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文化之旅丨萬物皆河流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文/徐建成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在四川盆地的西部邊緣有一座建縣2300餘年的古城,先秦設嚴道縣治;後因若水(即滎河經河)在縣境內,城在滎經河二水的懷抱之中,故縣名稱為滎經。


這是一座深藏於山中的古城,資格很老。它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五帝之一的顓頊帝的故鄉;它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它至今仍有四座古城遺迹——即秦代設治的嚴道古城,相傳諸葛亮屯兵之處的靜冠古城,漢代鄧通鑄錢的集散地鄧通城和諸葛亮七擒孟獲地之一的孟獲城。

五十年前,我隨著母親離開了這座古城。五十年後,我再次回到故鄉,在春節的喜慶氣氛中,解讀著故鄉滎經的前世今生。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顓頊帝出生地)

遙想我四千八百年前的老鄉——五帝之一的顓頊帝


我的眼前是嘩嘩東流的滎經河水。河上,我兒時行過的鐵索橋早已被公路大橋所取代;我兒時乘過的汽車渡船也早已消逝於水面。來來往往的汽車賓士在108國道上,大橋便是國道的一個組成部分。橋下,逝水如斯,不舍晝夜。據史載,是在四千八百年前,軒轅黃帝的兒子昌意娶妻蜀山氏之女昌仆為妻,夫妻倆居於若水(即滎經),生子顓頊。用今天的話講,高幹子弟昌意被父親下放到滎經來鍛煉,在此期間娶妻並生子顓頊。昌意夫婦何時離開滎經,現已不可考。


顓頊12歲時離開滎經,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學習政事。那時,滎經河上還沒有如我兒時走過的鐵索橋送他去遠方,也沒有航空母艦般的汽車渡船送他遠行,想來他是乘一種簡易的木船或竹筏渡過了滎經河。遐想他應該是光著腳或穿著我兒時常見的那種草鞋,很可能還戴著斗笠,披著蓑衣,拄著一根驅趕狼蟲虎豹的竹棍就上路了。他在叢山中真說得上是披荊斬棘地前行著,不知經過了十幾天或者是二十幾天,這才出了劍門或者是出了夔門;然後又歷經艱險到達了河南一帶,再經過數年曆練,年方二十,便承繼了帝位。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顓頊帝出生地)


顓頊在位78。他創製九州,使中國首次有了版圖界線;建立統治機構,定婚姻,禁近親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針對巫術盛行之風,下令民間禁絕巫教;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氣,被後人推戴為「歷宗」。


顓頊為中華文明做出了以上的重要貢獻,是因為他少年時即走出了交通不暢信息不暢的封閉性的大山。遙想他從家鄉到中原的長途跋涉中,一定深切體驗到了中國之大,各區域風情自有異同,因之有了版圖概念的萌芽;一定深切體驗到了人口之眾多,沒有規矩如何進行有效管理,因而產生了男女婚嫁制度和建立統治機構的萌芽;一定深切感受到了炎涼寒暑、風霜雨雪與百姓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因而總結民間經驗,定下了四季和二十四節氣……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顓頊帝出生地)


我在故鄉採訪中得知:顓頊帝的出生地就在滎經六合壩的洪廟溝一帶。很多年前,六合壩人就一直供奉著顓頊帝,在壩的街口還建有顓頊帝牌樓。牌樓由八根圓柱支撐,圓柱間可通行人和車馬。樓高16米左右,分兩層,下面一層供奉著顓頊帝,第二層供奉的是文昌菩薩。兩層均有四角斗拱,橫樑上有寶頂。牌樓最早建於何時,已不得而知。由於牌樓年久失修,清末的六合壩人汪元藻在中舉後,在原地進行了重修。其正面橫著一個大匾,匾上有汪元藻所書的隸書體「顓頊故里園」五個字。


關於顓頊帝牌樓,現任滎經縣人大主任的蘭樹秋回憶說,建國初期,時任滎經縣文化館館長的劉繼民曾收到在解放前去台灣的滎經人寫來的信,希望鄉親將「顓頊帝故里」牌樓保護好。但十分可惜的是,1953年加寬108國道時,該牌樓被拆除了。


我以為,顓頊是有史以來從故鄉滎經外出「求學務工」的第一人,他求的是興邦治國之大學問,他務的是中華民族人文建設的大工程。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顓頊帝出生地)


