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97歲李蔭遠逝世:「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97歲李蔭遠逝世:「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李蔭遠。來源:李蔭遠中學母校成都七中



整理 | 程莉


責編 | 李曉明




  



2016年8月22日,97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蔭遠在北京逝世。




8月26日,李蔭遠的科學網博客發布了其生前所擬訃告:




李蔭遠  1919年公曆6月23日生於成都。1943年在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曾留校任助教。1947年赴美國遊學,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因美方禁令不克歸國。直至1956年初始得啟程回京,同年4月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參加工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70歲後逐漸退出科研工作和學報編輯等任務,晚年以文史自娛。




2016 年8月22日辭世。本人不願有遺體告別之類的事,死後不換新衣,不入殯儀館,由太平間直運火化場所。骨灰由大女保存,日後揚棄入海。




李蔭遠(簽字)




博文下面一片悼念聲。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研究員王鴻飛寫道: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fade away.」 



(編者註:源自西點軍歌,1951年麥克阿瑟在國會的演講使這句話廣為人知。)




1
求學西南聯大的愉快時光



李蔭遠出身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童年在家識字,會背誦《三字經》以後,進過一年半的私塾。1938年,他畢業於成都石室中學,因成績優異,被保送入四川大學。1941年,李蔭遠轉入西南聯大物理系,師從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




時隔半個多世紀,1993年吳大猷先生仍然記得那段愉快的時光,他在贈與黃昆的「古典動力學」講義的扉頁上寫到:「此袋內乃1941年秋季在昆明西南聯大所授古典動力學課的講學筆記……該課中約有廿人,有研究生黃昆,四年級學生楊振寧、張守廉、李蔭遠、黃授書等人,對著這樣一群學生講古典物理中最完美的一部,是最愉快的一大事也。」




世人皆知「楊振寧」,卻鮮知他有這樣一位同學,李蔭遠的學術成果同樣卓越、後來被稱為中國固體和磁學理論的開拓者之一。1944-1946年,王竹溪先生要李蔭遠充實楊振寧赴美前留下的《超晶格統計理論的仿化學方法》的手稿,他將楊振寧的「原子數為任意比例的二元合金理論」推廣到「任意亞點陣數的二元合金理論」,並進一步發展了後來被稱為「楊(振寧)—李(蔭遠)[Yang—Li]理論」 的「Cu-Au合金系統有序化的仿化學理論」。




李蔭遠在《追憶恩師王竹溪先生和我的機緣》中,詳細描述了王竹溪先生當時是怎麼培養學生的——當他將楊的手稿交給我時只說,你看還加添些什麼工作,你需要看的文獻都在這手稿列出的引文里;以後也並不過問我工作的進度,中間我只向他彙報過一次,直到計算完工後才請他審閱。其實王先生當時有意地培養我不浮躁和獨立思考的作風。




晚年,聽聞一些大學的管理部門為防止學生逃課,用按指紋、以攝像頭監控等,李蔭遠在其博客中表示很意外,他回憶了在西南聯大讀書時的情形。




「聯大學生每學年註冊之後,自己找個床位住下(除工學院外,教室和宿舍都在那個叫『新校舍』內的黃泥築牆、茅草蓋頂、四面通風的一些大屋子裡)。日常生活全憑同學們自行安排,沒聽說有『後勤』。不管你註冊了哪些必修課和選修課,有無逃課系裡不過問,但實驗課要認真操作,考試必須參加;然而實際上很少有人逃課。同時不少同學喜歡隨心所欲地聽課,旁聽生不會被趕走。」




聯大也有一些教授上課先點名,但不會影響考試評分。考試的題目再難,也沒人抱怨更不會向系裡抗議,而且聯大的畢業證書是附有成績單的。




聯大的體育課四年、八個學期都是必修,沒有期終考試,但一學期里缺課超過若干節就算不及格,有一學期不及格就不發文憑;聯大體育部教授是鼎鼎大名的馬約翰,他的堅持成為校規。李蔭遠認識的一位同學因缺了一學期的體育課,念滿四年後在昆明教中學,每周必回校補上體育課。




