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成吉思汗四處發動遠征是因無所事事就會感到焦慮?

成吉思汗四處發動遠征是因無所事事就會感到焦慮?


成吉思汗四處發動遠征是因無所事事就會感到焦慮?



成吉思汗的領土擴張,一度引起爭議,冉平卻用民族性的角度去分析:在現代人的腦中,業已形成的思維定勢是,侵略就一定是為了爭奪能源、財產、人民。可對於成吉思汗來說,恰巧並非如此。蒙古族的生活就是不停行走,成吉思汗的征服不是為了斂財和統治,原動力是從日出之地走到日落之城的焦慮和不安。

「一本書寫完,和作者就沒關係了。它有它的命。」日前,記者在採訪《蒙古往事》作者冉平時他說,「現在仍有人讀《蒙古往事》,我相信它比我命長。」



成吉思汗四處發動遠征是因無所事事就會感到焦慮?



我們所看到的《蒙古往事》帶有濃重的蒙古特色。這是因為在創作《蒙古往事》前,冉平接觸到蒙古族現存最早的歷史文學長卷《蒙古秘史》,被書中簡單而樸實的漢語形式所打動。因此,在寫作《蒙古往事》時,冉平放棄使用漢語成語,並盡量少用形容詞。

在冉平看來,蒙古歷史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它流傳了幾百年,幾乎不走樣。無論是眾多版本的《蒙古秘史》,還是由它改編而成的文學作品,基本都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蒙古往事》同樣也源於《蒙古秘史》。最初,冉平希望能寫出一部蒙古族的史詩,但後來他放棄了,只寫到成吉思汗立國稱漢便戛然而止。冉平解釋說:「像電影的閃回一樣,我用不同的敘事角度,片斷式地寫成吉思汗的後半生情感。這樣比從頭說起更易接受。如果覺得不完整,可以去看史書。」



成吉思汗四處發動遠征是因無所事事就會感到焦慮?



在內蒙古生活了30年,冉平對於蒙古族的文化有自己的看法。成吉思汗的領土擴張,一度引起爭議,冉平卻用民族性的角度去分析:在現代人的腦中,業已形成的思維定勢是,侵略就一定是為了爭奪能源、財產、人民。可對於成吉思汗來說,恰巧並非如此。蒙古族的生活就是不停行走,成吉思汗的征服不是為了斂財和統治,原動力是從日出之地走到日落之城的焦慮和不安。


在冉平的想像中,「成吉思汗看到城牆會覺得滑稽:這怎麼能保護我的財產和子民?我要把城牆推倒,讓這個地方長滿青草,使得馬兒能夠自由馳騁。」他認為,成吉思汗的目的就是如此單純。如果住在房子中,反而會讓他覺得像進入墳墓一般喘不過氣,所以他在城外支起帳篷,看著城池中大火漫天,城市被夷為平地,他很愉快。這是一種文化心理的驅使。


成吉思汗四處發動遠征是因無所事事就會感到焦慮?



冉平認為,58歲的成吉思汗能帶著12萬人征服世界,除了由於西方世界的統治者寫信表示看不起成吉思汗而引起他的憤怒外,更多的是為了抗拒衰老和對死亡的恐懼。他對坐下來無所事事感到焦慮,所以才要行走,要征戰,要有事可做。


當城市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牧民走進城市的時候,民族文化也在漸漸消逝。許多人站出來吶喊,要保護民族文化傳統,冉平卻唱起「反調」。


「民族文化的退化是一個國家文明進程中不可避免的。我不知道原始文明是怎樣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除了一些文物和典籍之外,剩下的都是我們的想像。所謂的毀壞,誰又能知道它原本的樣子?」冉平認為,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們從草原遷徙出去,並不是文明的毀滅,只是生存方式被擠壓。牧民雖然放棄了馬匹,卻把離開故鄉的悲傷留在了心裡,這比留在草原更重要,因為能存留在人們心中的文明才是永遠無法被毀滅的。反而是那些為民族文化代言、大聲叫喊著我們的文明被毀滅的說法很可疑。


成吉思汗四處發動遠征是因無所事事就會感到焦慮?



冉平提出,文明的弱勢和少數都無關緊要,變異才最可怕。他提到鄂溫克族民族鄉——敖魯古雅。國家為保護這片僅有幾百人的土地,建起了房屋、電影院甚至是博物館。由於這裡的鄂溫克族人以打獵為生,政府怕他們獵殺稀有動物,或者誤傷人類,就沒收了獵民的槍支。獵民很憤怒。「獵民並不需要房子、電影院,這些不能成為他們尋求快樂的方式。讓他們搬出自己的房子,沒收他們的獵槍,他們就不會生活了,文化在變異中自然也就消失了。」


成吉思汗的領土擴張,一度引起爭議,冉平卻用民族性的角度去分析:在現代人的腦中,業已形成的思維定勢是,侵略就一定是為了爭奪能源、財產、人民。可對於成吉思汗來說,恰巧並非如此。蒙古族的生活就是不停行走,成吉思汗的征服不是為了斂財和統治,原動力是從日出之地走到日落之城的焦慮和不安。


成吉思汗四處發動遠征是因無所事事就會感到焦慮?



