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遺忘的古蜀國:曾經挫敗秦國和楚國,最終沒落無聲

被遺忘的古蜀國:曾經挫敗秦國和楚國,最終沒落無聲

一部古蜀邦交關係,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成都平原上的古蜀人曾經如此不遺餘力地與夏人、商朝人、秦人、楚人、巴人奮戰,兩國交好只是戰爭間隙的曖昧時光。蜀人與夏,有確切記載的戰爭或許只有兩場,卻一度改變了古蜀國的面貌;蜀人與商,大小戰爭多如牛毛;周人是蜀人的同盟,卻經常在背後對蜀人下黑手;秦、楚是古蜀國的試金石,蜀人最終亡國,只有經受住戰爭洗禮的民族,才有資格逐鹿中原。


公元前451年 公元前451年,世界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生活在愛琴海邊民主的雅典人投票通過法律,使雙親中有一方不是在雅典出生的公民全部喪失了選舉權,這一法律使雅典公民的人數大大減少。而公元前451年中國已是戰國早期,奴隸制尚佔據主導地位。這一年,史官頗為清閑,全年並無大事可記載。唯一不安定的是成都平原上的蜀國和渭水一帶的秦國交惡。此時的中國並未統一,諸侯國之間爭奪土地的戰爭從未消停,人們對戰爭早已司空見慣了。 這一年,成都平原上的蜀人遇到了點麻煩,他們必須迎戰鄰國秦人的攻擊。當時兩國國力相差並不大,雙方在一個叫南鄭的地方展開激戰。



被遺忘的古蜀國:曾經挫敗秦國和楚國,最終沒落無聲


南鄭即今天的陝西漢中,其實直到三國,此地仍是不毛之地,並無多少經濟價值。不過,公元215年,劉備和曹操卻親率大軍爭奪漢中,歷經4年的鏖戰,劉備才艱難取勝。究其原因,劉備其時已佔有了益州,漢中是入蜀的咽喉之地,扼守在漢江和嘉陵江上游之間,進可出蜀入關中,退可固守,戰略地位十分險要。因此,蜀人、秦人的南鄭之爭,從戰略上說,與曹劉之爭是沒有太大區別的。 南鄭雖鄰近秦國,不過早在開明王朝建國初期,鱉靈之子盧帝便率蜀人北上,一度「攻秦至雍」。雍的位置,大約在今天陝西鳳翔一帶,已經越過了渭水,南鄭也自然成了蜀王的囊中之物。公元前451年,秦人決意奪回南鄭,他們猛烈的攻勢一度讓蜀人手忙腳亂。秦人偷襲得手,如願攻取南鄭。蜀人自然不甘心,又集結兵力反撲。不過,「秦左庶長城南鄭」,秦人早已經在這裡築起了城牆。果然,經過10年的鏖戰,蜀人才將南鄭艱難收復。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南鄭反」。


這以後的蜀人似乎沉浸在了勝利的喜悅中,他們在成都平原上很長一段時間不願走出來。南鄭收復後,蜀人似乎無意將其作為前哨,只當作一片領土,準確地說,只是一個擺設。他們並未曾想以此為據點,一舉殲滅鄰國秦人。同樣是公元前451年,奴隸制發展到此時,已經是強弩之末。不僅是蜀、秦,整個中國大地都呈現出一派老態龍鍾之勢。 變法圖強與原地踏步 內憂外患之下,公元前359年(一說公元前356年),衛國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國變法。商鞅的變法招來秦國領主貴族的一致反對,秦國一度混亂。蜀人卻依舊按兵不動,失去了進軍秦國的最後機會。 商鞅命人在咸陽南門放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貼出告示:有人搬到北門便可得百金。



