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第二十二回感神恩留侯建祠

第二十二回感神恩留侯建祠

張良萬萬沒有想到,此處還住著老子這位聖人!當下不敢造次,躡手躡腳跟著那童子往前走。


文/庋恥齋


【第二十二回】感神恩留侯建祠

坤元至哉萬物化,


真如靜默怎憑誇。


滋養濟度無痕迹,


安坐獨傳無為法。

第二十二回感神恩留侯建祠



天社山位於成都之南四十公里新津縣境內。五峰鼎峙,連綿不絕;五津環繞,氣象萬千。數千年前,古蜀先民就在此地生息繁衍。寶墩古城舊址靜卧山麓,山上遠古祭祀遺迹尚存。天社山自伏羲祭祀皇天社稷以來,便成仙源。歷代傳承不絕,高真輩出。相傳軒轅黃帝在天社山鑄鼎煉丹,乘龍飛升後來老子西出函關也隱修於此。張道陵天師創立五斗米道,這裡便成為了道教二十四治之一的稠粳治。自此,相關的歷史人物層出不窮,天社山的故事更是異彩紛呈。

第二十二回感神恩留侯建祠


道教二十四治之一的稠粳治。(資料圖)


仙童引路


話說張良正在道旁休息,來了一個小童,長得是唇紅齒白,眉清目秀,頭扎雙髻,身穿綠襖,套著大紅小坎肩,一條藍緞子做面的棉褲,腳下一雙繡花緞面鞋。見了張良,開口便問:「先生可是張子房?」


張良道:「正是。」


小童道:「元君說今日她的兄長來了天社山,要我來接,不想先生便是。請先生隨我去見元君吧。」

張良想:「子瑤果真是神仙』未卜先知,曉得我今日到此。我且隨童子前去。」便對童子道:「還煩請仙童引路。」


那童子道:「先生且隨我來。」說罷便在前面帶路,張良緊跟其後。


走了一段山路,便到了一處山洞。小童在洞口停下,對張良道:「先生少待。」說罷,便伸手在懷中取出張符圖來。


只見那童子,腳踏罡斗,口中念了咒語。那符無火自燃,道光亮,洞里便現出一條道路來。

小童道:「先生請隨我行。」說罷便順著那條道往裡走去。


張良寸步不離,唯恐走失,緊緊跟著那小童往前走。入內未過百丈,豁然開朗,無數梅花鹿在山林中奔跑,白鶴盤旋在天空,古樹參天,棵棵胸徑都過十數圍,奇花異草都叫不出名來,小溪潺潺,水流淙淙,繞過三疊潭,見了一處院落,門首匾額上書「紫府」。


小童道:「先生謹慎,切勿高聲!」


張良道:「為何?」


小童道:「此處乃太上道祖隱修之所,不可驚擾。你且住聲,隨我慢行。」


張良萬萬沒有想到,此處還住著老子這位聖人!當下不敢造次,躡手躡腳跟著那童子往前走。行進不遠,有座千年古藤橋,自然生就,絕非人為,藤蔓橫跨兩峰,枝葉纏繞而成橋。

第二十二回感神恩留侯建祠



上了藤橋,往下望去不由得心驚膽寒(資料圖)


童子道:「先生腳下小心。」說罷便踏上了藤橋。


張良隨著那童子上了藤橋,往下望去不由得心驚膽寒,足下便是萬壑深淵,雲霧瀰漫,不見其底。張良顫巍巍雙手牢牢拽緊藤蔓,腳下蹬穩枝條慢慢移動。


小童見張良如此,不由呵呵一笑,道:「先生,這橋堅固得緊你且放心。莫踏空在空隙里崴了腳便好。」


張良聞言放大膽子,跟著那小童,看著腳下藤蔓,一步步走了過去。


得見元君


過了藤橋,便是一處開闊地,綠草茵茵,山花璀璨。一片瓊花中露出一座別緻院落。院子不大,卻極其古樸,紫荊為牆,並無院門。院內房舍數間,石牆草瓦,幾塊青石做路,石頭面上被踩得光滑,四周卻生滿了青苔。


小童帶張良到了院子里,對裡面道:「啟稟元君,子房先生到了。」


中間一道門打開,出來一位仙真。張良一看,正是子瑤!此時打扮已經和當年大是不同了。只見她頭戴白玉芙蓉冠,身穿青色無縫仙衣,上面並無刺繡,足下一雙皂靴襯著雪白雲襪,正笑嘻嘻地看著張良。