「一本書寫完,和作者就沒關係了。它有它的命。」日前,記者在採訪《蒙古往事》作者冉平時他說,「現在仍有人讀《蒙古往事》,我相信它比我命長。」


我們所看到的《蒙古往事》帶有濃重的蒙古特色。這是因為在創作《蒙古往事》前,冉平接觸到蒙古族現存最早的歷史文學長卷《蒙古秘史》,被書中簡單而樸實的漢語形式所打動。因此,在寫作《蒙古往事》時,冉平放棄使用漢語成語,並盡量少用形容詞。


在冉平看來,蒙古歷史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它流傳了幾百年,幾乎不走樣。無論是眾多版本的《蒙古秘史》,還是由它改編而成的文學作品,基本都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蒙古往事》同樣也源於《蒙古秘史》。最初,冉平希望能寫出一部蒙古族的史詩,但後來他放棄了,只寫到成吉思汗立國稱漢便戛然而止。冉平解釋說:「像電影的閃回一樣,我用不同的敘事角度,片斷式地寫成吉思汗的後半生情感。這樣比從頭說起更易接受。如果覺得不完整,可以去看史書。」



成吉思汗四處發動遠征是因無所事事就會感到焦慮?



在內蒙古生活了30年,冉平對於蒙古族的文化有自己的看法。成吉思汗的領土擴張,一度引起爭議,冉平卻用民族性的角度去分析:在現代人的腦中,業已形成的思維定勢是,侵略就一定是為了爭奪能源、財產、人民。可對於成吉思汗來說,恰巧並非如此。蒙古族的生活就是不停行走,成吉思汗的征服不是為了斂財和統治,原動力是從日出之地走到日落之城的焦慮和不安。


在冉平的想像中,「成吉思汗看到城牆會覺得滑稽:這怎麼能保護我的財產和子民?我要把城牆推倒,讓這個地方長滿青草,使得馬兒能夠自由馳騁。」他認為,成吉思汗的目的就是如此單純。如果住在房子中,反而會讓他覺得像進入墳墓一般喘不過氣,所以他在城外支起帳篷,看著城池中大火漫天,城市被夷為平地,他很愉快。這是一種文化心理的驅使。


冉平認為,58歲的成吉思汗能帶著12萬人征服世界,除了由於西方世界的統治者寫信表示看不起成吉思汗而引起他的憤怒外,更多的是為了抗拒衰老和對死亡的恐懼。他對坐下來無所事事感到焦慮,所以才要行走,要征戰,要有事可做。


當城市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牧民走進城市的時候,民族文化也在漸漸消逝。許多人站出來吶喊,要保護民族文化傳統,冉平卻唱起「反調」。



成吉思汗四處發動遠征是因無所事事就會感到焦慮?



「民族文化的退化是一個國家文明進程中不可避免的。我不知道原始文明是怎樣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除了一些文物和典籍之外,剩下的都是我們的想像。所謂的毀壞,誰又能知道它原本的樣子?」冉平認為,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們從草原遷徙出去,並不是文明的毀滅,只是生存方式被擠壓。牧民雖然放棄了馬匹,卻把離開故鄉的悲傷留在了心裡,這比留在草原更重要,因為能存留在人們心中的文明才是永遠無法被毀滅的。反而是那些為民族文化代言、大聲叫喊著我們的文明被毀滅的說法很可疑。


冉平提出,文明的弱勢和少數都無關緊要,變異才最可怕。他提到鄂溫克族民族鄉——敖魯古雅。國家為保護這片僅有幾百人的土地,建起了房屋、電影院甚至是博物館。由於這裡的鄂溫克族人以打獵為生,政府怕他們獵殺稀有動物,或者誤傷人類,就沒收了獵民的槍支。獵民很憤怒。「獵民並不需要房子、電影院,這些不能成為他們尋求快樂的方式。讓他們搬出自己的房子,沒收他們的獵槍,他們就不會生活了,文化在變異中自然也就消失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是明天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網紅」遭遇各不同,大多揚名立萬,也有坐牢女
最後一個戰死的德衛軍二戰後他堅持戰鬥14年被擊斃
朝鮮百姓實拍:與中國80年代的生活像極了安靜淳樸
直擊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一片廢墟,遇難者屍體遍地

TAG:今天是明天的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事事努力而隨緣,你會更洒脫
無所事事對工作者來說危害辣么大!還敢驕傲嗎?
閨蜜關係,就能事事肆無忌憚了嗎?
事事想要有成就 都離不開這三點!
我們為什麼無所事事
煩惱中來寄憂思,事事皆休
你覺得你很善良,卻總事事不順,其實原因都在這裡!
難怪最近老是事事不順!原來是因為這幾個風水沒注意,後悔應該早知道!
別來憂思中,事事皆可休
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
事事為別人著想,會累壞自己!
十月能夠心想事成的三個星座,從此事事都順遂如意
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
寧可勤奮,也不能無所事事
想讓您的工作一帆風順,事事稱心如意嗎?
事事為別人著想,會累壞自己
八戒:如果沒有正思維,就會每天焦躁、抱怨、無所事事
父母退休後,無所事事、心裡失落,解決這些問題的妙招竟然是……
心態好,才能事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