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匠人般的堅守,上海開了比誠品還美的書店。北京已哭瞎!
21年匠人般的堅守,
鍾書閣從街邊不起眼的小書店,
變成了驚艷上海灘的最美書店。
……
- 上海 · 鍾書閣 -
鍾書閣松江一期
鍾書閣松江二期
鍾書閣閔行店
「只是因為我這個人做事情老是想把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極致。」
就因為這一句話,56歲的金浩把一家街邊最普通的書店,開成了上海灘最美的書店。上海灘最骨灰級的老書蟲幾乎都去過他的店裡。
鍾書閣
松江店一期
紅色的磚牆,尖尖的屋頂,
松江區的泰晤士小鎮,
鍾書閣就偏居在這個安靜的角落。
從外面看也許根本不會
感覺到這是一個書店。
但當踏入鍾書閣的那一刻起,
就完全進入了一個書的空間。
你四周的書架上,
你的腳底下,甚至樓梯的空格里,
你的目力所及只要能放書的地方,
都是滿滿當當的書。
在書架地簇擁下,
一樓的被分隔成九個空間。
就像是用書籍堆砌的迷宮一樣,
喜歡讀書的人,
要花上不少時間才走得出來。
落地窗戶被設計成一個寬闊的榻,
在書海里這「一葉扁舟」,
是所有看書的人最放鬆的地方。
沿著堆滿書的樓梯一路上行,
空間愈漸開闊。
屋頂透明的玻璃,
讓剛走出「迷宮」讀者一下子豁然開朗。
還沒來得及接受忽然而來的開闊,
只是走過一個小小的過道,
一個純白的閱讀空間就出現在眼前。
這個純白的空間就像是書的「聖殿」,
白色弧形的書架將整個空間包裹。
空間的頂面,
還有書架的後靠板都是鏡面。
空間不大卻依然感覺開闊,
四周堆滿書的書架在鏡面上反覆折射,
讓小城君感覺像是處在書的海洋里,
自己卻是那麼的渺小。
空間的中間有一個鏡面的柱子,
在鏡面的作用下無限延伸,
像是通向天空的最高處。
鍾書閣
松江店二期
鍾書閣二期就在一期的旁邊,
只不過通過一條書的走廊,
把兩邊的書店連接了起來。
延續了一期的風格,
書的走廊被書佔據了主要的空間。
走廊的兩邊,
甚至是天花板,
全都擺滿了書。
書廊的中間還有稍微寬鬆的地方,
擺著方形的書桌。
走在書廊中俯仰之間都是書,
隨手挑出一本找個位子,
就是一段愜意的時光。
書廊的盡頭,
藏著鍾書閣完全不一樣的一面,
這塊是兒童書籍的空間。
中間一棵超大的假樹,
大樹下各種造型的動物書架。
梅花鹿、灰熊、犀牛、大象……
每個動物身上都載著書,
對孩子們來說,
來到這裡就像進入了動物王國。
和它們交流的最好的辦法,
就是翻開動物們捧上的一本本書。
就連牆壁上也全是動物造型的書架,
不過看起來這些動物的造型,
更像是出自孩子天真的畫筆。
沿著書的樓梯爬上二樓,
就像是一下子墜入了神秘的空間。
和剛才天真爛漫的空間一下子區分開來。
深色的屋頂上,
布滿了點點的星光。
空間被書架分隔成一塊塊的區域。
屋子的中間,
同樣是鏡子包裹的柱子。
「星空」的屋頂在鏡面的作用下,
變得更加的深邃。
在這裡看書,
就像是無垠的星空下,
一個人自由的行走。
鍾書閣
閔行區店
閔行鍾書閣雖然在一個商業園區里,
但從遠處就可以看到熟悉的招牌。
坐著電梯到三樓,
一進門就被眼前「陀螺」造型的書架吸引。
在幽暗的燈光下,
這些散發著白色燈光的書架特別惹眼。
這些「陀螺」代表著一種平衡,
只有每次受到鞭策才能站立不倒,
就像是人在不停的吸收新的知識,
才能不斷前進。
沿著陀螺書架往裡走,
四周依然是深沉的牆壁。
牆上一束束燈光傾斜而下灑在書架上,
像是指引著繼續往前行。
跨過門洞的一瞬間,
視線就豁然開朗起來。
設計師在走廊的盡頭用鏡面的效果,
讓書架在視線的遠端無限延長。
不僅如此,
就連走廊的天花板同樣都是鏡面。
置身其中,
就像身處在一個書的時光隧道里。
書架連接著拱形的木樑,
在鏡面中無限循環,
有種英式教堂般的神聖空靈。
在書的隧道的另一頭,
有一塊開闊的區域。
中間是一個精緻的吧台,
書架上的拱弧落在吧台的一角,
像是一種天際的聯動。
這裡可以是學術交流的地方,
也可以是靜靜地享受閱讀時光的地方。
鍾書閣就像是一朵緩慢生長,滿滿綻放的花。而金浩就是那個默默澆灌的人,整整21年的時間。
金浩總是說自己很幸運,「我把自己喜歡的事當做事業來做,安安靜靜地享受書香。」不過在小城君看來,這樣的幸運更像是一種難得的堅持,一種匠人的堅守。
這個世界幾乎不合所有人的夢想。
只是有些人可以學會遺忘,
有些人卻選擇堅持。
圖片來源微信號:
贊是一種鼓勵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支持人民藝術,請分享到自己朋友圈
—[人民藝術·藝術生活]—
人民藝術微信公眾號與您分享優秀藝術家作品、最新展覽、藝術資訊等信息。
中國文藝媒體聯盟丨藝窩瘋核心成員
忠於好奇



TAG:人民藝術 |
※崔健跑了老遠,就為在他店裡找點樂子,然而這家在上海灘開12年火12年的門店,卻關張了
※這個法國人在上海待了 12 年,上海最美馬路上的 6 家「網紅店」都是他的
※漂泊八年,終於在上海安家了!晒晒我的50平婚房!
※美國人鏡頭下的1932年上海是怎麼樣的?
※鏡頭下:日本人拍攝的1983年的上海,這才是上海原來的樣子
※40年代,上海的廣告牆!還別說,現在有些還留著!
※組圖:1937年的舊上海,吃大閘蟹的都是窮人!
※鏡頭下1948年的上海:你應該沒見過這樣的上海,十分的有趣
※70年代,淳樸的上海人,不擁擠的上海街頭
※這些酒店已為你包下了整個杭州西湖和上海外灘的月亮,邀你去賞月~
※讓大樓「跳舞」後,他又在上海建了座2600年前的花園!迪拜還沒做到的事,他做到了
※淚奔,一組1993年的上海老照片,帶你走進那時的上海人家
※為什麼上海比北京美,我卻願留在北京10年不走?(上)
※晒晒我在上海的二手小窩,50㎡小戶型,看過的人都誇溫馨耐看!
※老照片:1986年美國人拍攝的上海,那時的房子是用來自己住
※上海灘最後的大小姐走了,112歲名媛,她是顧維鈞的夫人,曾經的復旦女神
※上海辛苦打拚五年了,終於買了套80平的小房子 曬給大家看看,會驚喜哦
※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人們窮的只吃大閘蟹,貴婦人茶樓吃糕點
※1415天和藏族小伙的廝守,上海姑娘終於嫁給了愛情!還在古城邊,一起造了一座他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