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附子瀉心湯的理論與臨床

附子瀉心湯的理論與臨床



中醫書友會第107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摘要古今學者對附子瀉心湯都進行過許多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但本文認為,本方是溫清並施的範例。藥物配伍嚴密,可廣泛運用於胃腸道疾患,也可用於胃腸道以外的一些病症,只要抓住胃中蘊熱、陽氣虛衰這一病機,並能靈活加減運用,便可取得滿意療效。ps:書友們可在「靈蘭中醫」搜索「瀉心湯」查詢相關文章。 編輯/張亞娟)



附子瀉心湯的理論與臨床

作者/熊曼琪




附子瀉心湯出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本方在仲景的五瀉心湯中,既不同於大黃黃連瀉心湯,也不同於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三方用於寒熱夾雜、虛實相兼的痞證,而是一首較難掌握的方劑。然而,若是真正把握了它,在臨床上便有較大的實用意義。






  • 歷代醫家貶褒不一




《傷寒論》原文指出:「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應該如何理解和評價本條及其方後的煎服法所包涵的全部內容,歷代許多醫家看法頗有分歧。柯韻伯說:「心下痞者,當有大便硬,心煩不得眠句中,此用此湯,夫心下痞而惡寒者,表未解也,當先解表,宜桂枝加附子,而反用大黃,謬矣。既加附子,復用苓連,抑又何也,若汗出是胃實,則不當用附子,若汗出為亡陽,又烏可用芩連乎?」與柯氏看法類同的還有許學士等人。他們都認為本條方證,與中醫理論相悖而不敢苟同,還進一步提出修改原文的意見。呂茶村針對柯氏之言作了尖銳的批評,他說:「大凡惡寒汗不出者屬表實,惡寒汗自出者屬表虛,但汗出惡寒,仲景自有芍藥甘草附子湯之制,今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則表虛而里實,但固表則里邪愈壅,但清里則表陽將亡,故以三黃附子合用之……柯氏膠執己見,擅改經文……先聖極空靈極神變之活法,而妙理無窮。」此外,尤在經、錢天來等皆甚推崇此方,並就方證的具體內容作了精闢的分析。




儘管意見不一,但事實勝於雄辯,本方的確切療效,使對本方證持贊同意見的醫家理直氣壯地說:「余歷考前賢醫按,用附子瀉心湯而愈者,不一而足,且余亦曾試驗,故敢直辟柯氏之謬。」柯氏是一位影響較大的《傷寒論》注家,然而在對本方的看法上,受到了抨擊。與柯氏之觀點相反的一派,卻取得壓倒的優勢,並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見,即認為本方原適應證是熱痞兼表陽虛,症見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惡寒,汗出等,由於邪熱壅滯胃脘,氣機阻滯而心下滿悶不適,兼有表陽不足者,肌膚失於溫煦而惡寒,不能衛外而汗出。正如錢天來所說:「傷寒鬱熱之邪,誤入而為痞,原非大實,而復見惡寒汗出者,如其命門真陽已虛,以致衛氣不密,故玄府不得緊閉而汗出,陽虛不任外氣而惡寒也。」這裡所說的命門陽虛,是根據《內經》所說的衛出下焦,本源於腎,乃腎陽所化的理論而來,前面只言表陽虛,實腎陽之虛已在言外,近幾年郭子光等用陰陽量的差異性這一理論作指導,將本證的病機解釋為在表之陰大於陽,弱勢之陽的溫煦性與外固性不足。在胃則陰少於陽,過盛的陽壅滯成熱,使氣機不暢,因此治宜瀉熱消痞,扶陽固表





  • 極寒大熱,配伍精當




從病情的需要出發,將寒性藥物與熱性藥物組合成方,是仲景遣方用藥的獨到之處,這在六經病證的施治中,始終都得以體現。附子瀉心湯由大辛大熱的附子與大苦大寒的大黃黃連黃芩組成。可以說是仲景寒熱並用方中最簡練、最單純的一首方劑,具有針對性強、副作用小的特點。一般說來,疾病是機體陰陽失調所致,平調陰陽是治療疾病的總則。寒熱並用,溫清兼施,就是從平調陰陽出發,以達到陰陽常閾為目的。本方名為「瀉心」,實則是以苦寒之大黃、芩、連清泄心下部位之熱,亦即降低胃脘過盛之陽,同時用辛熱之附子溫壯在表不足之陽,使之達到陰陽平衡。況且以三黃與附子共同組方,三黃得附子,其苦寒沉凝不致留滯陰邪,附子得三黃,其慓悍暴烈不致劫傷津液。如此極寒大熱集於一方,全收復陽驅邪之效。



更為獨特的是本方的煎服法。大黃、黃連、黃芩三味,以麻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滓,是指三黃不用煎取,且用開水浸泡的時間也不長,為的是只取其輕清之氣,以清泄胃熱而消痞;附子另煮取汁,取其醇厚之味,以溫陽固表而消除惡寒並止汗,真可謂寒熱異氣,並行不悖,分建奇功,誠為先聖之妙用。