遙望群山間鄧通開礦鑄錢的寶峰鄉銅山


我站在滎河岸邊,回味著鄉親們講古的故事,遙望西漢時鄧通用以造錢的銅礦山。


滎經這個深藏於山中的農業縣,兩千多年前,曾經有過中國最大的造錢工廠。


據史載,漢文帝將滎經的銅礦山賜予寵臣鄧通,命其開礦造錢。這種銅錢,史稱「布天下」的鄧通錢


鄧通是從中央政府下派到滎經開礦鑄錢經商的第一位董事長兼總經理,他生產的產品就是人人都離不開的錢。他因皇帝的特批而相對壟斷了造錢的銅資源,因而富可敵國。但具有戲劇性的是這個生產和擁有很多錢的古代大富豪,後來卻獲罪於繼任的皇帝,被抄家,在一貧如洗後竟被活活餓死。


在傳統的中國人心中,財神爺有兩位,一位是趙公元帥,一位就是鄧通。因此,在公元2005年的春天,有一群香港的觀光客來到了鄧通當年開礦造錢的地方——滎經寶峰鄉鄧通城遺址。他們在山谷間,在山村裡尋尋覓覓,希望能尋到當年的鄧通錢幣,讓鄧通錢給他們帶來吉祥和「大發」。但終一無所獲。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顓頊帝出生地)


一年之後的2006年的春天,鄧通錢終於重現滎經,吸引了考古界和相關各界的眼球。據滎經縣博物館館長高俊剛介紹,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曾多次到傳說中的鄧通鑄錢遺址——寶峰鄉進行實地考察,並發現了一些採礦、冶煉的舊址。同時,該館在民間收藏愛好者的幫助下,積極尋找鄧通鑄錢的線索,最後終於得知寶峰鄉蓮池村絲粟坡村民段志雄在十年前修公路時挖出過10多枚銅錢,並一直收藏在家中。於是,高俊剛等人立即趕到蓮池村,找到段志雄,鑒定了段收藏已久的銅錢,並確認其為「鄧通錢」。 雅安市文館所所長李炳中也認為,段志雄收藏的古銅幣從形制、錢文、尺寸和重量上看,完全符合漢文帝時期的貨幣形制,可以認定為「鄧通錢」。


據雅安日報社報道:滎經縣寶峰鄉銅山,距嚴道古城約10公里左右,其山勢連綿數十里,現在仍可隨處見到銅渣和許多礦洞,密如蜂房,有的深達五六百米,其中尤以青杠坡、絲粟坡和道底壩的謝家灣最為古老。


可以設想,當年鄧通鑄錢時,此處銅山閃亮,爐火通火,戒備森嚴。在滎經的群山之間有一條生財之道,它從寶峰鄉的鑄錢處一直通往京城,財源茂盛,滾滾滔滔……


至今,滎經民間仍流傳著許多有關鄧通鑄錢的故事和詩歌,其中,有一首詩這樣寫到:「銅山即是寶峰山,難步登臨道路彎,昔日鄧通鑄錢處,餓死燈燃油未乾」。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據說,只是據說,耶穌就是中國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顓頊


古城上演繹著土與火的古今傳奇


沿著108國道六合鄉古城村段,小車緩緩行進在滎經這個中國砂器之鄉的核心區域。路兩旁是摩肩接踵的店鋪,家家戶戶門前都堆放著砂器,大大小小,高高矮矮,或古樸憨厚,或現代新潮,形態各異,成千上萬,在陽光下閃著純銀般的光澤,綿延近1公里,煞是好看、狀觀。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滎經砂器,土與火的藝術)


據《滎經縣誌》記載:六合鄉古城村多粘土,砂器生產歷史悠久。1982年考古學家從當地發掘的秦漢文物考證,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砂器生產。這種砂器的製作是採用嚴道古城獨有的優質粘土,加上本縣優質煤炭燃燒後的殘渣碾細按比例混合攪拌而成,手工制坯,雕飾龍、鳳、獅、魚、蘭、竹、菊等圖案,經高溫燒焙上釉層而成,原材料具有唯一性,製作方法在土陶器皿中獨樹一幟。具有耐腐蝕、不氧化、不變色,燉煮食物不與食物中的酸、鹼、鹽發生任何化學反應,具有味美色鮮,保質、保溫、保鮮的特殊功能,是理想的純天然綠色炊、飲具,也是四川名菜「砂鍋雅魚」製作中不可缺少的烹飪工具。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滎經砂器,土與火的藝術)


