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貴陽頭堡:馬將軍與古屯堡

貴陽頭堡:馬將軍與古屯堡

往期推薦:歷史丨兩個女人成就一個大英雄



貴陽頭堡:馬將軍與古屯堡







文/閑雲


貴陽頭堡:馬將軍與古屯堡



(馬家墳地契)


走進貴陽市烏當區東風鎮頭堡村,一排排現代、洋氣的樓房排列在街道兩旁,一輛輛轎車、麵包車、小型貨車或行駛,或停放在街邊,一個現代化的小鎮新村呈現在眼前。


許多人不會想到,這個村曾經是一個古屯堡。但是,對頭堡村的人來說,曾經的馬將軍、曾經的平蠻征戰、曾經的古屯堡歷史故事,通過口口相傳,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630多年來,從沒淡出馬氏族人的記憶,尤其是村子裡的老人,更是將馬氏家庭的輝煌歷史深深地存留在心裡。


貴陽頭堡:馬將軍與古屯堡



(頭堡尚存的過街樓)


清明前夕,筆者來到頭堡村,聽村子裡的馬必錦、馬光國、馬松祥等幾位老人講述頭堡村馬氏家族的先祖——距今630多年的馬將軍和古屯堡的故事。

頭堡村馬氏先祖馬勛(在軍隊中的名字),本名馬瓊枝,原是江南淮安府海洲(今江蘇省)贛榆縣人氏,住在離縣城十五里的一個叫大水塘馬家大灣的地方。


明朝洪武年間,元朝小梁王與殘兵還盤踞著雲南。明太祖朱元璋命潁川侯傅友德為南征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平定雲南,統一中國。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9月,傅友德挂帥,沐英、藍玉為副統兵,頭堡馬氏先祖馬勛為左翼將軍,帶兵30萬,征剿元朝殘餘。在征戰中,馬勛屢建戰功,得到明太祖朱元璋恩賜,被封為北平(今北京)督理(訓練士卒的軍職)。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8月1日,馬勛為傅友德麾下左軍統翼,隨傅友德、沐英、藍玉由江南攻打湖北襄陽。攻取襄陽後,緊接著又帥兵南下,攻打雲南、貴州。傅友德、沐英、藍玉率大軍征往雲南,史稱「太祖平滇」。進入雲南後,明軍勇猛善戰,很快就剿滅了元朝小梁王殘餘勢力,隨後轉戰貴州。


取得勝利後,傅友德和沐英、藍玉等率領大軍搬師回京,而馬勛將軍則受皇帝朱元璋恩賜旌旗一面,奉朱元璋之皇命留守貴州,治理貴州,安撫百姓。馬勛將軍帥領軍隊屯軍在頭堡一帶,享軍田53畝;另享旗田,養家糊口。軍隊平時耕作,戰時率兵打仗,保衛著一方百姓的平安。



貴陽頭堡:馬將軍與古屯堡



馬勛將軍建功立業後,為盡子孝,將父親馬元崇接到貴州來贍養,居住在貴陽府(今貴陽市)所轄的下東鄉上里烏一堡(今東風鎮頭堡村),同時,將胞弟馬瓊林、馬瓊秀一起接到烏一堡居住。


據馬氏後裔馬光國、馬必錦等講述,馬勛將軍屯兵於頭堡後,當地少數民族貌似降服,實際上心裡不服,經常聚眾鬧事,均被馬勛率領屯兵平息。有一次,馬勛將軍單獨一人從馬家練兵場(今存遺址,在頭堡村後)返回屯兵軍營時,被人暗殺,並被割下了頭。馬勛將軍部下及家屬聞訊後很悲憤,為馬勛報了仇。


馬勛死後,馬家人和馬將軍的部下將他埋葬在馬家營(今頭堡村村尾沙坡上)。後人為了便於保存先祖的墳墓,把馬勛將軍墳所在的山買了下來,明確了馬家墳的界限四至,使將軍墳得很好保護。將軍墳現在仍然存於今東風鎮頭堡村,距貴陽市中心約16公里。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3年),馬勛將軍的後人為他立了石碑,迄今200多年了。後來,因日晒雨淋、時日久遠,石碑風化凋損嚴重,石碑上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


馬氏後裔為繼承馬勛將軍為國家的統一捐軀殉職的軍人風範和做官行政廉潔奉公的品格,標榜馬將軍的功勛,訓導馬氏後輩子孫立場成才,於2000年清明節,重新換立了一塊新的石碑,舊石碑便橫放在墳墓旁邊。