有人認為本方與黃連湯、乾薑黃連黃芩人蔘湯、烏梅丸、麻黃升麻湯同屬清上溫下之劑,用以治療上熱下寒證,此說不無道理。但本方以附子與寒涼葯相配伍,其他四方均以乾薑為主與寒葯配伍,附子主表而不守,為整體陽虛而設;乾薑守中而不走,針對中焦局部陽虛有寒。顯然整體包括了局部,因而附子瀉心湯主治的下寒證,可有中焦虛寒的表現,但又遠遠不限於此,這一點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證實。






  • 靈活化裁,運用廣泛




葉天士說:「醫道在乎識證、立法、用方,此為三大關鍵。一有草率,不堪為司命。往往有證既識矣,卻立不出好法者,成法既立矣,卻用不出至當不易好方者,此謂學業不全。然三者之中,識證尤為緊要。」葉氏以自己的心得諄諄告誡後人,而且在他的醫療實踐中也作出了榜樣。如他對上熱下寒、陰陽逆亂的關格證,認為其病機為陽熱結於上,令胃氣不得下行,故需通陽泄熱與溫暖中宮並行,方用附子瀉心湯;另一病例見脈弦遲,湯水不下,嘔吐涎沫,斷為陽結而致飲邪阻氣,治療重在辛熱通陽,故以附子瀉心湯去大黃,又因陽結使津液不行而痰氣凝遏,故加人蔘、乾薑、半夏、枳實健脾化痰;同時在給藥方法上,改麻沸湯漬為芩連半枳滾水煎,仿附子濃煎之意,將參附姜先煎,然後二汁兌和服。葉氏不僅在加減化裁方面作出了示範,同時也啟迪後人運用附子瀉心湯不一定具備惡寒、汗出、心下痞等證,只要病機相合,無論臨床表現有多大差異,均可異病同治。筆者在醫療實踐中,也深有體會,下面略舉3例說明。




案例1




黎某某,男,64歲,住院號:35333。患者因左側肢體麻木乏力,活動不靈,時流涎,於1985年4月24日入我院港澳華僑病區。體檢發現左側陰囊腫大如拳,內容物可自行納入腹腔。中醫診斷為中風(中經絡)、疝氣;西醫診斷為腦血栓形成,左側腹股溝斜疝。入院後經用補氣活血化瘀通絡的補陽還五湯、磷酸川芎嗪、丹參注射液、針灸等治療,肢體活動有明顯好轉。至5月17日因左側陰囊壁嵌頓性斜疝而行疝修補術,手術過程順利。術後發熱、咳嗽,經用麻杏甘石湯合千金葦莖湯加減,1周後,熱退,咳嗽減輕,但夜晚盜汗甚多,伴頭暈頭痛,舌質淡暗,苔黃厚膩,脈弦滑。曾先後用溫膽湯、玉屏風散、桂枝湯等治療,歷經20天,盜汗不止,肢體活動也毫無進步。其時天氣炎熱,雖出汗很多,仍用大毛巾被裹身而睡,面色白,氣促,神疲,舌苔仍見黃厚而膩。全面來看,此屬本虛標實,寒熱相兼之證。清其熱恐損其陽,溫其陽又慮助熱,唯附子瀉心湯正合拍。又考慮到厚膩黃苔,乃胃中濕熱所致,濕重當通陽,通陽在乎利小便,故用:炮附片15g(先煎),大黃6g,川黃連3g,黃芩9g,滑石18g,煅龍牡各30g(先煎),綿茵陳15g,茯苓24g。方中附子溫陽固表,三黃瀉胃火,滑石、茵陳、茯苓利小便以通陽,龍牡斂陰,共奏溫陽固表,泄熱利濕之功。服藥3劑後,盜汗減少,再進3劑,完全停止,遂轉用補氣活血通絡方葯。




有人將附子瀉心湯證的基本病理概括為表陽虛衰,胃中蘊熱,本病例正是由於中風之後,復經手術創傷,正氣受損,以致表陽不固,而盜汗不已。同時長期有黃厚膩苔,說明胃中蘊熱,繼而痰濕內生,確屬整體反應性和局部層次共同構成的複雜證候,故非寒溫並用的本方不效。




