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若非此人,台灣在康熙時就被丟棄出大清版圖

若非此人,台灣在康熙時就被丟棄出大清版圖


若非此人,台灣在康熙時就被丟棄出大清版圖



康熙在位期間,成功收復台灣

鄭氏降順,清朝成功收復台灣,而這時侯台灣去留,成為清廷熱議之事。


有人「議遷其人,棄其地」,連一向支持進剿台灣鄭氏政權的內閣學士李光地也主張丟棄台灣,奏稱「台灣隔在大洋之外,聲息皆不通,小有事,則不相救使人冒不測之險」,「應棄」,「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納款通貢,即為賀蘭有,亦聽之」。施琅堅決主張守台、留台,郡縣其地,於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特上《恭陳台灣棄留疏》,逐一批駁棄台說之荒謬論點,詳盡闡述留台、守台的必要及任官設兵的辦法。


「竊照台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隔離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遙。查明季設水澎標於金門所,出汛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余遙。台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然其時中國之民潛至、生聚於其間者,已不下萬人。鄭芝龍為海寇時,以為巢穴。」


「及崇禎元年,鄭芝龍就撫,將此地稅與紅毛為互市之所。紅毛遂聯絡土番,招納內地人民,成一海外之國,漸作邊患。至順治十八年,為海逆鄭成功所攻破,盤踞其地,糾集亡命,挾誘土番,荼毒海疆,窺伺南北,侵犯江浙。傳及其孫克塽,六十餘年,無時不仰廑宸衷。」


若非此人,台灣在康熙時就被丟棄出大清版圖



李光地,清朝著名清官、理學名臣,曾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


「臣奉旨征討,親歷其地,備見野沃土膏,物產利溥,耕桑並耦,魚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黃、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茲則木棉盛出,經織不乏。且舟帆四達,絲縷踵至,飭禁雖嚴,終難杜絕。實肥饒之區,險阻之域。逆孽乃一旦凜天威,懷聖德,納土歸命;此誠天以未辟之方輿,資皇上東南之保障,永絕邊海之禍患,豈人力所能致?」


「夫地方既入版圖,土番、人民均屬赤子。善後之計,尤宜周詳。此地若棄為荒陬,復置度外,則今台灣人居稠密,戶口繁息,農工商賈,各遂其生;一行徙棄,安土重遷,失業流離,殊費經營,實非長策。況以有限之船,渡無限之民,非閱數年難以報竣。使渡載不盡,苟且塞責,則該地之深山窮谷,竄伏潛匿者,實繁有徒,和同土番,從而嘯聚,假以內地之逃軍閃民,急則走險,糾黨為祟,造舟制器,剽掠濱海,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固昭然較著者。」

「甚至此地原為紅毛住處,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一為紅毛所有,則彼性狡黠,所到之處,善能蠱惑人心。重以夾板船隻,精壯堅大,從來乃海外所不敵。未有土地可以托足,尚無伎倆;若以此既得數千里之膏腴復付依泊,必合賞伙竊窺邊場,迫近門庭。此乃種禍後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虞。至時復勤師遠征,兩涉大洋,波濤不測,恐未易再建成效。如僅守澎湖,而棄台灣,則澎湖孤懸汪洋之中,土地單薄,界於台灣,遠隔金廈,豈不受制於彼而能一朝居哉?是守台灣則所以固澎湖。」



若非此人,台灣在康熙時就被丟棄出大清版圖



鄭成功收復台灣


「台灣、澎湖,一守兼之。沿邊水師,汛防嚴密,各相犄角,聲氣關通,應援易及,可以寧息。況昔日鄭逆所以得負抗逋誅者,以台灣為老巢,以澎湖為門戶,四通八達,游移肆虐,任其所之。我之舟師,往來有阻。今地方既為我得,在在官兵,星羅棋布,風期順利,片帆可至,雖有奸萌,不敢複發。以斯方拓之土,奚難設守,以為東南數省之藩籬。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颱灣、澎湖兩處。」

「台灣設總兵一員、水師副將一員、陸師參將二員,兵八千名;澎湖設水師副將一員,兵二千名。通共計兵一萬名,足以固守,又無添兵增餉之費。其防守總兵、副、參、游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轉升內地,無致久任,永為成例。在我皇上優爵重祿、推心置腹,大小將弁,誰不勉勵竭忠!然當此地方初辟,該地正賦、雜餉,殊宜蠲豁。見在一萬之兵食,權行全給;三年後開徵,可以佐需。抑亦寓兵於農,亦能濟用,可以減省,毋庸盡資內地之轉輸也。」


「蓋籌天下之形勢,必求萬全。台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勿謂彼中耕種,尤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借內地挽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唯去留之際,利害攸系,恐有知而不言。如我朝兵力,比於前代,何等強盛,當時封疆大臣,無經國遠猷,矢志圖賊,狃於目前苟安為計,畫遷五省邊地以避寇患,致賊勢愈熾而民生顛沛。往事不臧,禍延及今,重遺朝廷宵旰之憂。」



若非此人,台灣在康熙時就被丟棄出大清版圖


《欽定平定台灣凱旋圖》


「臣仰荷洪恩天高地厚,行年六十有餘,衰老浮生,頻慮報稱末由。熟審該地形勢,而不敢不言。蓋臣今日知而不言,至於後來,萬或滋蔓難圖,竊恐皇上責臣以緘默之罪,臣又焉所自逭!故當此地方削平,定計去留,莫敢擔承,臣思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


