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從靜以安寧生活——道教對人們生活的啟示

從靜以安寧生活——道教對人們生活的啟示

從靜以安寧生活——道教對人們生活的啟示



「靜」是道教教人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最重要的方法,還是生髮智慧的源泉。《清靜經》中說:「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如果能保持清靜的心態對待周遭一切,就能體悟天地之道。《道德經》也說:「大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宇宙萬物雖然複雜萬端,但終會復歸於寂靜虛無的本初。人雖然會有喜怒哀樂,但也會歸於寂靜圓明的自然本性。一切生命,都是從「靜」態中生長、從「靜」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一粒種子、一個胚芽,會靜悄悄地開成花朵、長成樹苗;人的生命,也需要休息、睡眠來維持往複不絕的生命功能,所以道教倡導以靜為基。學道之人若了解這一自然規律,拋卻世界的紛繁蕪雜,努力達到虛無寂寥的極致,堅守那種清靜無為的層次,讓心靈歸於寧靜,自然也就包容了人世間的一切,快樂而安寧地生活。

《陰符經》里說:「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唐朝李筌解釋為:「樂則奢余,靜則貞廉。性余則神濁,性廉則神清。神者智之源,神清則智明」。在喧鬧的人群中聽不見自己的聲音,在緊張繁忙中會不知所措,只有在靜靜思考的時候,才會傾聽心靈。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清靜之道才是眾人所應遵循的目標,才是天下大道之圓滿的體現,如此去立身處世,定會不偏不倚。

從靜以安寧生活——道教對人們生活的啟示



黃帝曾經向廣成子求教,如何修身才可以長久生存。廣成子回答說:「不要求去看,不要求去聽,專一精神歸於清靜,形體自然會走向正道,必定要靜寂,必定要清心,不要勞動你的形體,不要動搖你的精神,自然就可以長生。眼睛不看,耳朵不聽,心裡就不會思慮,精神自會與形體冥合,形體也就長塵了。不要動搖心志,不要因外物動心,多用心智,是產塵禍害的根源。」一個人若能做到恬淡、虛靜,在道德水準上就達到了一種高度,生活得自然平和,不會被外因所擾,不論生活環境如何,都不會憂思困苦。要想生活自山自在,首先要有一顆自在的心,要想心靈從容淡定,首先要有一種從容淡定的生活態度。即使處於一個功利的環境,不得不為生存逐利,也不能為了名利拋棄自身品德。要加深修為,讓內在的寧靜抵禦外在的誘惑,一個內心淡定的人,往往可以看穿表面的浮華,直接看到本質,因而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莊子也曾說過,恬淡,寂靜,無為,虛靜,是天地的根本、道德的本質,聖人安靜無為則平易,平易而後能恬靜淡泊,憂患邪氣便不會入侵,也因此才能道德完備而不會神虧氣損。惟其如此,他才沒有災害,沒有物累。生時無心,浮游於世,死時像休息般靜寂,沒有思慮,沒有預謀,光亮而不顯耀,誠信而不必事先約定,睡時不會做夢,醒時沒有憂愁,終日神清氣爽,靈魂從不疲憊,純凈而不混雜,專一而不變動,淡泊無為以順應自然,才是養神護氣的至道。

在老子的宇宙觀中,「清靜」不僅是大自然最早的形態,而且還是一種生活方式,故而《清靜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這裡所說的「無形」、「無情」、「無名」都是說明「道」的「清靜」,不但要「清靜」,而且要「常清靜」,要「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應常靜」就是「清靜」。在經中又叫「真靜」,就是要「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能夠「唯見於空」,並且「觀空亦空」,最後達到「湛然常寂」。

