生氣得裕;大半夏湯是沃澤不毛而肥饒之,使生氣得鍾。」因為兩方證雖然俱病在胃,「第『谷不得下』之嘔(按:指小半夏湯證),是胃逆有火,可見胃猶有權;至於『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按:指大半夏湯證),胃幾於無權矣。故小半夏湯劫散其火,胃中自安;大半夏湯則將轉磽瘠為膏腴,用人蔘不足,又益以白蜜,即水亦須使輕揚泛濫,不欲其性急下趨,化半夏之辛燥為宛轉滋浥之劑。」可見小半夏湯之用半夏,是取其辛燥劫散,而大半夏湯之用半夏,不是取其燥而是取其潤(即滋浥),目的是要使整個方劑起到一個「百鍊鋼化為繞指柔」的效果。如此,半夏既可燥又可潤,鄒潤安以大、小半夏湯為例作了生動的說明。


另外,鄒潤安還認為,治療腹脹滿的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蔘湯「實為和中之劑,其著力處全在小半夏湯。半夏之用,神明變化極矣」。

半夏主中焦氣逆


中焦為陰陽交會之所,「中焦如漚」,司升清降濁之職,所謂脾升胃降也。雖然《本經》雲半夏主「下氣」,但下氣並不等同於治嘔,它還能治「心下堅、胸脹、咽腫、腸鳴」等。


鄒潤安認為,半夏主中焦氣逆,不治諸氣奔迫於肺,即「半夏下氣之功,斷在中而不在上」,「僅能使氣不自中焦逆」,所以它與杏仁、五味子、射干、菖蒲等主上氣、能使逆氣自上焦而降者有別,不可混同。


氣逆也有虛、實的不同,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以姜,夏二味葯組成的方劑,即小半夏湯、半夏乾薑散、生薑半夏湯三者要區別運用的原因。這三個方劑都涉及到同為上逆之病的嘔、噦、喘之症,但小半夏湯證(中宮氣水相忤,欲逆於上)氣逆而實,故佐以走而不守之生薑,且夏倍於姜(以夏之性烈於姜之性);半夏乾薑散證則氣逆而虛,故佐以守而不走之乾薑,且姜、夏相等,又僅服方寸匕,還用漿水煎之以和其性。而生薑半夏湯證,全在病人意中(即自我感覺,如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等),就不能僅用降逆一法,而須用主於橫散之性的生薑加倍以搗取其汁,並先煎半夏而後納之,如此「使姜之氣銳,夏之氣醇,(姜之)散力迅疾,(夏之)降力優柔,其與小半夏湯用意正相胡越(既相反)」。由此可見,同屬於降逆之性的半夏,因裁成輔相之宜而使治證有別。


半夏為治陰邪竊踞陽位之要劑

仲景曰:「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鄒潤安認為,病發於陰者(非熱)始終不可下。否則,「陰邪自外入內,其溜於下部者無論己,其窈踞於陽位者,治法舍半夏其誰與歸?」所以能降逆消痞的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旋覆代赭石湯,諸方皆有半夏,這是必不可少的,是由半夏生成時令的特殊性(生於三陽開泰之後,成於一陰才妒之時)所決定的。鄒潤安說:「稟此陰陽相間之德,滑燥悉具之能,又何得不從陽入陰,治踞於陽位之邪哉?」(按:陽位,應指中焦以上,包括胸中。)


總之,半夏能降,能散,更能和;不僅能燥,而且能潤。《成方便讀》說它「能和胃而通陰陽」,可謂要言不繁。自《內經》而下,該葯己被應用了不下兩千年,至今依然療效鑿鑿。藿香正氣丸、保和丸、二陳湯、半硫丸、半夏白朮天麻湯等方劑中都少不了它。筆者認為,半夏雖然不屬於補藥,但如果應用得宜,可治療許多種病症,從而達到如鄒潤安所謂「陽和而氣布」、「陰和而飲不停」的效果,「但使陰不拒陽,陽能入陰,陰陽既通,皆可立已」之言絕非虛語。知半夏者,其潤安先生乎!


