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沒有科舉,那歐洲都是誰來當官兒

沒有科舉,那歐洲都是誰來當官兒

題圖來源:Public Domain

為什麼古代歐洲沒有類似中國的科舉制度?如果沒有那他們如何進行階級流動的?

知友

先說答案,無論是古代歐洲還是日本,它們關於階級流動的方案很簡單,就是基本不流動,以階層固化為絕對主流(當然,這個階層是指制度性的政治階層,不等於現在慣常對「階層」一詞的理解)。

中國所謂科舉等於階級流動的看法,其實第一,有點誤解科舉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第二,這其實是一個特例,世界範圍內,在 19 世紀以前是個非常奇特的東西。

當然,也不能說歐洲和日本就沒有平民一舉進入中高層階級的辦法了,除了少數小兵逆襲的故事以外,歐洲的教會 - 大學系統是一個存在一定流動性的體系,日本的話,大概只能說是做和尚了。

首先,要明確科舉制度中的「官員」何來,簡而言之,中國的官僚權力是直接來源於皇權的,並沒有第二個權力來源,而這一點從形式上,自先秦就在逐步確立,尤其是秦漢兩代已經成為了主流,簡而言之,是職官而非世官,也非選舉官員,也就是最直接意義上的官僚。

但實際上,這一點其實一直到了明代才真正確立下來,都說隋唐創科舉,其實舉薦還是當時選官的主流,科舉是補充性質的。

所以這本身就是皇權逐步一元化的過程。而就西方而言,這樣一元化的國家權力結構直到 18 世紀,甚至 19 世紀才普遍確立起來。

而這就涉及韋伯的所謂「支配類型」了,在這一意義上,其實不僅歐洲沒有典型的科舉式官僚,東亞也沒有,朝鮮的兩班制度還是和身份貴族高度結合的,它和表兄弟越南對於科舉的學習其實都不徹底,至於日本雖然引入了漢式官制,但在選官上乾脆是一點都不理睬科舉這一套(有,但基本是儀式性的)。

因為在這些國家,一元的國家權力從來就沒有真正存在過,所謂君主本身就只是權力的來源之一,對於實際的地方行政而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權力來源,歐洲在 18 世紀逐漸形成一元王權之前,這套系統是毫無意義的。

另一方面,要明確科舉制度中的官員是什麼。

首先,中國傳統的官並不是簡單的官僚,它並不是服役或聘任性質的(之前用服務引起大量誤解,serveice 其實理解成服役和聘用也行),而是皇權的派出代表。

這一點可以相比於歐洲的城市官僚制度,後者的市長始終是以一個受雇者的角色出現的,因此以義大利為例,它那裡的城邦長期流行著只能聘請外邦人作為城市行政首長,也就是市長的傳統。

另一方面,包括土耳其,也包括歐洲,除了「自治市」以外,大多數地區的所謂地方行政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封建主家計的放大版,因此它的實際執行者也就更接近於僕役,而從很早開始,它就委託給很多掌握這種行政技術的群體,比如猶太人(這其實是猶太人遭人恨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近代開始流行「猶太人聰明」說的源頭),從這一點而言,歐洲傳統中的「官」其實更加接近於中國的「吏」而非官,它的價值來源於官員的管理技能,而非政治身份,說白了,歐洲的官其實是由會計這樣的僕役變化來的(但歐洲有服從傳統,為上層貴族做僕役本身就是很榮耀的一種封建義務,比如歐洲中世紀宮廷的宮女可不是丫頭,國王家的貼身女僕出身都是響噹噹的)。

中世紀大學開始出現,並成為歐洲社會最普遍的精英專家生產方式以後。

大學直接與教會對接,教會直接與大部分地區的屬地行政事務對接,這個體系實際上比中央選官制度高效,其實在宋元明清四朝的官學制度中,也一定程度上蘊含這一因素,完全的公開選官是高度低效的,唐代和北宋的實踐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所以從北宋末期開始,實際上科舉是建立在官學體系之上的。

專家或知識分子群體就這樣直接成為一個獨立的技術官僚來源,因此,官員是掌握特殊技能的 service man 也就成為了一種普遍共識。

最終的結果是這樣的,其實大多數中世紀城市都可以看到,政治權力和行政許可權實際上是分離的,前者屬於世俗或教會領主,後者屬於一個專業行政群體,它的首腦往往是教會主教之類的人物。