張良一見,不由讚歎道:「如今張良方知子瑤乃真仙也!」


旁邊童子道:「子房先生,你該改了稱呼,如今元君聖號乃是『碧瑤瑞應元君扶危濟厄天尊』了。」


張良道:「是!」


碧瑤道:「子房一別數年,還是風姿卓然。快入里廂飲茶。」

第二十二回感神恩留侯建祠



茶的芬芳沁澈心扉(資料圖)


到了屋內,元君待張良坐定,命童子奉茶。張良端起茶碗,見裡面飄著幾根綠草,未到口邊,那芬芳已經沖鼻而來,沁澈心扉。張良啜了一口,咽了下去,只覺得茶水入喉甘冽,到了腹內就感到一股熱氣升騰到了頭頂,渾身頓覺舒泰,來時的疲勞一掃而空。忍不住又喝了幾口,放下茶杯,稱讚不已。」


元君微微笑道:「窮山寒舍,沒有什麼招待,只有些本山野草烹茶以奉子房了。」


張良道:「此茶好極!敢問元君此為何物?」


元君道:「此物名稠粳,乃天社山所產靈根。昔軒轅黃帝得道飛升,即是服用此物為引。子房幫扶聖主,辛苦得緊,去時也帶得一些,以為調養之用。」


張良聞言感謝不迭。


坐了一會兒,張良便取出所攜帶的黃金寶珠,送與碧瑤。


碧瑤道:「此身外物也,與我無益。子房若是有心,將這些金珠施與百姓,以扶其危困。」


張良道:「元君何必見外,些許薄物聊表寸心而已。至於郊野受難黎庶,張良自有他法,元君還是收下。」


饋金建祠


元君見張良意切,不便再拒,道:「如此,昔日鯰魚精在岷江作怪,傷害生靈,鬧得四境不安。至地母臨凡,方才殄滅魚妖,又施惠手,賜民飲食之需。萬民莫不感恩,年年交郊野為祀,未建神祠。今日子房饋金,正好為聖母建祠,以供萬民景仰。」


張良道:「元君既是此說,張良從命便是。」

第二十二回感神恩留侯建祠



為聖母建祠,以供萬民景仰(資料圖)


元君又道:「子房下山時,將金珠交與天慈宮道人,囑咐建祠便是。」


張良道:「是!」


兩個又道了離別想念諸多心腹話。見天色不早,張張良便要辭行。


元君送至院外,攜張良手,道:「子房,不日天下大定。安定前恐殺伐不休,多有枝節。你自當小心。」


張良道:「還請元君提點。」


元君道:「子房渡江而來,可還記得艄公所言?」


張良道:「心穩船自穩。張良也受益頗多,天下事,心萬事皆穩,勿論如何,我只以不變應之。」


元君道:「誠是也!順應天命,則無往而不利。今楚霸王勢雄,漢王當靜待時機而作,不可妄動。四年可建其功!」


張良道:「那良當作何處置?」


元君道:「功莫大焉,禍莫大焉。子房輔漢王以定基業,天下平定而不可居功。


四年之後,霸王絕於烏江,漢王一統華夏。子房,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也。」


張良道:「是,張良銘記在心。」


和元君道別後,張良便由仙童領著出了洞。仙童指明道路,張良便獨自下了山去。不—時到了天慈宮,宮內此時正鐘磬齊鳴,—眾道人跪伏於斗姥聖像之前高聲誦讀《道德經》。張良在殿外尋了台階坐了,看那晚霞夕照,歸林宿鳥。不多時,鼓聲響起,道人們誦讀完了經文,叩首禮拜了聖像,退出了殿堂。張良上前去,取出金珠交付與宮內管事的道人,交待了元君囑咐。見天色已晚,道人又殷勤挽留,張良便在天慈宮住了—宿,第二天早晨才離開。到了江邊,那艄公渡江,張良也就搭了他的船過江去了。(編輯:妙眼)

第二十二回感神恩留侯建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東方神仙中有一位童子形象的大聖,他是誰?
白雲講堂《茶之初相》茶文化主題講座
夾谷之會:以戰止戰
處暑:天地始肅,打今兒起盡一切可能將周身之氣收而藏之
盧照鄰問名醫能治癒疑難雜症原因何在 孫思邈這樣回答……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