案例2




黃某,男,42歲,住院號:46783。因1小時前昏倒,於1978年11月28日入海南農墾醫院。患者既往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史,經常胃脘隱痛。近二日常覺頭暈,1小時前突然暈倒於廁所。在急診室曾排便400ml,即送檢,大便潛血(++++)。現面色及皮膚蒼白,精神萎靡,表情較淡漠,胃脘部較飽滿,有輕度深部壓痛,胸腹灼熱,四肢末端不溫;舌質淡紅,苔黃厚稍干,根部膩,脈濡略數。中醫診斷:胃脘痛,便血;西醫診斷: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合并出血。當時我正帶七五屆學生在該院實習,診察病人後,有位學生提出此證屬血熱妄行,宜用犀角地黃湯治之;另二位學生則認為屬氣虛中寒,宜黃土湯。以上兩種意見都有對的一面,然而都不全面。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指出:「血證屬於氣盛火旺者,十有八九。」患者胸腹灼熱,舌苔黃厚而干,脈數,是胃熱熾盛擾動胃絡,致血溢於外;頭暈,神疲,面色蒼白,四末冷,是陽氣虛衰,失於溫養所致。因此,治宜瀉火與溫陽並用,最為對證的就是附子瀉心湯。為增強止血作用,宜再加田七。處方:炮附片12g(先煎),大黃10g,川連6g,黃芩10g,田七末3g(沖服)。每日2劑,同時輸入中分子右旋糖酐及葡萄糖氯化鈉溶液。經上述處理後,未再出血,血壓很快回升且穩定在110~125/70~80mmHg。4天後改用一般健脾養血之品調理善後,3周後出院,其時面色仍較蒼白,余無不適。




案例3




方某某, 女,37歲。1985年2月25日來診。患者胃脘部隱痛10餘年。去年以來疼痛加劇,先後服藥已數十劑,仍未見效。現覺心下脹悶而痛,時有燒灼感與噯氣,飲食、二便尚可;舌質暗紅苔黃,脈細緩。診脈時觸及兩手及腕發涼,據稱平素常四末不溫,且時有畏寒,1周前經胃鏡檢查診為: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翻閱既往病歷,所服中藥多為四逆散合金鈴子散、陳夏六君子湯、半夏瀉心湯及其他行氣止痛方葯。其中以寒熱並用的半夏瀉心湯比較適合此證,然亦未見效。原因恐與姜味甚辣,刺激性大有關。但更很重要的是畏寒與四末冷乃全身陽虛,並非中焦虛寒,故用乾薑無益此證。於是我便選用附子瀉心湯合失笑散加味。方用炮附片10g,川連6g,黃芩10g,大黃6g,蒲黃10g,五靈脂6g,佛手6g,珍珠層粉1支(沖服)。每日1劑,服後逐漸好轉,至10劑服完,癥狀消失。後以香砂養胃丸調理善後,並囑注意飲食,保證充足睡眠,至今胃病未見複發。




以上2例均見心下痞滿、疼痛。1例伴出血,隨之出現蒼白、淡漠、血壓升高;而另1例癥狀較單純,病情顯然輕淺的多,但兩者的病機均責在胃中有熱,全身陽虛,故主治之方相同。這也說明,胃中有熱與全身陽虛的證候表現不盡相同。因此附子瀉心湯的運用是頗為廣泛的,只要用之得當,加減相宜,便能收到良效。臨床上,有時並未嚴格按原方煎服之法,或取附子先煎,或三黃煎的時間短一些,效果也同樣好。大部分病人服藥後,大便次數可能增多,這是火熱下泄,邪有出路,只要事先向病人說明,便不會引起驚慌,即使有輕度腹痛,病者也能忍耐而與醫生充分合作。






  • 結語




古今學者對附子瀉心湯都進行過許多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但本文認為,本方是溫清並施的範例。藥物配伍嚴密,可廣泛運用於胃腸道疾患,也可用於胃腸道以外的一些病症,只要抓住胃中蘊熱、陽氣虛衰這一病機,並能靈活加減運用,便可取得滿意療效。 








I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經方臨床應用第一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作者/熊曼琪編輯/張亞娟,校對/張術強、王雅晴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


【全能搜索】解惑,【精選文章】授業,【經典誦讀】傳道,【臨證參考】實戰。歡迎下載靈蘭中醫App,給你的中醫「裝備」升級。請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下載,也可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靈蘭中醫】。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書友會 的精彩文章:

喉源性咳嗽辨證要掌握這四點
酸棗仁湯改成膏劑,常服安眠
劉渡舟:桂枝加大黃湯治療慢性痢疾一則
博涉知病,屢用達葯——與初學醫者談臨床

TAG:中醫書友會 |

您可能感興趣

霰粒腫的理論及臨床治療的古籍挖掘(一)
腹瀉的臨床診斷思路
眼瞼鬆弛症的臨床治療
醫生臨床的這些事-臨床的溝通
臨床上的疑難雜症與心身疾病
關於精準醫療泡沫,一線臨床和科研工作者有話說
小兒腸炎的臨床癥狀!
尿崩症的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方法
《臨床心血管病影像診斷學》
骨膜炎的病因、臨床表現及治癒方法
腦卒中的特殊臨床病症處理
從引火湯淺析李可治療晚期癌症的臨床經驗
國醫大師臨床經驗:常見的脾胃病,保健治療方法都在這裡!
國醫大師李佃貴臨床應用濁毒理論治驗二則
臨床心理專家:焦慮、抑鬱是帕金森患者的催命符
血友病患者出血的臨床處理治療方式
基礎醫療疾病臨床中的焦慮管理
別大意,糖尿病會傷「心」!快來看看「糖心病」的六大臨床特徵
腦膜瘤的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