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戰中國勞工:法軍總司令贊「能成最好士兵」

一戰中國勞工:法軍總司令贊「能成最好士兵」

一戰中國勞工:法軍總司令贊「能成最好士兵」



照張相片郵寄給國內的親人

一戰中國勞工:法軍總司令贊「能成最好士兵」



扛著炮彈的中國勞工


一戰」期間,儘管中國已經對德宣戰,但沒有派遣一兵一卒、一槍一械前往歐洲戰場;而另一方面,有超過14萬的中國勞工以非戰鬥人員的身份出現在法國。值此戰火紛飛的年代,這些來自中國的勞工在異國戰場上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甚至生命,而這也為後來中國成為戰勝國增加了些許籌碼。「一戰」百年之後,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再度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招募:華工奔赴異國


某種程度上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就是「歐戰」。激戰數年後,歐洲各主要大國都盡顯疲態,陷入了兵員銳減、勞力奇缺的窘境。為此,協約國集團的英法兩國將目光投向了遙遠而貧窮的中國,他們企圖借用這個遠東大國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來從事各種戰爭後勤工作,以便讓更多的本國青壯年走上戰場,搏取戰爭的最後勝利。


收到這一信號後,當時的北洋政府也是左右為難,其擔心不參戰的話,將來和會上無一席之地;參而不戰的話,勢必又受到協約國集團的責難。幾經思慮後,「交通系」首領、原袁世凱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制定了一個妙計,那就是「明示中立、暗示參加」,途徑是「以工代兵,赴歐參戰」。這樣的話,如協約國戰勝,則功在北洋政府;如協約國戰敗,則罪在商人。


在此方針指導下,中國外交部和法國政府於1916年5月創建了一個名為「勞工海外輸出公司」(即惠民公司)的招聘機構,其中法方招工團由其軍方指定的退役少校陶履德負責,中國方面則以梁士詒、葉恭綽為正副首領,對外以交通銀行經理梁汝成為全權總代表。


隨後,一場大規模的勞工招募運動在中國大地上悄然拉開。據事後統計,從1916年8月到1918年11月,中國共派出超過14萬人的勞工前往歐洲,其中英方管理下的中國勞工約10萬人,法方管理下的約4萬人(除此外,俄國也招募了約5萬華工)。這些華工,主要來自北方(尤以山東人為主),此外也有來自湖北、江蘇、湖南、安徽、上海甚至香港的。

由於報名人數眾多,外方對華工的選拔非常嚴格,凡患有肺結核、眼病、性病及牙病等疾病的申請者均被拒絕。之後,被選中的華工與英法當局簽訂一份3年到5年的合同,合同註明大致的工作範圍及報酬(勞工領一半,另一半發給國內家人)。就待遇而言,赴歐勞工比晚清時前往美洲修建鐵路而飽受壓榨的同胞似乎要好得多,他們在上船前,先要經過消毒洗澡,之後發放統一制服,其中包括印有編號的外衣、褲子、腰帶及內衣、草帽及鞋襪等。此外,每人還發放一個裝有毛毯、鋪蓋、水杯和鐵飯碗的工具包,一切都是標準化的。


離開中國前,入選的華工被集中在威海等地進行簡單的軍事訓練,等待海輪來接。由於當時地中海受到德國潛水艇的威脅,首批華工約800人從青島出發,乘坐法輪從好望角繞道前往歐洲,其間歷時三個月才到達法國馬賽。之後,鑒於德國「無限制潛水艇戰」範圍的不斷擴大,赴歐路線改為經太平洋到加拿大溫哥華,之後乘火車穿越北美大陸,再橫渡大西洋前往英國,最後轉往法國。在戰爭的陰影下,華工們在離開祖國那一刻起即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他們的運輸船在接近英法作戰海域後,隨時都可能受到水雷或德國潛水艇的威脅。其間,德國潛艇在1917年2月24日擊中其中一艘郵輪,船上543名華工全部葬身大海。