從靜以安寧生活——道教對人們生活的啟示



靜與清相連,清與濁對應,彼此有著相塵相化的關係。老子曾說過:有道之士,性體圓明,湛然清澈,處於萬物之中,與天地渾然一體,民之所樂則樂,民之所憂則憂,和光同塵,沒有什麼區別。那麼,誰能除盡後天的七情六慾,盪盡塵俗一切污濁,使其心寧靜呢?只有返回其先天的虛明體性,就如濁水慢慢而靜,才能澄清而重現。所以有道之士,身雖處塵俗之中,其性順物而自然,不染不著,不滯不留,相似渾濁一樣,其性體常住。《清靜經》中進一步闡釋為:「大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指出「清」和「濁」是「道」表現出來的兩個不同側面。所以,在人生觀中,就清與濁這兩個方面而言,後者必須服從於前者,因為老子是本著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宗旨來闡述大道的,所以人們的塵活方式也必須與自然相協調,這樣才能以萬物養育群塵。


寧靜才能致遠,《清靜經》中說:「夫人神好清,而心憂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要想達到「返樸歸真」,必須有一顆清靜之心,也就是我們常引以為鑒的一句話:「非於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守住心靈的寧靜,等於守住內心的真善美、積極樂觀的陣地。《道德經》第三十一章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在煩亂的時代我們不妨多倡導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

從靜以安寧生活——道教對人們生活的啟示



《坐忘論》中說:「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塵慧,動則成昏。」「智慧」,是從靜中的靈光一現而得。所以道教教義中有「明心見性」的實踐原則,以清靜心地為初地法門,主張十二時中,念念清靜,不被各種虛幻世情蒙昧真源,常處如虛空,逍遙自在。《晉真人語錄》說:「只要無心,無念,不著一切物,澄澄湛湛,內外無事,乃是見性。」所謂無心、無念、不著,乃心不染著外境之義,清靜還僅是修性的第一步,尚須進一步將清靜心地的念頭也加以泯滅,達到《清靜經》所說的「寂無所寂」,才算功夫精進。元尹志平說:「物慾凈盡,一性空虛,此禪家謂之空寂,吾教謂之清靜,此猶未也。至寂無所寂之地,則近矣」。善於養心的人,悲哀或快樂都不能改換他心靈的平靜,面對繁雜難解之事,處之泰然,是道德完美的表現。是以《道德經》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重能制約輕,靜能主宰躁,為人輕浮,就失去根本,被人鄙視,難以為尊;做事急躁,就喪失了主動,難以成事。


現代社會中,痛苦的主要來源是心理的失衡,浮躁的心境使人無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雲淡風清後才能顯露風景之秀美,平心靜氣時才會與靈魂對話。有人曾說「越是寧靜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圍的景色和滿天的繁星」。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唯有擁有一顆沒有動亂、無有爭執、寧靜安詳的心,才能洞悉世事的本來面目,才能更好地化解各種矛盾。我們都在追求人生的幸福快樂,而快樂就來自於一種空明的心境、一種內心的自山與安寧。(節選自中國宗教2009年10期《美好生活智慧生命━━道教對人們生活的啟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泰山碧霞祠 的精彩文章:

「少私寡慾」、「淡泊心志」乃是修道得道的基石
謝絕繁華 回歸自然
為什麼國外只認可道教是中國的「國教」?
真正的修行是為了遇見自己
玄門必讀——邱祖論出家

TAG:泰山碧霞祠 |

您可能感興趣

從和以快樂生活——道教對人們生活的啟示
從善以美好生活——道教對人們生活的啟示
道教生活態度對現代人的啟迪
他們生活怪異,至今保留食人的習俗以求永生
實拍窮國人們的生活,生活雖不易但樂在其中
人生過的是心情,生活活的是心態
窮人的生活
別人的生活,就是我們自己的生活
隨安而遇的生活
淺論道教戒律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啟示
讓道教的智慧滲入世人的生活
生活在美國的「窮華人」為維持生活比在國內還生活的窩囊!
這裡是野生動物們的天堂,但人們的生活卻令人堪憂!
帶你看一隻田園中生活的二哈的自由生活
感情生活一生坎坷的生肖人!
最登對的生肖配對,找對了人的婚姻生活更幸福
漫說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詭事之人體自然
生活,就是生動地活著
人的一生,就是在懷著激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