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攀登极高山,不是闹着玩的!

攀登极高山,不是闹着玩的!

攀登极高山,不是闹着玩的!



(图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05期,供图/中国登山协会 张璐)

最近,某卫视一档登山真人秀节目开播,据说几位18岁少年最终会到达海拔7028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坳营地。说实话,地理君真的为几位毫无登山经验,甚至连高原都从未踏足过的青年捏了把汗。


攀登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500米,有着永久雪线和雪峰的大山)看似是对自身极限的一种挑战,但这种挑战背后有多少危险,你知道吗?为此地理君特意翻看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关于攀登极高山的几篇文章,给大家普及一下相关知识。


5900米:藏族同胞也会有高山反应?


地球的确穿着一件厚厚的、有分量的外衣——大气层;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50%的大气集中在海拔5500米高度以下,23%分布在海拔5500-10000米,15%分布在10000-15000米;即使大气均匀分布,大气压力取决于空气的重量,海拔越高大气顶端至该高度的厚度就越薄,所以该高度以上空气柱的重量就越小,大气压也就越低;在10万米海拔高度之内,大气的主要成分还是21%的氧和78%的氮,所以大气压越低氧气就越少……

随着高度递减的大气压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人有呼吸作用,身体内外很快就能达到平衡,气压不是问题。只是人体将吸入这种低氧气体,氧会通过肺部的弥散作用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海越越高,氧气越少,氧合血红蛋白也就越少,即血氧饱和度越低。这被称为「低氧血症」,也就是通常说的高原缺氧,而人类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离不开氧……


在低氧环境中,因为人体各器官供氧不足,呼吸系统、消循环系统、造血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都必须加倍努力地工作,发生一系列变化,即「高山反应」:呼吸急促或停顿、嗜睡或睡不着、多尿或少尿、头痛和头昏、呕吐甚至喷射状呕吐……反应的剧烈程度因人而异,并受到进入地的海拔高度、进入高海拔地区的方式和季节等的影响。

攀登极高山,不是闹着玩的!



(2006年4月底,格尔木人民医院一间病房里的景象让人联想起「非典型性肺炎」。图中的病人都是高山病患者。前景中的那位是在沱沱河医院工作的一个医生,患了高山肺水肿。转院至格尔木之后,他的病情得到控制并有所缓解。沱沱河海拔4547米,格尔木只有2829米。海拔降低之后,空气的含氧量有所提升。这种低转(转至低海拔、高含氧量地区)进行治疗的手段,对于高山肺水肿、高山脑水肿都是必要且有效的。图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07期)

为了减轻反应程度,应该掌握的首要秘诀是:循序渐进地升高海拔,在3000米以上,每天升高海拔最好不超过300米(高山脑水肿患病率并不高,通常仅发生在急速升高海拔的登山者中)。


在5900米这个高度,水汽量仅约为海平面的5%,水的沸点降至81℃,人体动脉血氧饱和度已比海平面时下降了30%,已对身体各部分器官供氧严重不足,所以即使藏族同胞也会有轻微的高山反应。同时,因为空气干燥,患咽喉炎和气管炎的概率几乎高达100%。实际上,人类长期居住地的海拔高度仅为5400米,除了登山运动员或特殊原因,基本上没有人在5900米以上的高度活动。


8000米:为何被称为「生物禁区」?


伴随着海拔升高,空气会越来越稀薄,特别是在8000米的地方,氧气含量大约只有海平面的1/3。1875年,意大利人斯宾内利、赛维尔和蒂桑迪埃乘坐热气球升空。在气球到达8000米的时候,斯宾内利和赛维尔当即死去,只有蒂桑迪埃因气球破裂自动下降而获救。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在8000米以上高空,如果不使用氧气,必然会死亡。到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的一些航空生理学家仍然沿用着蒂氏的8000米「生物禁区」、「人类死亡地带」概念。

攀登极高山,不是闹着玩的!


(图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05期,供图/中国登山协会 张璐)


所以,特别是在珠穆朗玛峰的攀登中,单单关于氧气瓶,就可以讲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而各个营地、各个高度使用和遗弃的氧气瓶都非常可观。然而,这个生物禁区在1978年宣告突破,特别是1980年意大利登山家梅斯纳尔从珠峰北侧第一次单人无氧成功登顶,开创了人们探险的又一个新时代。


气候规律决定登山季节

当西南季风把印度洋的暖湿空气向北输送,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宛如一列巨大的屏风,产生了屏障作用,造成了南北两侧气候的差异。最高大的珠峰屏障作用最明显,就降雨而言,南北两侧截然不同:在南侧,雨季6月上旬就来临,9月中旬才姗姗离去,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000-3000毫米;而北侧雨季相应较短,仅从6月中旬到9月上旬,多年平均降水量不到南侧的15%。


大风也会影响登山。它不仅仅使行动困难,还会加速人体的热量丧失,使「体感温度」降低——感觉更寒冷。在相同气温条件下,风速越大,「体感温度」越低。若气温为零下15℃,风速10米/秒,「体感温度」已零下30℃,人体极易冻伤。珠峰地区盛行西风,加之海拔越高风速越大,冲击8000米的登山者常常在海拔7000米以上活动。在这个高度,零下15℃、风速10米/秒,已是不错的天气条件。因此,他们常常面临大风带来的冻伤威胁。

攀登极高山,不是闹着玩的!