法軍總司令福煦也在寫給法國總理的信中說:「(華工)是非常好的勞工,他們可以成為最好的士兵,在炮彈的狂射之下他們能保持很好的姿態,毫不退縮。」

一戰中國勞工:法軍總司令贊「能成最好士兵」


青島,中國勞工準備登船,前往歐洲

一戰中國勞工:法軍總司令贊「能成最好士兵」



無名者:歐洲戰場上的「工蟻」

當第一批中國勞工抵達法國馬賽港時,法國某報紙即在其頭版新聞上興奮的描述道:「這些華工是通過仔細挑選招來法國的。他們大部分來自中國的北方。他們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我們國家的氣候。另外,醫療體檢報告結果認為絕大部分的華工身體健壯,這對我們國家繼續在那兒招工是一個好消息。」


按事前的合同約定,中國勞工是「以工代兵」,並不參戰,但執行過程中卻並非如此。最初,法方管理的中國勞工多被安排到軍工企業或其他重要工業企業如施奈德公司、雷諾公司等,有些則在港口服務。英方僱傭的華工則多用於替代被派往法國的英國碼頭工人和運輸工人,如此一來,那些英國工人就能回到本國繼續從事他們的職業。


但是,在中國對德宣戰後,英法當局對中國勞工的工作安排陡然生變,他們中的很多人被送到了危險的工作場所,如一些為法方服務的中國勞工被派往前線掩埋戰死者,有些勞工還承擔了向前線運送彈藥甚至挖戰壕等「准軍事」工作。如此,即使這些勞工不被看作「戰鬥人員」,但其中的危險可想而知。


英國方面的中國勞工更是如此,他們幾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線。從挖戰壕到修工事、從野戰救護到掘埋屍體、從築路架橋到解運糧草彈藥,華工從事的都是最艱苦繁重的工作。據中國勞工第十三營的隨行翻譯張邦永回憶,他們被英軍派往法國東北邊的阿拉斯挖戰壕時,事實上已在敵人的步槍射程之內,有些地方與敵方戰壕的距離不過50米;直到中國勞工挖好戰壕後,英國兵才進入陣地,換言之,勞工們被頂在了最前線;有一次聖誕前夕,德國坦克突然襲擊,英國兵全跑了,他們險些被包圍。張邦永這批人還算幸運的,在法國皮卡第的一場戰鬥中,很多修繕戰壕的華工們即死在戰火之下。


儘管中國勞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甚至生命,但歐洲人對他們的評價卻迥然相異。其中,一些人認為中國勞工吃苦耐勞,適應能力超強,十分可靠。如英國記者韋克菲爾德就說:「每一位華工都是頂呱呱的多面手,能忍難忍之苦,工作風雨無阻、冷熱不懼。他們善於學習,對英國遠征軍的各種工作需求,都能應付自如。」英國陸軍部也在一份報告中說:「中國勞工是所有外國勞工中最優秀的。……大多數勞工都能熟練地工作或說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們一直都在鐵路、兵工廠和坦克車間高效率地工作。」法軍總司令福煦也在寫給法國總理的信中說:「(華工)是非常好的勞工,他們可以成為最好的士兵,在炮彈的狂射之下他們能保持很好的姿態,毫不退縮。」


但是,也有一些歐洲人帶著種族主義的優越感看待中國勞工,他們甚至輕蔑的表示:「當黑鬼、中國佬不工作時應被監管起來,在他們被合理使用時就不會引起什麼麻煩。他們花樣很多,但是既不會知足也不會犯下暴力的罪行。他們很順從、很聽話。」某英國日報也這樣評價受雇於英方的中國勞工:「不論他們實際幾歲,每個人的心理年齡都不會超過10歲。」


在中國勞工方面,由於英法當局違背了之前的合同約定,其生活條件之惡劣,工作條件之嚴峻,加上身處異國,語言不通,他們的失望、苦悶與憤怒可想而知。在此情緒下,中國勞工在1916年至1918年間至少爆發了25次騷亂和罷工,以求改善自身待遇與地位。

一戰中國勞工:法軍總司令贊「能成最好士兵」



春節到了,中國勞工歡度傳奇的節日

一戰中國勞工:法軍總司令贊「能成最好士兵」



遣散:或死或歸或留的中國勞工


經歷了兩年甚至更長的戰火洗禮後,「一戰」終於在1918年底宣告結束。據統計,英方監管下的中國勞工在停戰時約96000人,其中8萬人仍在繼續工作,從事填平壕溝及破損的路面、或將先前運到前線的大量物資重新裝船運回英國等工作。這些勞工,大多待到1920年左右才被遣送回國。而在法國方面,中國勞工直到1922年才得以回國。