此疏說服力極強,贏得了議政王大臣等人支持。《康熙起居注》第1127頁載康熙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乾清門聽政,部院各衙門官員面奏畢,「大學士、學士以折本請旨:福建提督施琅請於台灣設總兵官一員、副將一員、參將二員、兵八千,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鎮守其地。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詹事、科、道會議准行。」


「上顧漢大學士等曰:爾等之意若何?李霨、王熙奏曰:據施琅奏內稱,台灣有地數千里,人民十萬,則其地甚要,棄之必為外國所踞,姦宄之徒竄匿其中亦未可料,臣等以為守之便。上曰:台灣棄取所關甚大,鎮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當之策,若徙其人民,又恐致失所,棄而不守,尤為不可。爾等可會同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再行確議具奏」。


《康熙起居注》第1129頁又載:「明珠奏曰:前為台灣二事所降諭旨已傳與議政王、大臣及九卿、詹事、科、道等官,公同詳議。議政王等雲,上諭極當。提臣施琅目擊彼處情形,請守已得之地,則設兵守之為宜。」康熙批准其議。



若非此人,台灣在康熙時就被丟棄出大清版圖



最後荷軍向鄭軍投降,成功收復台灣


根據皇上批示,隨即設立台灣府及其轄屬的鳳山縣、諸羅縣、台灣縣,設知府、知縣等官。又設總兵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駐台灣,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台灣府的第一任知府由泉州府知府蔣毓英移任。康熙重賞統一台灣的大功臣施琅及從征將士,於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初十日,下諭授施琅為靖海將軍,靖勇侯。


「諭吏部,兵部,向來海寇,竄踞台灣,出沒島嶼,窺伺內地,擾害生民,雖屢則剿撫,餘孽猶存,沿海地方,烽煙時警,邇者滇黔,底定,逆賊削平,唯海外一隅,尚梗王化,爰以進剿方略諮詢廷議。咸謂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長驅制勝,難計萬全。朕念海氛不靖,則沿海兵民,弗獲休息,特簡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前往相度機宜,整兵進征。」


「該提督忠勇性成,韜鈐夙裕,兼能洞悉海外形勢,力任剋期可奏蕩平,遂訓練水師,整頓戰艦,揚帆冒險,直抵澎湖,鏖戰力攻,大敗賊眾,克取要地,立奏膚功,餘眾潰遁,台灣懾服兵威,乞降請命,已經納土登岸,聽候安插。自明朝以來,邇誅積寇,始克殄除,瀕海遠疆,自茲寧謐,此皆該提督矢心報國,大展壯猷,籌劃周詳,布置允當,建茲偉伐,宜沛殊恩。」


「施琅著加授靖海將軍,封為靖海侯,世襲罔替,以示酬庸。前進剿雲南官員曾各加一級,兵丁賞賚一次,頃因該提督所統官兵,出海進剿,勤勞堪念,已經照雲南例,加級賞賚,復思官兵遠抵海疆,冒險剿寇,非滇黔陸地用兵可比,在事官員,著再各加一級,兵丁再賞一次,以示特加優渥至意」。


▌摘自《清朝興亡史》,周遠廉(著),北京燕山出版社授權合作稿,點擊可了解「投稿」詳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這幾支軍隊殺傷力稱得上中國歷史上的「核武器」
英國看中了這不起眼的小縣城,影響了大清的最終走向
他才是秦朝歷史的第一男主角
《風雲年代》講述中共三年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大逆轉

TAG:歷史品讀 |

您可能感興趣

越南何時在中國版圖上,又何時分裂出去的呢?
中國史上版圖最大的不是在元朝,而是清朝,看完原因令人憤怒!
若非此人,中國版圖的「雄雞」將缺少尾巴,父親是晚清第一權臣
貝加爾湖從唐朝就納入我國版圖,緣何明君康熙,卻將它讓給俄國
此人為了自己「面子」,將大量領土從中國版圖抹去,永遠無法收回
橫掃天下的漢武帝,為何坐視朝鮮從版圖中獨立出去?
歷史上的越南,多次被併入中華版圖,為何最後脫離出去?
唯一從監獄中走出來的皇帝,中國能有今天的版圖,多虧他
清朝版圖的奠基者,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
朱棣一遷都,為何竟讓越南從此脫離中國版圖
海南是從什麼朝代開始併入大陸版圖?你絕對想不到!
此地說漢話寫漢字課本也是中國的,以華人自居,卻並不在中國版圖
當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的時候,它的版圖大到嚇人
清朝滅了朝鮮兩次,為何沒有直接將其納入版圖?
此人本是唐初神將 曾把唐朝的版圖向西開拓至中亞鹹海 卻在歷史默默無聞
清朝曾滅了朝鮮兩次,為何不直接將其納入版圖?
大唐王朝留下的疆域版圖說明了就是半個中國,宋朝皇帝:無奈,無奈啊!
此國曾被納入中國版圖,軍事強大不可一世,如今卻被韓國當作祖先
此國再三請求併入中國版圖,竟然被一人殘忍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