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实验不可重复≠学术造假

实验不可重复≠学术造假

实验不可重复≠学术造假



作者:解螺旋.子非鱼

导语


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自问世以来,因其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现有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主导地位,而备受科研界的广泛关注,但同时也因该实验技术重复性差的问题遭受到科研者普遍质疑。一时之间,「下一个小保方晴子」的说法甚嚣尘上。那么没有办法重复出的实验结果,是否就真的意味着学术造假么?


诚然,对科研界而言,实验的可重复性是判断一项研究是否可靠、甚至是否有意义时最为核心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科学实验都一定可以被复制。


2012年,生物技术巨头安进公司(Amgen)曾对53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进行重复性验证,结果只有6篇文章可以重复。2015年,Science的一篇文章发现发表在3份顶级心理学期刊上的100项研究能重复出来的不足一半。

无独有偶,近期Nature杂志在线调查了1576名研究人员后,发现了其中有70%的研究人员曾试图复制其他科学家的实验并以失败告终,超过一半的研究人员竟无法重复出自己的实验。

实验不可重复≠学术造假


实验不可重复≠学术造假


实验不可重复≠学术造假


实验不可重复≠学术造假



不可重复实验的「背后推手」

无疑,这些不能复制的实验并不等于作假。调查中发现,超过60%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发表的压力以及选择性报道是科研实验无法重复的重要原因。而究其根本,对基金和职位的激烈竞争才是科研实验重复性差的最根本原因,同时,越来越多的行政事务也逐渐挤占了科研人员大量的科研时间,这也使得实验的情况越来越糟糕。

实验不可重复≠学术造假



此外,影响研究可重复性的条件也实在太多太多了。实验过程中,尽管人们可以相对严谨地控制实验变量,但是「误差」总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实验中每个环节(环境温度、试剂的品牌、实验人员的操作方法)所产生的微小差异在不断的积累后(一旦超过5%),就会形成足以影响实验结果的大问题。

比如像蛋白质结晶这种复杂的实验,有时一个小小的灰尘,就可以毁了整个反应。又如,近日science的一篇文章也指出,实验室常用的小鼠动物模型,即便在完全相同的实验环境中,也会因其体内微生物的差异而导致实验结果的迥然不同。因而,在这么多变量的共同影响下,重复不出同一种实验结果实在是太常见了。


科学解决实验的不可重复性


为了改变科学实验重复性低的情况,90%的调查者认为更好的实验设计、更科学的统计学分析,以及更好的监管和指导这三点对提高科研成果的可重复性是非常重要的,远远要超过其他因素,比如基金或教学补助等激励计划等。同时,有80%的受访者认为,杂志社和资助者也应该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实验不可重复≠学术造假



简而言之,当研究者遇到无法重复他人论文结果的情况时,可以将自己重复实验结果写成读者来信(Correspondence)或以评论形式向学术期刊投稿。然而,要让杂志出版阴性结果通常比较困难,因而绝大多数研究者通常会采取以下的行动流程来提高重复实验的效率:


1、询问对该技术更有经验的技术员、同事或科学家


2 、给论文作者写信,向他们询问操作指南上的更多细节和窍门


3 、用特定的电子邮件列表、在线讨论组或社交媒体与同事在线讨论这项技术。


举个栗子,在基因编辑领域,每当有新技术或新软件发布,领头的研究者就会创建一个在线讨论组,来直接与同事和年轻科学家进行互动。因而,当NgAgo的重复实验遭遇瓶颈时,很多国外的研究者就会在google的Genome Engineering using CRISPR/Cas Systems论坛上中的NgAgo板块发表了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讨论分析和评论。


科学研究的曲折前行


其实,生物医学发展至今,星罗密布了众多的科研创新之举。从科研思想灵感的获得、研究假说的提出验证直至最终成为标准的医疗法则,总会历经多次失败的实验和重复验证,有时自然会受到很多来自于权威认知和传统理论的质疑、嘲讽。同时,科学家在科研的道路上难免会犯下粗心和草率的错误,但这样的错误不该被用来对他人的名誉进行攻击。


曾经,发现疯牛病的「罪魁祸首」朊病毒的Stanley Prusiner在首次提出传染性蛋白致病理论后,立即遭到了质疑,并引发了一场学术界的「风暴」,而他本人在这种风暴中也遭到了很多「极其恶意」的个人攻击。但是他毫无畏惧,依然坚持对这种致命蛋白进行深入研究,并逐渐获得医学界的认可。1997年,因朊病毒的发现,Prusiner被授予诺贝尔奖。


曾经,孟德尔遗传规律在问世之初也一直被科学界质疑。因为孟德尔的理论推翻了当时颇受支持的「混合遗传」理论——父母的遗传特性会平均遗传且共存给孩子。因而,孟德尔本人也曾遭受过很多嘲笑和排斥。直到1900年,欧洲三位不同国籍的植物学家在各自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分别证实孟德尔理论的正确,该定律才开始受到认可和证实。


因而,任何科学真理的证实都要经过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时期。目前,曾受到「诺奖」盛誉的NgAgo技术是否可信已然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而韩春雨也已在前些日子公开了该技术的详细protocol,成千上百个实验室都在对其进行重复实验验证。那么该技术到底能否经受得住时间的洗礼,成为真正的诺贝奖级技术,相信在学术界的众多研究者努力下,答案很快就会水落石出。


参考文献:1 、MedicalBreakthroughs That Were Initially Ridiculed or Rejected


2、 Biotech giant publishes failures toconfirm high-profile science


3、 Estimat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psychologicalscience


4 、1,500 scientists lift the lid onreproducibility


5 、Mouse microbes may make scientificstudies harder replicate


6、 https://groups.google.com/forum/#!topic/crispr/V1FALNbspCo


精彩内容回顾(回复左边数字查看):


61:非编码RNA类型及功能汇总,吐血推荐!


62:一文读懂 与自噬相关的mTOR信号通号


63:干货 Oligo设计引物,就是这么简单


64:跟着13分文章学作图,等着收获SCI吧(origin8教程)


65:干货 磷酸化抗体使用必杀技


66:Discussion写作模板:从3分、5分到10分


67:一文包会:Web of science数据库应用宝典


68:读图 qPCR那些奇奇怪怪的曲线都代表啥?


69:MicroRNA,如何实现从零基础到10分的跨越


70:ELISA实验操作中值得关注的细节大盘点


回复SCI、国自然、信号通路、CNS、实验工具、统计查看相应专栏文章!


想与同行同领域探讨学术,交流感想吗?扫描加入分领域专业社区吧!


投稿邮箱: tougao@helixlife.com.cn


合作微信:helixlife6

实验不可重复≠学术造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螺旋 的精彩文章:

國外大牛談把科研做好的那些細枝末節
CNS熱點推薦:衰老引的研究和投資熱潮
8000刀就可能「返老還童」,年輕血液真的讓人年輕?
醫學名刊故事:期刊老大哥不但是小號狂魔,撕逼更是一把好手
磷酸化抗體使用必殺技

TAG:解螺旋 |

您可能感興趣

实验这样做,你也可以发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出版学术著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韩春雨事件看学术成果的辨别
「我爱你」用科学术语怎么说?
王牌特工投身顶级学术圈,这才是影帝的正确打开方式
学术牛人看文献的方法
从「整理国故」到「国故整理」——九一八后中国学术研究的新趋向(二)
朱自清: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
首届「上海:党的诞生地」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80年前,饶毓泰如何在北大作学术领导人
2017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培训中心学术交流年会暨首届中医针灸名家学术交流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