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药罐子家庭「泡大」的中医梦

药罐子家庭「泡大」的中医梦



中医书友会第106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出生在一个药罐子家庭,家人各种疾病,而我也从小体弱,经历生病、辍学、打工、学中医、远离中医……但一切的阻隔都是为了让我回归中医梦。(编辑/瓦力)



我的中医梦


作者/念慈




我出生在一个药罐子家庭。



自记事起,爷爷和父亲都有哮喘,父亲还有白喉后遗症,每年都要发作几次,身体羸弱。家里从来不缺花花草草的药,那些药有的是买的,有的是父亲从山上采摘的,价格都极其低廉。




听妈妈说,我出生时又白又胖,先天禀赋好,模样招人喜欢。出生当年后的腊月,过年被年幼的小叔喂了一碗猪头汤,第二天下利色白,奄奄一息。那年头,朱砂易得,服了朱砂捡回了一条小命。



因为没有恰当的预后调理,自此也落下一堆后遗症,比如哮喘、脾虚胃弱、朱砂脾气……妈妈说发作的时候,哭啼几日几夜不休不止,双眼色红如朱砂。于是,在习惯打针吃药的光景下度过了童年时光,而那些疾病也一声不响地跟着我长大。




因病致穷的家庭最终无法继续支撑我们姐妹三人上学,我们在同一年同时辍学。那年,妹妹11岁,我13岁,姐姐17岁;妹妹小学毕业,我初中毕业,姐姐职高二年级。那时的母亲积劳成疾已是胃溃疡晚期,差点命丧黄泉,现在想来都后怕。我被人介绍到沿海,努力挣钱养活自己、养活家人。



老天爷偶尔会开个玩笑。




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再续读书梦,让我结缘中医。因为数学差,怕血,怕杀各种小动物,高考时凭直觉选择了中医学院。然而,没有开悟的我,在五年里,我的疾病并没有指引我在中医里更深入一步,一次次错过了跟中医前辈们学习的机会。




2005年盛夏,毕业后的我前途渺茫,家庭窘困,被迫改行,与中医的缘分也因此擦肩而过。因为英语不错,我在外企谋得了一份翻译的工作,做了五年部门主管。




那时的我在外人看来,家庭、工作风生水起,但只有自己知道,过度的身心消耗,加上心灵深处的不认同,我的生命如在饮鸩止渴,好景不会太长。




终于,2013年春,原本身体羸弱的我终于倒下。「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让无力感阵阵来袭,此时的我,已过生理黄金年龄,各种病痛虚证也找上门,哮喘、胃下垂……身心疲惫,心力交瘁。站在三十岁的门槛上,如临深渊,茫然无助,我一遍遍在心里问自己:这是我苦苦为之奋斗的幸福生活吗?该何去何从?




疾病缠身的日子,每天吃药比吃饭多,却丝毫不见好转。无奈之下,忍痛暂搁一切,抛家弃子,独自回乡疗养生息。




那些日子,被迫平静,被迫反思,也有大把时间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跟发小聊天说逗,跟着年迈的父母上山下河、种地打柴,用我的脚丈量这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心中渐现生机。我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人是大自然的孩子,也许我真的离开太久了!




也是在那时,我惊讶地发现山区十几个村落,竟然找不到一位真正的中医,哪怕是土郎中。大人孩子生病只能跑十几里路到乡卫生所、镇卫生院打针、输液;小时熟悉的赤脚郎中,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在我们这一代的记忆里。而我的侄儿们,对中医、郎中一词将只能停留在书本上模糊的文字里。




这让我难过不已。




记忆中,我的家门伯父是位了不起的赤脚医生,小时我哮喘发作时,上门为我开几块钱的药方能总管数月半年;还有郭家老屋的柳大婶是个身怀揣绝技的儿科郎中,针灸用得出神入化,治病时嘴里还念念有词,现在才知晓那就是中医的「祝由」疗法。




然而,随着他们的落寞老去,落土为泥,中医那原本残弱的香火无人延续,面对疾病,我的家人和乡亲也只有西医一条路可走。




所谓前因后果,三世轮回。再次踏入中医的门,已是迟到的八年之后,但这八年并没虚度。用八年弄清楚一个答案,是多么重要。




乙未年是我回归中医的第三个年头,期间有幸拜到重庆数位名医门下,受耳提命面之教,对中医的感悟略有一二,每每跟随恩师侍诊,内心时时涌动着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宁静感,我知道自己走对了。






站在伯父生前精心打理的中草药园,遍地菊花落,漫天雪花舞。怀抱伯父临终前托家母转交的陈修园《医学实在易》等石印本,虽遗憾未能见上他一面,但我相信世间是有灵魂的。八年来,虽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倾轧,一度将中医束之高阁,但此刻笃信,我就是伯父心中传衣钵之人,坚信这份迟到的中医情缘本已前生注定。




昨夜酣睡,枕上一梦:坐着颠簸不已的斗篷车,回到穷乡僻壤的老家,呆在一个四处透风的土坯老屋里。我的小学同学、发小都来叙旧,一听说我学中医,便央求我看病开方,看着看着,人渐多。叔伯姨婶,远亲近邻都来了,好不热闹,我不慌不忙地一个个地看舌头、摸脉、开方……一觉醒来,竟缓不过神来,虽是黄粱,却是我的中医梦。




中医素有魂魄一说,我是相信的。中医是我的魂,老家是我的根。他日,破艺带身,扎根大别山,侍奉双亲,反哺乡邻,除他人疾苦,护一方安康,终不枉此生。








I 版权声明




  • 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念慈。编辑/瓦力,校对/张术强,插图/胡笳牧云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全能搜索】解惑,【精选文章】授业,【经典诵读】传道,【临证参考】实战。欢迎下载灵兰中医App,给你的中医「装备」升级。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下载,也可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灵兰中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医书友会 的精彩文章:

「饮食如故」未必饮食正常
问诊中那些「坑爹」的事
李克绍:我的「失败经验」青年中医可借鉴

TAG:中医书友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