(阳光把珠穆朗玛峰染成了美丽而温暖的金色。然而,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珠峰的旗云正在顶部急速地自西向东奔驰,并在东侧迅速下沉,这说明海拔8000-9000米高空风速在25-30米/秒之间。这种天气极不利于登顶。图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05期,摄影/Warren Morgen/c)


总结从珠峰南北两侧成功登顶的登山者们和其他人失败的天气条件可以发现:从南坡攀登,主要危险是大雪与雪崩带来的生命威胁,尤其是在海拔5000-6000米的雪崩区,所以南坡登顶成功的重要天气条件就是无降水或微量降水;从北坡攀登,主要危险是大风带来的冻伤和生命威胁,因此北坡登顶的主要天气条件是小风——在8000-9000米高度的风力小于8级。


资料表明,珠峰7000米以上高空风速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5个月间最大,平均超过8级(风速为20米/秒)。综合上述气候条件,在喜马拉雅山脉攀登8000米以上高峰的最佳登山季节是:南侧4月中旬至5月下旬、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北侧季节稍长,为4月中旬至6月上旬、9月中旬至10月中旬。


雪崩,登山大敌

攀登极高山,不是闹着玩的!



(图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05期,供图/中国登山协会 张璐)


随着「咔嚓」一声巨响,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吨的雪体开始滑动,尔后就像一条飞流直下的白色巨龙,以每秒几十米的速度冲下山来——「雪崩」是大量积雪突然崩落的自然现象。由于它带给人类的多是灾难,人们把它称为「白色死神」。


据德国《登山者》杂志统计,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雪崩夺去生命的人数多达6万。1970年,秘鲁瓦斯卡兰山峰发生了一场大雪崩,将山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毁,造成两万居民的死亡。1990年7月13日,前苏联境内的帕米尔山脉列宁峰因地震而发生大面积雪崩,使设在5300米的登山队营地被完全吞没,至少有43名登山队员丧生。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17名队员在攀登梅里雪山时,遭遇巨大雪崩不幸罹难,是中国登山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山难。2002年8月,北京大学山鹰社攀登希夏邦马西峰,5名队员也是因为雪崩遇难。


医学资料表明,如果遭遇雪崩或者其他原因被雪掩埋时,由于缺氧和失温,人最多只有8分钟的存活时间(若及时使用了呼吸管,可以坚持到30分钟)。


然而登山者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使雪崩的危险降至最低,如「新雪3天内尽量不行军」、「避免在山谷、在30度到50度的斜坡下扎营」、「注意选择行军路线」,还要「注意温度对积雪层的影响(如果地面和雪面温差悬殊会形成多面的雪结晶——深白霜,又叫糖雪,这种雪支撑不了多少重量;还有一种在地表形成的轻薄的羽状白霜,如果后来被降雪盖住,就会形成脆弱的雪层,而且跟糖雪一样,增加了雪崩危险的可能)。」


其实,以上都是关于攀登极高山的基本知识,我们登山的目的并非要征服山峰,更不必借此证明自己的能力与勇气,抱着融入它,且与它平和共处的心态,量力而行,即可。

攀登极高山,不是闹着玩的!



(每次看这张「登山队员行走在冰川上」的照片,总是想起那句「在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图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05期,供图/中国登山协会 张璐)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国国家地理 的精彩文章:

TAG:中国国家地理 |
您可能感興趣

不用遠赴黃山,在福建就能坐看高山霧海,風起雲湧,美若仙境!
遍地平原的印度,居然也有如此雄偉的高山!
穿5英寸高跟鞋爬高山,腐國小伙做這一切不過是為了申請獎學金,一臉懵。。。。
征服高山的攀岩者們,直接在岩壁上睡覺,網友:怎麼睡得著?
「也不怕那高山大海,只是怕風和海浪的日日磨蝕。」
山為何出好茶,詳細了解高山茶的特徵,您喝的是高山茶嗎?
愛情,是最終的曲高和寡,是知音間的高山流水
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裡的一粒沙子
夏日綻放在高山幽谷的綠絨篙,百年難得一見,送給遠方的你!
高山竹林間的茶園,會是怎樣的美好?
高山雲霧出好茶,就是這麼來的
山羊一家幾口偏愛在高山上玩耍,接著出現的事情讓山羊本性暴露!
高山挖礦工不懼懸崖不怕辛苦,就是想讓自己的孩子過的好一點
男兒有淚不輕彈,勒布朗詹姆斯的兩次哭泣:翻越每座高山都要不忘初成,至死方休
娘娘池,析城山僅有的一處高山湖泊,真的很美,靜謐迷人
太極美女約戰徐曉冬:來高山上試試,看看到底是誰不行!
有時候打動我們的不是遠方高山大海,而是身邊易被忽視的精彩
高山兀鷲和禿鷲的決鬥,為食物翻臉不認鷲
魚攪不渾大海,霧壓不倒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