親歷、見證聯大獨立辦學的自由來之不易,李蔭遠對新一代大學生的逃課厭學困惑不已:「聯大的那輩人享受了模糊的樂觀和學習的自由;而新一代大學生在校領導的無限關懷下,日子比抗戰時期的前輩過得滋潤多了,反而出現了逃課與厭學之風,這就使我想不明白也。」



2
赴美留學



1947年,李蔭遠赴美國留學,在華盛頓州立大學做研究生併兼任助教,1948年獲碩士學位,學位論文為《Cu-Au合金系統有序的仿化學理論》。接著李蔭遠在伊利諾州立大學做博士生併兼任研究助理,195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學位論文為《貝特-維斯(Bethe-Weiss)方法在反鐵磁性理論中的應用》,畢業後留校做博士後一年。當時朝鮮戰爭爆發,李蔭遠被禁止返國,遂應邀赴匹茨堡卡內基理工學院(現名卡內基-梅隆大學)做研究工作,並一度在威斯汀豪斯公司磁性材料實驗室兼職,直到1955年。




李蔭遠在這一時期對過渡族元素氧化物的磁結構交換作用等做了一系列研究。他主要研究反鐵磁化合物的磁結構和用中子衍射測定磁有序物質的磁結構,並充分注意到當時正在蓬勃興起的是高頻和微波鐵氧體材料的研究。




1940年代後期,原子核科學技術發展,中子衍射技術開始用於磁結構的研究。李蔭遠在美國後期進行的一部分理論工作即X射線和中子散射及衍射理論。他在卡內基理工學院工作期間進行的理論分析對當時固體表面的亞微觀結構、高分子結構、生物大分子結構以及微觀磁結構的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3
歸國研究



1955年日內瓦多國外交會議後,美方才解除中國留學生回國的禁令。李蔭遠得以在1956年春節回到中國。回國後他申請到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工作(現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1959-1966年任固體理論研究室主任,1972-1977年任晶體學研究室主任,1978-1984年任副所長、後歷任物理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李蔭遠在國外時就了解了高頻磁性材料鐵氧體對發展電子學、計算機和微波等新技術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工作的進展,回國後他看到經濟建設對鐵氧體材料的迫切需要,不但親自從事鐵氧體理論的研究,還儘力促進鐵氧體實驗研究的開展。




1960年,李蔭遠在物理研究所和全國性講習會上,較為系統地講授鐵氧體物理學,後來他與李國棟的講課講義被整理補充成《鐵氧體物理學》出版,成為高等學校磁學專業和有關科研單位及工廠科技人員的重要參考用書。




「文革」期間,他與楊順華合寫的《非線性光學》一書是我國最早的有關非線性的光學著作。




20世紀70年代以來,李蔭遠對激光技術晶體做了多方面研究,對準一維離子導體在電場作用下的新現象得出完善的理論解釋。1972年,他任晶體學研究室主任時,除繼續推動與激光技術有密切關係的晶體生長研究外,還逐漸恢復了晶體學的一些重要課題,同時積極組織和協調該室與物理研究所其他研究室以及所外一些科研單位和高等學校的協作。這種主要依靠學術思想聯繫多個學術單位互相協作的基礎研究工作,在我國是一個極為少見的事例。




由於和其合作者在科學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果,李蔭遠於1980年因靜電場作用下α-LiIO3(阿爾法碘酸鋰)單晶的基礎理論研究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1982年因在外電場作用下某些單晶的中子衍射強度異常增大現象的發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87年因α-LiIO3一維離子電導的光柵效應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4
重視科研青年培養



李蔭遠曾親自在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講授磁學、群論等課程,十分關心和重視對年輕科研人才的培養。1970年代後期研究生制度恢復後,他任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一直指導研究生和博士後的招生、培養和管理工作,在所內外指導和培養了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學生的回憶中,他待人誠懇熱情、平易近人,對青年科研人員既啟發他們獨立鑽研思考,又嚴格要求。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徐文蘭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1978級的碩士研究生。她在中國科學院成立五十周年徵文中回憶恩師道:




「我的導師是李蔭遠院士。出身名門,56年從美國回來,一腔愛國熱情、一派紳士風度、一口濃重的四川話。當時,他帶著四名研究生。每個星期,他都要我們在一起討論,並輪流做報告。他自己也做。一種平等而又能得到他悉心指導的方式至今使我難忘。李先生是物理學報的副主編。我經常看到他在總審整本期刊時,會親自去圖書館查某篇文章的引用文獻。他在給一個研究生寫出國推薦信時,『錙銖必較』地要問清他在大學裡實際的學習時間。『文革中沒念到書的年份不算。』他的身教言教給了我知識和道德的雙重收穫。」 