被遺忘的古蜀國:曾經挫敗秦國和楚國,最終沒落無聲


眾人皆不信,後來有人一試,賞金果然有百金。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徙木立信」,商鞅由此確立起自己的威信。商鞅重編戶籍,獎勵軍功,變領主為地主。這些措施使秦國完成了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轉化。公元前350年,商鞅繼續改革,開闢阡陌,實行郡縣制,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全國秩序井然。一時間,「兵革大強,諸侯畏懼」。不過,「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秦孝公死後,太子秦惠王上台,第一件事便是車裂商鞅。這位秦王雖因私仇殺商鞅泄憤,卻又為商鞅的新法拍手叫好。他將是日後蜀人的主要對手。


而早在公元前382年,吳起即在楚國變法。此前的楚國接連受到魏、趙、韓的夾攻,大片國土淪喪,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更有甚者,楚聲王竟然在路中遇盜被殺。楚悼王上台後,任用吳起為令尹,開始變法。吳起廢除貴族爵位,整頓吏治,加強王權,楚國慢慢強大起來。楚悼王死後,舊貴族反叛,殺死吳起。不過,吳起的變法早已經為遲暮的楚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封建制在楚國逐漸萌芽。「軍舍林中,馬飲於大河」,兵力陡增。公元前381年,魏國伐趙,趙求救於楚,楚人「圍魏救趙」,這場經典的戰役吹響了楚人復興的號角。 我們之所以如此關心秦、楚的變法,是因為在不遠的將來,他們會是蜀人的主要對手。


在商鞅變法前,秦人與蜀人還有過一次交鋒,地點仍是南鄭。公元前387年,秦人又攻取南鄭,司馬遷稱之為「伐蜀,取南征」。蜀人依舊不依不饒,又糾結大軍硬是把南鄭奪了回來。司馬遷只得又記載「蜀取我南鄭」。此時的蜀,勢力已經遠遠伸出了成都平原。對於古蜀人來說,龐大的地圖似乎帶給過他們難言的幸福和快感。 這種快感在他們與楚人的戰爭中依舊得到延續。10年後,即公元前377年,蜀人東征伐楚。此時吳起雖死,新法卻已深入楚國的五臟六腑。許是突襲得手的緣故,蜀人一路高歌猛進,並很快佔領茲方。茲方距楚都江陵,只有不到200公里的距離。這場戰爭的勝負,史料並無記載。


蜀國與變法之前的秦國、甚至是變法之後的楚國交戰,並不吃虧,甚至還一度佔優。我們不禁要問:成都平原上的蜀人並沒有變法,也沒有走上封建制的道路,為何他們在與新興的楚國交戰中,竟能旗開得勝,並一度咄咄逼人?其實,蜀人固守南鄭抗秦,東征楚國用的戰術是偷襲,都沒有正面交鋒的痕迹。況且,從地理位置看,楚要防禦韓、趙、魏的進攻,秦人要防備北方游牧民族的偷襲,很容易顧此失彼。此時的戰爭,當不能說明蜀人的強大和競爭力。 從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中,可以窺探出蜀人當時在國內的動靜。


被遺忘的古蜀國:曾經挫敗秦國和楚國,最終沒落無聲



2000年,成都商業街出土了一處大型船棺葬,這處船棺葬屬於開明王朝已經死去的諸位蜀王,他們原本已經入土為安,卻又遷到了成都。船棺葬上面,還曾經有過豪華的宗廟。由此看來,此時的蜀王正忙著遷祖墳,而非勵精圖治,以求逐鹿中原。更值得一提的是,船棺旁的獨木棺中還有一些一次性埋葬的屍骨――顯然,這是蜀王用來殉葬祖先的人牲。這種殘酷的殉葬制度在中原早已銷聲匿跡了,古蜀王卻仍舊樂此不疲。 當秦楚龐大的戰車隊在平原上沖馳酣戰時,在三峽的峽谷溝壑間,巴國軍隊卻仍然依靠他們強健的四肢翻山越嶺,跨江涉水。與生機勃勃的秦、楚相比,推行奴隸制的巴國已經走到了它的晚年。在與秦、楚的交戰中,巴人顯得首尾難顧,巴國勇士更多的是用血腥的搏殺來延緩國家消亡的時間。歷史上,巴人在江關(今重慶奉節)、陽關(今重慶長壽)、弱關(今湖北秭歸)一連布置三道防線與楚軍對峙,卻終究沒能阻擋楚師西上的步伐。