據民間傳說,砂器的製作始於一個接待古時官員的故事。該官員到嚴道古城視察,口渴難耐之時命人燒開水來飲用。村民家貧無有燒水之家什,但上命難違,情急之下一村民只得用當地泥巴捏了個東西裝上水放在煤炭火上燒。不多一會兒,水燒開了,這個泥巴鍋也燒得鐵實了。官員接過這個東西喝水之後,連聲叫好,說是水好喝,這個家什也巴適,當即索走了這個「天下第一砂鍋」。從此,這種泥巴與細炭渣捏成的東西便開始在古城燒制出爐,廣泛用於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品種有鍋、盆、缸、罐、爐、盤、槽、缽等不下數十種,兩千多年來都統稱作砂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因地方國營砂鍋廠更名為「滎經縣工藝砂器廠」,從些改稱為砂器。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滎經砂器,土與火的藝術)


如今,國營工廠也已經成為了歷史,砂器製作仍是各家各戶自產自銷。我們在當地採訪得知,制砂器的能工巧匠當數曾憲華和他的兒子曾慶紅、曾慶波。曾氏三父子中,曾慶紅尤為了得,已獲得了四川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的「四川省一級民間藝術家」的稱號。黑漆漆的砂泥經他一捏,一個曼妙的雅女就出現在他手中。他創新製作了手感細膩、精美的茶具,與宜興紫砂有了異曲同工之妙。如今曾慶紅更是開發出了紫紅、釉黃、鐵青等色澤的工藝產品,既有實用性,又有審美情趣。帶有「曾慶紅製作」印記的砂器不但已經走到了北京城,而且已是享譽海外——新加坡一位客商慕名找上門來,說是要在東南亞設銷售處,全權代理滎經砂器的銷售,一次就要進貨上千件精品。曾慶紅為此又喜又愁,喜的是滎經砂器名聲在外,愁的是即便把整個古城村各家各戶的砂器全部集中起來精選,一下子也不湊夠一千件兼具實用性和工藝性的精品。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滎經砂器,土與火的藝術)


我在採訪中知悉,滎經縣有關方面已就發展砂器文化提出了很好的設想,這個設想大致如下——


在原有古道的基礎上,新辟一條砂器文化古街。建一段古城牆,刻名「嚴道古城」,城牆採用砂器燒制外牆裝飾磚。進城修建一座拱橋。進入順地勢的石板路,兩旁民居為木結構舊房,家家招牌採用布幡式古志招牌,主要經營茶館、小吃餐飲、休閑娛樂、砂器經銷。砂器作坊以手工為主,保留原始風貌,既是參觀點,又可以開「砂吧」,讓遊客體驗製作過程。


希望在不久之後的某個春節,當我再次回到故鄉時能行走在這條砂器古文化一條街上,更希望這條街上南來北往的遊人如織,如川西古鎮黃龍溪,如雨城古鎮上里,如我心中所描畫的嚴道古城砂器文化一條街。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滎經砂器,土與火的藝術)


滄桑巨變中的古城之謎


我在古城探親訪友期間,我接觸到了好些可以稱為古城之謎的龍門陣。這些謎可以歸納為滎經古今十大奧秘。其一、黃帝之子昌意為何會「降於若水」(若水即滎經古時稱謂)?其二、顓頊是獨自一人或是隨夫母遠赴中原?其三、滎經出土的戰國青銅矛為何會鑄有「成都」二字?其四、滎經出土的被稱為「巴蜀圖章」的數十件珍貴文物真的是古代印章還是一種會意的地方性文字?其五、滎經出土的漢代石棺上的「千年一吻」,到底是男女親熱的圖像還是兒子反哺老人的行孝圖……其十、六十年前滎經人口為十三四萬,六十年來,中國人口已翻了一番,而滎經人口卻仍保持著這個並未增長的數據,這是因超前實施了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還是另有一段發人深省的現代史?


隨著歲月之風不息地吹來,相信故鄉的一切難解之謎終將會露出它的謎底來。



兩千年古城——四川滎經的前世今生



(滎經砂器,土與火的藝術)


【作者簡介】徐建成,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工人日報主任編輯(原省級報刊副總、編委、主編等),出版有著作多種,獲得獎項多種,作品被選入出版物多種,個人被收入人名錄多種。現為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原四川省記者文學藝術研究會)專職法人秘書長。


————————————————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


《作家洪與》微信號:hongyupt


顧問:朱鷹、鄒開岐


編輯:洪與、姚小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三台的一段往事:流浪的大學
文化之旅 萬物皆河流
成都老男人之 裝神弄鬼
中國古代立太子殺其母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那年那月,那一群羊

TAG:閱讀悅讀 |

您可能感興趣

古城村滎經砂器的千年堅守與傳承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CRI中意媒體川渝行:探訪滎經黑砂文化
看地道滎經人帶你吃滎經美食!
方仲賢:滎經文化廊橋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