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女紅織就無字書

女紅織就無字書

每天,與您分享美好而易學的手作資訊,從刺繡、編織、串珠、布藝、紙藝、粘土軟陶到木作皮藝……彙集成暖心人文、中華傳承,舒適家居、親子遊戲等各類圖文資訊。這裡是美好手作生活的靈感空間!


「我與手作的故事」徵文系列之二:


女紅織就無字書

作者:李彩梅


引言


忙碌的生活中,穿針引線成了我解壓的方式。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打開了」手工愛好者「網站,不但找到了各種各樣我渴望已久的學習資料,有了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更在論壇上結識了不少愛好相同的朋友,收穫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後來開通微信,我趕快關注」手工愛好者「的公眾號,這樣就能隨時隨地學習,也能利用些碎片時間開開眼界了。

女紅織就無字書



我不知道喜歡做針線是不是也會遺傳,反正奶奶喜歡,我就更喜歡。


小時候就知道奶奶有個布條包,裡面有數不清的做衣服時剩下的碎棉布。最窄的大約只有一 厘米寬,一條條疊得整整齊齊,外面用一塊較大的布頭捲起來,再用繩子一捆,要用時平平展展 ,絲毫不亂。


我想我的針線活永遠比不上奶奶。她就是縫一個補丁都要左思右想,用布在要補的衣服上比來比去,那個認真勁兒絕不亞於正在創作的拼布大師。

女紅織就無字書



奶奶的工具很特別,也很專業。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木匠墨斗的啟發,為了讓線跡橫平豎直, 方方正正,她用紅布做了一個餃子形的小包,裡面裝上麵粉,用一根白線從「餃子」的這端穿進 ,又從另一端抽出。白線上自然粘了少許麵粉。奶奶把線按在布上,抓起白線的中間又猛然放手 ,「啪」的一聲,線上的麵粉便印在布上,一個個橫平豎直的田字就這樣畫了出來。


家鄉很多古老的說法與針線有關。母親常用「針都生鏽了」來形容女人的懶。所以有一天, 我看到久違的縫針已經銹鈍,不由得一聲嘆息。


又有另一種說法,說給一個人做針線時,如果線總是打結,說明這個人實在挑剔,不好伺候 。於是,女人們聚在一起,常常一邊心煩意亂地扯斷打結的線,一邊嗔怪地罵自己的老公孩子真是前世的冤家,讓自己累死累活。

女紅織就無字書



家鄉雖也有裁縫,但節儉的母親為了省下加工費,幾個孩子的衣服都是她一個人做。母親有一台飛人牌的縫紉機,在當時已經算是做針線活的新潮工具了。每年春節,為了能讓我們穿上新衣 服,她就埋頭在縫紉機上忙個不停。


母親沒有學過裁剪,她只是把孩子們的舊衣服拆開,放在布上畫出尺寸,再加長加大夠得上 我們的身材就行了。有時捨不得買新布,她就把舊衣服拆開,反面改成正面,倒也可以象新衣服 一樣讓人穿著高興。

女紅織就無字書



我記憶最深的一件新衣服的確來之不易。我在家裡最小,姐姐們穿過衣服傳到我這裡已經褪色起球,絕 對「樸素」了。


有一天,鄰居家來了一個外地的女孩,她穿了一件橙色的上衣,前襟上綉著兩排白色的小花 ,還有兩道波浪形的鑲邊。那是我之前從未見過的最美的衣服,一時間竟入了迷,連做夢都會夢見自己穿上了它。


現在想來,那時的我肯定讓習慣了粗針大線趕時間的母親費盡苦心。當那件仿製出來的衣服穿上我身上時,儘管手繡的花朵大小不一,波浪形的貼布也不甚平整,但還是讓別的孩子羨慕不已,我也開心得要飛起來了。

女紅織就無字書



母親是沒空細緻地做針線的,東北天寒,大人孩子都要穿棉衣,偷懶的女人棉衣常常幾年不拆一次,即使洗洗,也是連著棉花一起搓來揉去。母親卻絕對不肯,雖然家裡還有近七八個年幼的 孩子,但我們的棉衣總是一年一換,母親還要不時檢查一下孩子們棉衣的手肘,膝蓋有沒有磨薄 ,發現了就連夜拆開,補些棉花進去。如果哪個孩子的棉衣沒有來得及弄好,母親會一整天過不安寧,直到補好為止。


勤勞的母親讓我有時間在功課之餘學起了繡花。那時,東北流行的綉法特別簡單,用一根打 吊針的針頭改製成的繡花針往布上畫好的圖案里扎就行了。只是針頭是根細細的管子,想要穿線 並不容易。