貴陽頭堡:馬將軍與古屯堡



新石碑高210厘米,寬90厘米,厚20厘米,石碑的兩面均打磨拋光刻字。石碑的正面正上方鐫刻著「澤被後昆」四個大字;中央鐫刻著「明授封左軍統翼安德將軍馬公諱勛墓」;左邊刻著第一次和第二次立碑的日期;右邊刻著馬將軍的後代之名。石碑的背面鐫刻著:「馬氏祖籍系江蘇省贛榆縣大水塘馬家大灣人氏。明洪武十八年,馬公瓊枝、軍名勛,奉皇命征剿雲貴南蠻,隨傅沐元帥任左翼軍,領兵三十萬入黔征剿。屢建功勛,受皇恩賜,軍旗一份,軍田五十三畝,於黔洲安撫百姓。馬勛將軍征戰不幸陣亡於馬腳溝,安葬於頭堡村沙坡上。因立於乾隆五十七年,石碑已風化凋損,字跡模糊。為了保存其歷史價值的真實性,為標榜馬將軍為國家的統一而遇難殉職,為訓導後輩子孫要為國家建功立業,為全族每年清明祭祖掃墓,故時逢世紀之交,國運興盛,國強之盛世,重立此碑,以示紀念。」還刻著「馬氏宗族四十字輩」各輩的字派。石碑兩側為一副對聯,上聯為:「豎碑修譜繼祖德宗功,」下聯為:「春祀秋賞承先輩遺範」。



貴陽頭堡:馬將軍與古屯堡



(貴陽 天河潭 千戶苗寨)


據馬勛將軍第二十代孫、74歲的馬光國講述,頭堡馬家過去有一個馬氏宗祠,現在的頭堡村村委會地址就是過去的馬家祠堂地址。馬家祠堂位於頭堡村村頭過街樓(現仍存在)側,面積約500平方米,始建於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全部為磚木結構。正殿中央供奉著「馬氏堂上歷代昭穆考妣位」好上百個牌位。中柱、檐柱、大門兩旁均有鎏金對聯。正殿前有一個天井院壩。正殿兩旁有廂樓,與圍牆相連接。正殿前方修有一座鎮山門牌樓,大門門頭上懸掛著「馬氏宗祠」的鎏金大匾,兩邊分別掛著門聯,右邊為「宗承陝右」,左邊為「派衍江南」。山門圍牆旁有一棵枝繁葉茂、樹榦為一人合抱的香樟樹,四季都散發出怡人的清香,使馬氏宗祠顯得莊嚴幽靜。


據馬光國講述,過去的頭堡村非常漂亮,三面環水,背面靠綠樹成蔭的青山,頭堡村形狀又似船,從高處看,頭堡村就像一葉小舟停靠在河畔。一進村口就是馬氏祠堂和過街樓。在馬氏祠堂和過街樓前,碧波悠悠的南明河繞村而過。河邊有一個直徑為1.8至2丈的大水車,將南明河的水引流進村子裡,供人們飲用和灌溉。人們在村子前的河裡隔出了好幾口人工井,由上到下,依次為淘米井、洗菜井、洗衣服井、飲牲口的井等,井然有序,且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南明河前面是一片寬寬的田地,一座寬約1.5米的七眼石板橋連接著田壩和村子。



貴陽頭堡:馬將軍與古屯堡



(貴州貴陽市高坡風光)


1952年9月土改後,馬氏祠堂被收為集體所有,曾被改為征糧的倉庫,後來又分到生產隊當作集體儲糧的庫房。1994年,馬氏祠堂被翻修成頭堡村村委辦公大樓,馬家祠堂從此後完全淡出人們的視線。在1962由於歷史原因,頭堡村馬氏族譜被工作組視為封建迷信的物品而沒收燒毀。很多年後,馬氏後人馬光國等人發起,在徵得全族人的同意後,重新整修族譜,尋訪族中年高的老人,經過老人們的回憶、核對祖墳碑文、查閱有關歷史資料等,歷經10年,形成了現在的一個簡單的族譜,為馬將軍和古屯堡的真實歷史提供了佐證資料。


馬家在頭堡村屯軍後,舉家落戶頭堡後,傳承著「厚德載物,和睦為本;耕讀治家,百世昌達」的家訓,使馬氏家族不斷的發展壯大,從起初到貴州的10來口人發到今天,已經有上千人口了,僅聚居在頭堡居住的就有300餘戶人家、1000多人口,還有的散居在貴陽、後曹等地,到今天,馬家仍然是一個興旺、團結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里,馬將軍忠君效國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和鼓舞著他的後人們,使他們誠實、認真地做人做事,努力地學習工作,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他們中有大學生,有研究生,有教師,有醫生,有公務員,也有商人。


600多年過去了,隨著世事的變遷,美麗的頭堡古屯堡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代文明的融入,這個曾經輝煌過的古屯堡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新農村。馬將軍和古屯堡的故事,已成為馬氏家族的美好記憶,也成為了烏當歷史的組成部分。


(此文曾於今年6月發表於《烏當文史》)



貴陽頭堡:馬將軍與古屯堡



(穿著節日盛裝的烏當新堡人)


【作者簡介】閑雲,原名萬麗萍,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貴陽市作家協會會員,喜歡文學,閑暇時喜歡寫點對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曾在《貴陽日報》、《貴州民族報》等報刊發表過散文。現供職於貴陽市烏當區新聞傳媒中心。


————————————————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


《寫乎》微信號hongyupt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洪與、姚小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幽蘭詠,桃李豈知平生心
鄉村女教師遭遇碰瓷
一襲紅衣手捧《詩經》,驚醒我一簾幽夢
兩個女人成就一個大英雄

TAG:閱讀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