紹奇談醫:半夏


在我家鄉的麥地里,半夏(俗稱「麻芋子」)甚多,三葉,莖長不及尺,半夏其塊莖也。拔起,去莖葉,在淘洗時撞去粗皮,晒乾,即生半夏。麥黃在舊曆五月,正值夏季的一半,故有「半夏」之名。


半夏的加工方法,是用米泔、石灰、明礬、加水反覆浸泡,或僅用明礬水浸泡,不僅費時費工,更重要的是損失了半夏的藥效。曹穎甫《金匱發微》說半夏久經浸泡,是去精華而留渣滓,如欲立止嘔吐,豈能得哉。我治嘔吐、惡阻、痰飲、痰核、癭瘤、、痞滿、眩暈,當用半夏者,都用生半夏,在四川工作的十數年間,從沒出過問題,只有一次,我的學生把生半夏另包,囑病者加生薑一塊先煮半小時,病者是個老太太,回去以後竟然忘了,且誤以為是貝母(半夏去粗皮後潔白如玉,故又有「水玉」的別名),自作主張,沖而吞之,咽喉旋即發麻,指天劃地罵了我半天。我也親自嚼過生半夏,起初淡而無味,只覺得有些粘牙,繼則咽喉發麻,約一、二小時始緩解。

我用生半夏的方法是:將生半夏與茯苓、生薑一起搗爛如泥,文火先煎半小時,嘗一嘗,不麻口了,再下余葯。


生半夏的用量一般在10g左右。我在曾一例潰瘍病兼幽門梗阻的劉念,嘔吐得很厲害,我在處方中用生半夏15g,病家去同仁堂取葯,藥師說:哪有生半夏用這麼大量的,一定是忘了打小數點,徑自改為1.5g,服後居然也不錯。


生半夏用於妊娠劇吐有卓效,而且並不礙胎。我家鄉縣有一位年輕的外科大夫,其妻妊娠劇吐,吃食吐食,飲水吐水,經多方治療仍不止,一籌莫展,已數日矣,看到我的一篇題作《半夏小識》的文章(當年縣科委編印的一本小冊子),遂用生半夏10粒,打碎,加灶心黃土60g,濃煎與服,結果葯未盡劑,嘔吐立止。如今他的孩子已經上大學了。


1993年春夏,我在馬來西亞色蘭半州泰安堂坐堂,有位婦女叫山色拉的,28歲,妊娠二月余,噁心嘔吐,食不下,食後腹脹,左脅痛,脈弱滑,舌淡,我用六君子湯少加柴胡、芍藥,方中用生半夏10g,三服後吐止,脅亦不痛矣。乃去柴芍,並停用生半夏,又吐,乃再用之,三服吐止,易方調理而安。

20世紀70年代初我在甘南碧口採藥時,曾採到過與三葉半夏不同品種的掌葉半夏與水半夏,掌葉半夏的塊莖大如芋艿,我們也當半夏使用。最近見到上海有人用掌葉半夏治療,並已初見成效,北京的大小藥店卻沒有這味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炮製,讓一株植物變成中藥
我為什麼還信中醫!
上火了,道醫手把手教你選「清火藥」
夏季吃什麼祛濕,7種祛濕中藥最有效!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盆景的陰陽之道
「知道陰陽五行」之陰陽
陰陽調和熟地黃
調和體內陰陽平衡,如何才能「采陰補陽」
午夜奪命之連接陰陽兩極的冰櫃
陰陽之門與管理之道
陰陽五行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夏季是陰陽氣交會之時,冬病夏治最佳時機!
陰陽師逢魔之時在哪 陰陽師逢魔之時怎麼進
和田玉之——「陰陽面」
陰陽親
陰陽師逢魔之時怎麼玩 陰陽師逢魔之時哪裡進
秋分,陰陽各半
道教里的陰陽和柔弱
腹為陰 背為陽 按摩身體這些地方 調節陰陽效果好
四月!補腎、調節陰陽的黃金期
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與中醫的關係,陰陽五行的發展史
女性祛斑、調陰陽之法——羅大倫
道教的陰陽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