聽人說,用馬尾巴上的毛穿針最好,我一大早起來就圍著鄰居家的白馬轉悠。但那馬 不停地轉來轉去,根本不讓我靠近。好在那時我還有兩根細細的辮子,拔下自己的幾根頭髮解決 了問題。

女紅織就無字書



女人可做的手工很多,但因為慣用左手,鉤編之類的我要反過來看,相當於逆行,不免糊塗 。所以,玩布成了最簡單的出路。


一直覺得,世界上沒有醜陋的布,只看怎麼搭配,怎麼襯托。一塊幾塊錢買來的碎布,加上 一圈細細的花邊,布上的枝蔓、牡丹一下子生動起來,藏青的底色也越發柔和高貴。我耳邊竟然 響起盛唐時的古樂,洪皇大氣,清響玄絕,所以我給那個小小的袋子取名為「錦色」,其實,它 讓我聽到了天籟之音,真正的名字當為「錦瑟」。


而另一塊布,圖案不甚完整,比來比去,做什麼都不合適,但某一天突發奇想,把它做成了 個另類的包包。不完整的圖案全部隱進了皺褶里,幾朵淡粉色的玫瑰在銀絲的襯托下若隱若現, 低調中有著一份不易覺察的張揚。我愛極了它,取名「玫瑰玉餃」。人亦如布,世界上本無完美 之物,但揚長避短,卻是會成就另一種意義上的完美。

女紅織就無字書



初學布藝的人,一如初涉人世的稚子。不懂得剪裁前要留些縫份做為框架的根本,不知道有 弧度的地方要在背面剪開,迴旋時才能顯得圓潤和規則。諸多的細節沒有考慮,一塊美布卻是成 不了作品,無端廢棄,實在可惜。


物有其道,布順其理。有那麼一塊極美的棉麻,淡藍與淡黃的花朵交錯,靈秀如一位江南女 子,卻因為我不懂布的紋理,做出來的東西怎麼看都覺得彆扭,卻又找不出毛病在哪。等想明白 道理時,包包早已送人,再無補救的機會了。


做針線時,總覺得時光快樂而短暫。穿針引線之間,人的心慢慢沉靜下去,冗雜的世事無關乎已,全部的心思都到了手中這個小小的物件上,想著它在那個人的掌心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想 著相處之時的種種快樂與甜蜜,一針一線都是牽掛,一針一線都是祈福。

女紅織就無字書


女紅織就無字書



古往今來,針線當為女人的另一種語言。聽說過古代才女蘇蕙,她曾把一首迴文詩織於錦上 以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全詩共841字可正可反可縱可橫,哀婉凄切,綉盡相思之苦。據說後人 又從此詩中解讀出了4206詩,已經是千古絕唱,在那麼久遠的年代,憑藉簡單的工具,把這麼長 的詩織於錦上,不光要斟酌經緯質色,一定還有太多問題需要解決,實在是讓後人嘆為觀止,拍 案叫絕。現在看來,這位傳說中的女詩人不光有曠世的才情,在女紅上也一樣登峰造極,無人可比。


而千里送寒衣的孟姜女,那撼天一慟絕對不是因為自己風餐露宿的委屈,而是飛針走線時種 種甜蜜憧憬的破碎,是一路而來如越來越大的雪球般的思念的踏空,是女子編織出來的比阿房更輝煌的情感宮殿的轟然崩塌。也許是老天為她的寒衣感動,也許是後人為了還她的痴情一個公道 ,於是,讓那青石鑄就的長城她的眼淚中轟然崩塌,人們心中的悲憤也能稍稍淡化幾分。

女紅織就無字書



相比之下,我倒覺得那些上陽的宮女實在有些死心眼兒,與其閑坐著思念那個不想早朝的玄宗 ,不如一人拿上一塊素錦,在上面描龍綉鳳,折騰個石破天驚。說不定也能創造出一種流傳千古 的綉法,或者亘古未有的物件。即使比不上蘇蕙,至少可以修身養性,氣定神閑,不至於辜負了山河歲月,悶出什麼毛病來。

女紅織就無字書



(全文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工愛好者網站 的精彩文章:

舊席子巧改收納盒,簡單又好看!
手工皂使用全攻略:潔面沐浴洗髮都搞定
拼布「格勒斯登盤」布衣活頁本教程
有支不務正業的畫刷,它帶走了我的心

TAG:手工愛好者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