回國前,一些勞工獲得了英方頒發的「一戰勝利紀念章」,這枚直徑3.6厘米的銅質印章正面鑄有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頭像,背面則是手持利劍、騎在一匹奔騰戰馬上的赤身戰神,馬蹄下還踩著骷髏及飛龍怪獸的盾,表示敵人必然失敗。這枚製作工藝精緻細膩的紀念章,至今仍有保存。


1919年9月,首批中國勞工在完成任務後開始啟程回國,他們仍舊按照來時的路線返回,即先乘海輪到達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之後坐火車橫穿美洲大陸前往溫哥華,最後橫渡太平洋歸國。遺憾的是,由於戰後國際匯率的急劇變化(尤其是法郎的貶值),加上勞工們的薪水被大量地匯入中國興業銀行,而後者在戰後因資不抵債而導致很多勞工未能將薪水取回。如此,經過數年的磨難後,很多倖存的中國勞工在經濟上並沒有太大的改善。


當然,能夠安全回國的勞工還是幸運的,畢竟他們活著回到了故鄉。與他們一起同赴歐洲的勞工中,大約有一萬人死在了這場他們也許從來沒有理解過的戰爭中。在英國加萊省的胡明岡和波特爾、法國濱海的努瓦耶爾,英法當局都修建了葬有大量華人勞工的公墓,每年的「一戰」紀念日,當地的中英、中法友好協會都會去祭奠那些永遠長眠於異國的同胞。


除此外,還有數千華工留在了戰後勞動力嚴重匱乏的法國,一些人與當地女子結婚甚至又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中,一位名叫朱桂生的華工與法國姑娘巴蒂斯特相愛結婚,並在「二戰」中加入法軍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侵略。2002年春,這位來自江蘇丹陽的老華工以106歲的高齡在法國拉羅謝爾市仙逝。事後,當地報紙評論說:「他的辭世,標誌著一段歷史的結束。」(金滿樓)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網 的精彩文章:

美國龍飛船從空間站返回地球 攜12隻實驗小鼠
俄艦隊全面戰備狀態 在黑海裏海展開防禦演練
俄宣布劃時代發動機測試成功 與中美競爭獲勝
哈爾濱被毀「劉亞樓舊居」等7處文物將原址重建

TAG:中華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法軍將軍驚呆,德軍被騙,二戰美國什麼部隊這麼牛?
拿破崙最忠實的盟友、法軍里的最強騎兵:波蘭軍團
法軍二戰以來最大軍事失敗:陳賡小試牛刀 圍殲法軍 震驚美國
法國國慶閱兵叫邀請美軍捧場 展示法軍百年軍事技術
波蘭軍團:為獨立而生!拿破崙最忠實的盟友、法軍里的最強騎兵
國產航母戰鬥群實力世界第二:能否單挑俄軍和法軍2個航母編隊?
法國戰役的主角之一:法軍哈奇開斯H系列輕型坦克
法軍第3騎兵團實戰演習 步兵特戰化成主流
法軍一戰和二戰的主流機槍,重達二十公斤只有德軍敢用
法軍精銳部隊實戰演習 無人機升空偵察敵情
法國人為何對《敦刻爾克》十分惱火?原來二戰法軍功勞被完全無視
【軍情】大陸航母戰鬥群實力世界第二:能否單挑俄軍和法軍2個航母編隊?
二戰大批法軍逃入中國?戰後忘恩負義
國軍抗戰時使用的義大利火炮:曾幫助法軍守住了巴黎
法軍炮兵實彈訓練 三大當家主力全部登場
大陸航母戰鬥群實力世界第二:能否單挑俄軍和法軍2個航母編隊?
一場讓法軍和德軍流盡最後一滴血的戰役,竟然是一炮定勝負
挾「國會」以令諸侯 孫中山創「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
一戰前法軍狂熱的進攻學派:讓官兵穿著花哨軍服排隊密集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