公元前361年,「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奉節以東盡入楚之版圖,巴人的東方大門完全向楚敞開,無險可守。而向北,面對著雄踞關中的秦國,巴人不得不向秦人朝貢,以獲得苟延殘喘的時間。巴人的衰落並沒有讓蜀人警醒,相反,他們覺得這是個有利可圖的機會。戰國早期,蜀國軍隊不斷在山峽與成都平原一帶來回穿梭,不斷蠶食巴人在川東一帶的領土。純粹是小家子氣的手筆。 巴、蜀國滅 公元前316年已是戰國尾聲。這一年,巴蜀風雲再起,末代蜀王率大軍攻巴。巴人節節敗退,眼看就要亡國。無奈之下,巴王遣使求救於秦。 秦惠王欣然出兵。早在幾年前,他跟蜀人已經有過兩次交道。末代蜀王有一次想調侃秦惠王,就寫信邀請他參加自己的軍事演習,沒想到秦惠王大膽赴約,蜀國軍隊的兵制在演習中被秦人一覽無餘。


幾年後,秦惠王宣稱得到了可以便金的神牛,末代蜀王遣使來求,為此還勞民傷財開鑿金牛道,結果發現所謂便金的神牛隻不過是些石牛而已。他的無知和貪財,無疑加速了蜀人亡國的進程。 秦惠王派大夫張儀、司馬錯率師伐蜀。此時的秦師,再也不是前兩次與蜀人不相上下的軍隊了。果然,秦師一路高歌猛進。蜀王不得不從巴國退兵,迎戰秦軍。這場大戰並沒有持續太久。此前的演習中,蜀人的兵制暴露;金牛道既通,蜀國已無險可守。蜀軍潰敗,末代蜀王也在戰場上丟了性命。秦師攻佔成都。同年冬,張儀移師東伐巴國,俘獲巴王,巴國遂滅。歷史的天平,最終開始向強大的秦國人傾斜。蜀人連國家都守不住,更何談逐鹿中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拍案驚奇 的精彩文章:

墓葬奇聞:被民工一腳踩出來的中山國寶藏
古蜀國墓葬出土的四大謎團讓人匪夷所思
梁山好漢排座次:石碣出世的故事原來是騙人的?
笑說水滸:丑王英為何會獲得扈三娘芳心,他們的愛情原來是這樣
這個小國佔領了七座城池就和華夏叫板,結果被滅了!

TAG:拍案驚奇 |

您可能感興趣

戰國時最搞笑的國君,在齊國的忽悠下進攻楚國,結果被滅國
戰國末年秦楚爭霸,為何最終統一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楚國?
為何統一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最強大的楚國?
為什麼說秦滅六國,楚國最冤
楚國這位懦弱的國王竟是秦國最大的滅亡原因:人真的不可貌相
戰國七雄對應世界各國,當今世界誰是秦國,楚國和齊國?
為何統一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最強大的楚國?
楚國被秦國連續暴打後,為何還有家底滅掉東方的越國?
魯國一直都是齊國的菜,為何最後卻讓楚國給吞併了?
統一中國的為什麼是秦國,而不是強大的楚國?
戰國七雄中楚國實力最強 為何最終稱霸的卻是秦國
楚懷王在位30年,朝令夕改,治國無方,致使楚國屢次被秦國吊打
楚國是如何終結春秋吳國,令其最終徹底從歷史上消失,對付開掛且越界的叄哥仍可借鑒
比秦國交通更為便利的楚國為什麼不吞併巴蜀,而是留給秦國?
這個部落被秦國強迫背井離鄉,見證了楚國問鼎中原,最後卻亡於一場陰謀
楚國和巴蜀山水相連,為何卻讓秦國搶了先?
秦始皇統一過程中,最難打的不是楚國,也不是趙國!
作為疆域最為遼闊的國家,楚國面對秦國為何一敗再敗?
春秋五霸對應世界五大國,當今世界誰是晉國、秦國、楚國和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