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猶記得去年,一篇《從紐約時報大樓看美國新聞業的變革》的文章,引發不少媒體人的共鳴:紐約時報大樓不僅見證了一家報業所經歷的起起伏伏,更成為全球媒體轉型的一個縮影。


還有人將紐約時報亮堂寬敞的新聞編輯室比作綠洲,戲稱充滿現代感的設計將時報拖出了「黑暗時代」。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建築是有靈魂的,除了《紐約時報》,那些世界頂級媒體的建築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有機會,你是否都願意走上一遭?


赫斯特大樓(Hearst Tower)


摩登與歷史的「瘋狂Mix」

提起赫斯特集團,可能常常會想到他的創始人與普利策在那場著名的「黃色新聞大戰」中的爭鬥。距離「戰役」已過去1個多世紀,赫斯特傳媒集團采編大樓的建築卻保留至今。


如今,赫斯特集團的大廈就建於傳媒集團舊址之上,上層為現代化的摩天大廈,底部則保留著最早的歷史建築,匠心獨運的「混搭」極具視覺衝擊力。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赫斯特大廈更是環保理念的踐行之地。在結構上,赫斯特大廈採用了斜肋架構,可以最大限度增加自然光的利用;除此之外,帶有特殊塗層的玻璃幕牆既可透光,又可降溫,堪稱節能典範。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更驚人驚嘆的是,大廳裡面有一個壯觀的「冰瀑」,除了是一道清新的景觀,還可以用來降溫和加濕,它的水源則來自於大廈的雨水收集系統。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值得一提的是,赫斯特大廈的建築全部啟用不含甲醛的傢具和地毯,甚至連建築原料都是不含化學成分並百分之百可回收的。2006年9月,在赫斯特大廈啟用之時,就獲得了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USGBC)的綠色認證金獎。


BBC總部大樓(Broadcasting House)


一個大寫的彪悍問號


英國的很多城市都設有BBC的分舵,但是論建築最壯觀,當屬位於倫敦的BBC總部。它最初建於1932年,2012年再次擴建,被命名為新廣播大樓(New Broadcasting House)。整個建築從上帝視角看是一個大寫的問號,寓意媒體敢於質疑的精神。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而BBC大樓的內部設計也早已為大家所關注。在互聯網大潮帶來的生存危機面前,BBC提出「統一編輯部」理念和「全媒體」戰略,這在室內建築中有著強烈體現。


大廈底部設置了開放的「新聞中樞」(The News Hub),其中心的兩個「幾」字形工作台被分配給資深編輯,以便於他們對全部記者進行調度,四周則放射分布了不同媒介平台的工作區。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另外,BBC大樓向外部開放參觀申請許可權,完成申請後,不僅可以實地探訪,還有諸多互動活動可以親身體驗,比如模擬主持節目、給節目配音、播報天氣等等。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紐約時報大樓(The New York Times Building)


曼哈頓永遠的標誌建築物


提到紐約,大家都聯想到大名鼎鼎的時代廣場,殊不知,1904年,當時的紐約市長之所以將這個地方命名為Times Square,是因紐約時報新建的總部大樓就坐落在百老匯大道與7大道、42街與43街之間,所以時代廣場其實應該是「時報廣場」。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紐約時報大樓就是在這樣的黃金地段屹立不倒,高228米,是紐約第四高樓,全美排行第七。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這座花了大價錢的建築,由義大利設計師 Renzo Piano 的工作室和FXFOWLE Architects 聯合設計,建築內的小花園和樓頂花園則由HMWhite設計。2008年,它因建築節能還贏得了世界高樓協會(CTBUH)的最佳摩天大樓大獎。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從紐約時報大樓看美國新聞業的變革》的作者庄巧禕實地探訪後這樣寫道:「這棟鋼筋建築分為兩半,分別是52層的建築和約5層高的樓,兩部分用玻璃門廊聯繫起來。穿過大廳,能看到中心的小花園,再走過小花園,能看到一樓的禮堂、畫廊、晚宴場地。這些場地都可供租賃。禮堂也是紐約時報舉行收費演講活動(Times Talks)、錄製節目的場地。而小樓的三到五層是紐約時報的新聞編輯室。」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而3層的新聞編輯室共用醒目的紅色樓梯連接,中心的辦公區隔板並不高,方便成員交流溝通,另外還有各種玻璃會議室,方便員工討論、開會、閱讀。往玻璃窗外望去,就能看到車水馬龍的大道,時刻都能感覺紐約這個繁華都市跳動的脈搏。


那些已成往昔的建築大樓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媒體大樓都能跟隨者時代的脈搏一同前進,不少大樓在報業轉型的過程中逐漸被拋棄。


