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宣公的禮與讓:對不起,被後輩們搞雜了

宋宣公的禮與讓:對不起,被後輩們搞雜了

把一件東西抓在手裡不容易,把手裡的東西撒手讓給別人更不容易。人們特別欣賞禮讓這種行為,所以中國歷史從一開篇,就帶著這種謙和的禮讓氣息,堯舜禹樹了典範,因此,不能懷疑這是一種很值得褒揚的品行。



宋宣公的禮與讓:對不起,被後輩們搞雜了


所以,禮讓成了中國人價值觀念中非常核心的組成部分。但是,「禮」在先,「讓」在後。邏輯關係理不清,是搞不好事情的。我的一個朋友去請某位大師,態度挺謙卑的。結果面都沒給見,讓助理傳了張紙條出來,上面四個蠅頭小楷:「俱禮以請」。我朋友還算很懂,第二次就帶著厚禮和紅包去了。


這是題外話。真正要說的是宋宣公兩兄弟,他也是一個以堯舜做榜樣,要發揚一下禮讓風格的。其實,歷史上真心做這種事的人其實並不算很多,結果好的就更少了。別有居心的就不說了,有些居心儘管不錯,未必會有好結果。宋宣公兩兄弟應該是真心這麼做的。結果呢?還是搞砸了。


宋宣公和弟弟感情不錯。宋宣公自己做了國君之後,日子過得舒坦又任性。作為一個有分享精神的人,他思量著這輩子過的還是挺過癮的,這麼享受的事情,也應該讓弟弟也試試。他弟弟是不是提過這方面的要求,就不知道了。兩兄弟感情好,說不定哪次喝酒的時候,商量過這件事。


於是,當宋宣公要撒手不幹的時候,就決定要管理宋國這種福利交給弟弟。下面的人是有意件的,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讓」雖然是一件很有風格的事情,但是,不合「禮」啊。而且,這麼做也有不少後遺症不好協調。所以,大家挺反對這事。

但是宋宣公做了這個決定,完全聽不得別人的勸告。把位子讓給自己的弟弟,這也是他這輩子能夠做的最後格調的一件事了。所以,他堅持這麼做了。


按照下面人的看法,關於繼承權這事,還是保守一些比較好。他兒子也不錯,讓他來接班,大家都挺支持的。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這麼大件事,手底下的人不提點反對或者贊成的意見,沒有經過幾輪的觀點交鋒,也不好證明自己在認真工作。一時間,表達意見的人很多,主流是反對意見,大家可能猜測宋宣公還是和兒子比較親。


但是,宋宣公堅持自己的做法,因為這樣做能夠博得一個好名聲。


結果呢?反正宋宣公是老闆,他想讓誰干就讓誰干,別人反對,卻做不了主。大家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最後還是按照宋宣公安排的辦了。


也有可能,從一開始,宋宣公就不看好自己的兒子,把國家交給一個不肖子手上,他死也不太放心。不看好自己兒子的父親還是有的。他選擇讓弟弟接班,也算是臨死做件正確的事。

反正宋國就是他們一家子的,別人操碎了心,一般都阻止不了事情朝著不利的方向發展。


按後來發生的事情來看,宋宣公的弟弟宋穆公還是比較厚道的,宋宣公還算沒看錯人。宋穆公一直對哥哥的這一行為心懷感激,一輩子都沒忘。不過,他可能並沒有深刻領會哥哥在接班人問題的用心。之所以把位子讓給他,很可能是還有其他原因的。


又過了些年,等宋穆公病重的時候,他也想學習一下自己的哥哥:既然當初哥哥把位子傳給自己,現在不妨再傳回去。於是,他決定把位子傳回給自己的侄子與夷。這樣他去見自己哥哥的時候,也有個交代。


他應該也意識到,到兒子這一輩,隔著一層關係呢,堂兄弟的關係會越走越遠,相處得並不像他們親兄弟之間那麼和諧。這種不和諧的因素從宋宣公那時就埋下了。考慮到自己的兒子會有意見,他把自己的兒子趕到了鄭國去住。


這就沒事了吧?

和那些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繼承權爭奪戰比起來,這是多麼和睦禮讓的家庭關係啊。大家應該集體起立,鼓掌通過才是。


這件事這麼有風格,卻遭到大臣們強烈反對,堅決不同意與夷接班。這一次是真的反對。


大概大臣們都清楚與夷是個什麼玩意兒,難怪他老子當年寧可把位子傳給弟弟,也不傳給他。


大家吵來吵去一直也沒個定案。宋穆公眼看就要咽氣了,他還是堅持發揚風格,最後一刻,他發了自己的遺言:

「 我要是不把位子讓回給侄子,怎麼對得起當年讓位子給的哥啊!」


這是作死也要落個好名聲節奏啊。


遺願這種東西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很神聖的。死者為大,一般來說,人都要死了,咽氣之前的這點願望還不能滿足他嗎?


宋國的大臣也不例外,在堅持自己的意見,還是選擇照顧一個死人的面子的問題上,他們又一次選擇了後者。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該爭的大家都爭過了。


關於這件事,正面評價是這樣的:宋宣公把位子給了弟弟,說明他有知人之明,成全了道義,最終國家的管理權轉了一圈,位子還是回到自己兒子手裡。


好吧,我們善良地承認宋宣公兩兄弟都有這種遠見。禮讓這種事情他們做得都不錯,只是後來,被不爭氣的後輩們搞砸了。


至於結果,看看與夷的謚號就知道了:宋殤公。在他執政的十年里,發動了十一場戰爭。


後來,他在大臣們爭奪女人的戰事中被幹掉了,這是另外一個故事。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