李蔭遠鼓勵學術討論,倡導學術民主,為年輕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自由結合、互相尊重的學術環境。在這樣的學術環境和學風熏陶下,培養了幾代物理學研究人才。




除了研究工作,李蔭遠也極為重視提高中國學術期刊的質量。1958年,因中國科技報大學籌備,物理所將金屬研究組組長、知名物理學家錢臨照先生調歸中科大。錢臨照先生便請李蔭遠擔任《物理學報》副主編工作,李蔭遠欣然接受委託,從此與王竹溪先生共事23年之久。除《物理學報》受政治干擾被迫停刊的期間外,李蔭遠每月必到王竹溪先生家帶去已準備好的稿件請他簽發,並留下由他審定的一審存在疑問的少數論文。除此之外,他於1984年創辦了《中國物理快報(英文版)》,任主編。還曾擔任《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編委,對《物理》的編輯過也作出過很多具體的指導。




2007年,時年88歲的李蔭遠給《物理》編輯部寫信,提出應讓《物理》對物理系畢業班和畢業後未脫離本行的學生是有興趣的學習讀物,即每期總有文章是他們能讀而且受益的。具體來講,「《物理》似乎應組稿辦講座,即對物理學中某些尖端大課題從頭講到最新發展」。李蔭遠還舉了潘建偉的例子,「2005年潘建偉小組介紹了他們對『量子信息學』的一個專題的成就,使人感到其工作難能可貴,但並不能使『物理學生』初步懂得量子信息學。」 李蔭遠建議請內行人寫講座文章。閻守勝主編刊發先生來信全文,並表示要讓《物理》能更多的發表讀者「有興趣,能讀懂,且受益」的好文章。




而在科研界的一些事務上,李蔭遠也勇於發聲。2011年,他聽聞施一公等人因美國國籍未正式退掉而落選中科院院士,便在其博客中寫道: 「選院士並非選國家領導人,亦非考公務員,何必計較國籍問題到無微不至的程度。此外還有人說,院士候選人在國外的學術成就不應作為其當選的條件,這就令我糊塗了,難道當初錢學森先生,還有郭永懷和葛庭燧,回國都不到一年就被聘為學部委員是錯誤的嗎!?」




對於中青年科研人員的生活,李蔭遠一如既往地關心,2012年他在一篇博文中坦然談論了自己收入的變遷,並說:「目前收入居於中等的一般中青年的教研人員卻面對昂貴的商品房和子女的教育費不免自嘆為弱勢群體;這一困境非增加工資所能解決。」 並犀利地指出:「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騰飛,而政治上的體制改革一直滯後,以致社會失序,官位至上,權力尋租,法制缺失;背離了國家現代化的進程。離開政治上的體制改革僅談論教研人員的收入是毫無意義的。」





?李蔭遠(左),2010年春節。來源: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網站



5
晚年以文史自娛



李蔭遠自述,從1995年以來,已不再專心探究科學。2006年起一直在京安度余年。行動不太方便。每天看科學時報和中國青年報網上消息,明白世道已經大變,在功利主義的驅動下,談不上公平和清正。當今出現的社會危機絕對絕對不是個人的問題。八十年代的新啟蒙和理想早已隨風而逝,但我國的科技水平確有極大的進步,特別在系統工程方面成績更大。




於是李蔭遠以青少年時代的根底,每天讀讀寫寫,以文史自娛。早在成都石室高級中學和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期間,李蔭遠先後受到何其芳和聞一多的影響,愛上了詩歌。




2005年,李蔭遠從海峽兩岸的數千首新詩中認真選釋編寫、自費刊印了《當代(1949-2001)新詩130首賞析》一千冊,除分贈好友外,大多無償地捐給了中國老年大學協會。《中國科學報》記者麻曉東收到先生贈書後寫道:「書中不僅蘊含著老人對新詩的熱愛及憂慮,更體現了一位當代科學家的人文情懷。」這也體現在李蔭遠的文章《當代舊體詩詞》中,這篇文章梳理了1949年建國以來的當代詩詞,李蔭遠認為當代詩詞文學史是一門有待梳理和發掘的學問。