2015年3月3日,坐落於美國邁阿密市比斯坎灣、使用了半個世紀零兩年的《邁阿密先驅報》大廈被拆除。這座大廈於1963年啟用之時,是佛羅里達州最大、最現代化的建築,也是邁阿密這座城市國際化未來的報曉者。這座建築連同它所在的土地已經被賣給馬來西亞的雲頂集團,而雲頂集團在交易成功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大廈推倒。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坐落於底特律市拉法葉大道的《底特律新聞報》和《底特律自由報》大廈,也於2014年賣給一位幾乎將底特律市中心全部買下的億萬富豪。畢竟,「在數字時代,報紙所需要的人員越來越少,也不需要佔用這麼大的一座大廈了。」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學者尤伯提感嘆道:「《底特律新聞報》從其待了幾乎近一個世紀的大樓里搬出,使它不得不失去了部分靈魂。這座華美的建築處處散發著歷史的氣息,處處流露出報紙昔日的輝煌。」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2013年,《華盛頓郵報》被出售給電商巨頭亞馬遜公司的創始人貝佐斯,價格為2.5億美元。幾個月後,《華盛頓郵報》總部大廈就以1.59億美元的價格被出售了。因為報紙普遍缺錢,出售自己的物業經常可以帶來現金,以投入新產品的開發、支付退休金或清償債務。甚至有人評價:美國報業的一個尷尬現實是「大樓比報社更值錢」。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但是,搬遷也不意味著一蹶不振。例如《華盛頓郵報》在貝佐斯的帶領下,大刀闊斧進行數字化轉型,在新的陣地創造出一系列的奇蹟。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這是一張2016年1月在《華盛頓郵報》新址拍下的照片,分布狀的格局,可以讓所有的編輯共處一個空間,並始終保持對突發新聞的持續追蹤。電子屏、數據分析屏更是隨處可見。


型格代表


新新媒體們的天馬俱樂部


和那些規模龐大、歷史悠久的報業集團相比,近年來湧現出的數字媒體們,他們的Office的畫風多元且開放。深入他們的空間一探究竟,則是另一番天地與趣味。


與動輒能夠在編輯部眺望整個曼哈頓天際線的大刊不同,出生就帶著幾分「怪咖」味道的 VICE連總部的選址都充滿「街頭小混混」的氣質。在康泰納仕、赫斯特等出版集團所處的曼哈頓對岸,你可以在一條多少有些破敗的布魯克林小路上找到倉房般的VICE總部。但這都無所謂,就算沒有好看的門廳與體面的接待處,VICE仍舊是當下青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記錄者。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隨意的格局、開闊的視野、沙髮式的辦公、迎面而來的酷妹,都令人大呼夠cool!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而VICE位於加拿大的分舵更是一個加強版的宜家+MUJI+Google,2萬5千平方英尺的空間容納150人辦公。R I O 幸福!


地廣人稀的典範——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還配備環繞立體式的影音室,聲控福利: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美國博客網站Mashable位於第五大道辦公室也有夠酷,下面是他們對於辦公之所的要求:


開放的工作台持續追蹤媒體動態與科技;


封閉的會議室讓大家聚焦合作與專註的任務處理;


多任務處理空間;


以及可以在會議室和私人辦公空間隨時切換的場所。


於是,Mashable便長成這個樣子——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開個會是這樣的畫風: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娛樂活動是這樣的畫風: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你心動了嗎?


建築與居所,承載著媒體獨特的氣質。希望有生之年,可以來此愉悅的編輯室之旅,站在紐約時報大樓前看車水馬龍,感受百年大廈的歷史與現代融合碰撞所帶來的快感;也能去到新媒體編輯室玩個痛快!所以,你心中最愛是哪棟建築?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編輯室聖地巡遊:看過那麼多風景,這些媒體地標才是心中の殿堂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媒派 的精彩文章:

和《北京摺疊》一樣不容錯過的8部科幻小說,終極命題是什麼?

TAG:全媒派 |

您可能感興趣

《你的名字。》那些美哭的取景地,來聖地巡禮吧
《你的名字》的取景地那麼美!跟著我們來聖地巡禮吧
旅遊聖地,一定要去的幾個地方!
上海網紅新地標:好吃又好逛還有這些拍照聖地
這個不起眼的地方,曾經是聖地,現在是祖墳寶地
在非洲的這個國家,也有一座城市叫麥地那,同樣是伊斯蘭聖地
朝鮮丨這個奇葩建築群集的地方,竟成了攝影師心中的聖地?!
那些旅遊聖地的卸妝照,你看過嗎!
陝北這片聖靈的土地是我心中的聖地
大多數進藏遊人不知道這地方,卻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隱修聖地
這裡是貓奴的天堂,雲養貓的聖地!一定要來一次的地方
這裡藏著一個「塗鴉聖地」!
別找了,紐西蘭這些地方才是中秋賞月聖地!
聖地巡禮指南!據說動漫迷最想去的旅遊的地方都在這兒
貴州私藏的玩水聖地,這裡更地道
朝鮮族聖地延邊竟然是這樣的「龍興之地」?:下篇
馬爾地夫第一座橋中國製造,厲害了我的國來欣賞一下旅遊聖地馬爾地夫的極致美景吧
白百何出軌真會挑地方,為何非要選在這個佛國聖地?
七夕,在這些地方說愛你,細數世界九大浪漫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