當然後者同樣也在歐洲的封建傳統下呈現出強烈的世襲色彩,某一行政領域的職位,比如會計、法律、城市防衛等等,往往是同一個家族世代傳承的,本身就成為一種具有產權特性的東西,當然,這不是普遍情況。

但無論如何,結果是歐洲社會中,「官」本身趨向於獨立化,它首先是一種職業,而不是皇恩浩蕩的產物,這一點在中國社會僅僅在很底層的「吏」中才有所體現。

因此,當歐洲進入近代社會之後,這套觀念很自然的分離出來政治官僚和技術官僚兩類「官」,經過東印度公司這樣超大行政機構的孕育,也就自然的形成了考試和政務培訓為中心的文官體系(文官一詞的原始含義),直到今天,西方社會在官員體系上的二元結構依然繼承著這種歷史邏輯。

因此在這一方面,其實不僅歐洲,世界上的絕大多數社會都不需要,也建不出一套像中國宋明清三代那樣的科舉制度來選官(實際上科舉是非常貴的一種制度,以大清為例,哪怕是浙江,縣府省三級每年花在組織考試上的公帑也至少佔財入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民間花在上面的各種資源更是無法數計),因為考察科舉歷史可知,它基本上不是一套考察和培育行政技術的體系,而是為朝廷選代表人的辦法。

歐洲也有類似的代表人需求,但是不像中國這樣的集權政體,它們普遍不需要那麼多人參與。

很多人把英國東印度公司以來的文官制度說成中國科舉的衍生物,其實是很不公允的,除了它們都考試,其他方面它們真沒有共通點,其歷史根源完全不同。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科舉制度下的「官」其實是一個很特殊的東西,幾乎無法在其他社會中找到相類似的比較對象,那其他社會為何沒生成「科舉」,尤其是歐洲這麼一個其實高度多元化的對象為何沒生成這麼一套其實非常特殊的制度,這就算不上是一個問題了。

再多補充一句,歐洲出現這樣一種行政發展模式,其實主要就是因為在封建製為基本構架的情況下,實際的行政事務本就不複雜,所謂行政官員很多時候只是各種自治團體之間的協調人而已,典型的鄉巴佬行政。


「閱讀原文」
下載「知乎日報 App」
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瞎扯|如何正確地吐槽
腦科學進展緩慢?這是一個上帝的難題
小事|人心可怕
普法|你在律師生涯中得到過哪些教訓?

TAG:知乎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沒有科舉,歐洲都是誰來當官兒?
宋朝曾有位皇子偷偷參加科舉,竟然還得了狀元,這個人是誰呢?
劉墉科舉奪冠,乾隆卻不想讓他當狀元,只因他有一個很厲害的老爸
誰說古代科舉腐朽?這幾個故事,讓今天的我們都汗顏
他是讀書人,可為何對科舉不感興趣?還曾拒絕幾代皇帝的邀請!
科舉為什麼只考八股?答案竟是讓窮人多做官,讓另一批人少做官!
從《紅樓夢》看古人當官渠道,除科舉外還有這些,最後一個有意思
如果他考上了科舉,唐朝或許沒那麼快滅亡
李白沒有得參加科舉的真正原因竟是如此!
古代科舉的那些事兒,每個朝代都有不同,千萬不要混為一談
此人是科舉最後一名,慈禧卻要選他當狀元,原因令人痛恨
官場出沒:讀書人不哭 科舉落榜了還能幹這些
清朝科舉考試有多難?來做做這套科舉題就知道
歷史上最後一位科舉狀元是誰?他能當狀元,是因為有兩個人太倒霉
要是沙俄沒擋住拿破崙,那麼清朝會怎樣?科舉考生寫出奇葩答案
科舉考試原來這麼難,終身不仕是有原因的
這皇帝被俘後居然向回鄉考科舉,但最終還是被凌遲處死
此人科舉屢考不中,算命都看不懂他面相,最後成了一朝宰相
古代的科舉制度,是寒門子弟最開始的公平,除了這個他們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