李蔭遠曾為緬懷西南聯合大學作《西南聯合大學頌》,從中可一窺先生心中的家國情懷、詩與遠方。




跋: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後,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各自北還,西南聯合大學不復存在。爾後天旋地轉行將六十年矣,昔日師生多已凋謝,余白首衰年,緬懷舊事,爰作此章。




西南聯合大學頌


李蔭遠




日寇兇悍逞兵戈,蔣家王朝對策多,


不保長城迤北地,故都安危費張羅。


盧溝橋畔烽煙起,南渡師生苦奔波,


駐足衡湘席未暖,西遷三校大聯合。


彩雲之地精英聚,簞食瓢飲習百科,


茅茨瓮牗曲肱枕,深研文理開先河。


投筆入緬薦鮮血,盟軍苦戰降頑倭。


南疆九載興文運,北返幽燕振弦歌,


此誠光輝史一頁,會當刻石銘山阿。




2012年2月,李蔭遠先生在其博客上寫道:「不久前某傳記叢書的編輯部寄來一份通知,徵詢我要否讓他們出版我的傳記,如我有意,餘事可以函商。我當即回信說不想有留下傳記,也絕不會授權任何人去寫。」




科學出版社科學人文分社社長鬍升華曾追問其原因,他答道:「我很平凡,一生很順利,又不是右派,沒有什麼可寫的。」




參考:


1、李蔭遠,追憶恩師王竹溪先生和我的機緣,《物理》2012年07期


2、楊國楨,林泉,我國固體物理理論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李蔭遠教授,《物理》 1989年12期 


3、閻守勝,多一些讀者「有興趣,能讀懂,且受益」的文章——從李蔭遠先生來信談起,《物理》2007年12期


4、李蔭遠,李蔭遠院士談α碘酸鋰晶體生長的前前後後,《現代物理知識》 2014年05期


5、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pdf版13-561


6、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7429-521321.html


7、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8115-680916.html


8、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8115-520829.html


9、http://www.zhsc.net/14/9335.html


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b164db01015t8b.html


11、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8115-292582.html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中國理性 | 量子通信被疑 | 偉大的學校 | 衰老


屠呦呦 | 張亭棟 | 白岩松 | 何江 | 張鋒 | 楊振寧


高考招生 | 冬蟲夏草 | 艾滋 | 疫苗 轉基因笑話


定製食療 饒毅談讀書 | 核心期刊 | LIGO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軟體機器人問世、用真菌回收鋰電池、宜居星球 | 每周科技播報
軟體機器人問世、用真菌回收鋰電池、宜居星球
未來世界:VR和ER帶來的顛覆性改變 | 理解未來講座第19期
魯白:生物高科技創新需要的生態環境
比鄰星附近發現行星,難道就是傳說中的三體世界?

TAG:知識分子 |

您可能感興趣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但有人逆天回到3歲!
一路走好!國內最年長113歲抗戰老兵仙逝!老兵不死,逐漸凋零
老兵不死!40歲的他們依然還在戰鬥!
34歲老將時隔四年重返三獅軍團,他告訴你什麼叫老兵不死!
鄒市明:老兵不死 只是漸凋零
老兵不死,只會慢慢凋零:中國空軍的強5終於後繼有人了!
老兵不死,他生時被稱為「抗戰活化石」,高齡113歲
老兵不死只會凋零!他馳騁綠茵27載,卻選擇忠老一座城
老兵不死,只是漸漸凋零
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海軍老艦在哪養老?
淚奔!57天等待只為57號新秀!老兵不死只是禿頂
老兵不死,百年經典手槍M1911仍然不退場!
回顧1944:海灘上的美軍傷兵,老兵不死!
老兵不死,B-52能否戰至2050年?
老兵不死!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不曾凋零
老兵不死!韋德加盟後,新賽季騎士平均年齡31歲
科比11精英評測!老兵不死只是凋零,1K為了情懷買單
老兵不死只是暫時凋零:從022導彈快艇看中國海軍發展全歷程
老兵不死:盤點目前仍健在的38位開國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