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不爭則無敵,不貪則無恨

不爭則無敵,不貪則無恨

作者:龍泉道人首發:雲南道教網

不爭則無敵,不貪則無恨


說到「仇恨」,即仇且恨,大則國讎,小則家恨,是一種深切的怨恨。因而自古以來,有「不共戴天之仇」、「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之類的詞句,更有武俠影視作品中報仇雪恨之類的情節,處處刀光劍影、血肉橫飛,可謂大快人心。也許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才擁有了血性。


仇恨發於內心,是一種冤冤相報,是惡劣的因果在人與人之間的延續。只不過,時至今日,那種「不共戴天之仇」已經很少見了,但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些人或事較令人厭煩,特別是當出現利益衝突之時,便會滋生仇恨情緒。有競爭則必有得失,得者得意忘形,失者懷恨在心,於是,仇恨便產生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心理扭曲的原因。

不爭則無敵,不貪則無恨


仇恨是很傷人的。仇是恨的原因,是造成一系列爭端的根源。仇是一種態度,決定於我們對整件事情的看法。從道義的角度講,有仇報仇、有怨抱怨,這是一種平衡,原本無可厚非,但從因果的角度講,仇必有因,報仇就是果,只是很多人放不下,所以,報仇又成為另一種仇恨的因,如此循環不已。正因為如此,修行人選擇放下,放下就意味著斷了仇恨的因。所以,有人說,修行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不造新孽,然後不受新殃。


仇恨是一種心理活動,一般人都會將其憋在心中。五行之中,仇恨屬土,對應脾胃臟腑,因而,心中有怨恨者,腸胃很差,而且難以治癒。怨氣重者,口氣惡臭難聞,身上會散發出一種負能量,因而也容易引鬼魂上身。更關鍵的是,怨恨是消耗身體能量最快的方式,也是消耗福報最快的方式。

不爭則無敵,不貪則無恨



對於修行人來說,「有仇必報」不是好的態度,反而會使自己陷入冤冤相報的泥潭。當然,我們不是直接忘記歷史,忘記國讎家恨,如抗日戰爭這種民族仇恨,是不可以忘記的。伍子胥因仇恨而一夜白頭,可見仇恨對一個人的殺傷力之大。今時不同往日,唯有放下仇恨,才能讓靈魂獲得新生。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自殺者會變成厲鬼,即因其怨氣重所致,怨氣不散,靈魂難以超拔。這些都是仇恨使然。唯一不同的是,鬼魂很難放下仇恨,因此一旦成了鬼魂,要修行就很難了。人則不同,可以選擇放下仇恨怨氣,然後才能解決其他問題。

在網上看過很多帖子和文章,有罵修行人的,有修行人之間相互對罵的,有罵國家的,有罵社會的。其實,這些人往往身上有很多怨氣。怨氣需要釋放,所以他們只能躲在互聯網上潛水,偶爾出來罵罵人。不過,罵人是怨恨的外在表現,所以,喜歡抱怨、泄憤的人,往往命運坎坷多舛,因為自己的福氣都從嘴中溜走了。

不爭則無敵,不貪則無恨



修行最忌貪、嗔、痴,而怨恨屬於嗔念,嗔念一起,負能量即在身上慢慢滋長,最後進入惡行循環。因此,修行之要在於不恨人,放下仇恨、怨憤。當然,剛開始修行時很難做到,嘴上說著要放下,其實心裡還是放不下,可以欺人,但不可自欺。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藉助一些方法慢慢放下嗔念。放下嗔念不是逃避這些逆緣,而是不起心動念。通常,可持誦一些經典,如《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或者《心經》等,以此降服心魔,慢慢地,嗔念自離。


其實,恨人是自己的事,而被人恨卻是別人的事。不過,對於修行人來說,恨人是萬萬不能的,若被人恨則說明我們還需要精進修行,須知,一切遭遇都與自己有關。當然,我們是無法左右別人的思想的,但是,我們放下越多,則樹敵越少。所以,不爭則無敵,不貪則無可恨之人,亦無可恨之處。如此,則惡緣漸退,福報自來。福生無量。

洛穀道醫館.道醫巨獻


阿洛蘭鼻炎枕+追風散,鼻炎沒那麼難治。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進入龍泉道人個人微店了解詳情。


編輯‖龍泉道人‖公眾號:雲南道教網 | yntaoism

歡迎為雲南道教網賜稿,道濟天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間道教 的精彩文章:

起居有常度,身心自安康
怎樣判斷體內濕氣重不重?
被算中的命運
五代道士-劉海蟾
說說魁星

TAG:人間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