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在這裡!

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在這裡!

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在這裡!



文:明清源唐宋(微信公號讀史特約作家)

歷史上中華民族是一個很奇特的民族,她的奇特之處在於,對於文化禮樂非常迷戀,深信文化才是第一生產力。


文化的力量很強大嗎?當然,看看今天令世界頭疼的強悍的「伊斯蘭國(IS)」就可窺一二。但這跟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有什麼聯繫嗎?有,容我慢慢道來!

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在這裡!


一、軍事上的失敗,掩蓋不了我文化上的驕傲


一般民族都崇拜武力,誰拳頭大就認誰是老大。但對漢民族來說,純粹的軍事上的失敗能讓它喪失對自己文明的自信嗎?貌似不能。


西漢開國後的公元前201年,劉邦輕敵冒進與匈奴發生了一場戰爭,結果被匈奴圍困於平城(今山西大同)白登山七天七夜,史稱「白登之圍」。後來撿了一條命回來的劉邦知道自己的軍事實力不是匈奴的對手,故開啟了數十年的和親政策。


但被打敗的漢朝覺得匈奴人優秀了嗎?崇拜匈奴了嗎?學習匈奴的游牧文化了嗎?沒有。

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在這裡!


唐朝武功赫赫,但也並非常勝將軍!最嚴重的一次是「怛羅斯之戰」。公元751年,向西擴張的唐朝和同時往東開疆擴土的大食帝國在中亞遭遇,釀成了「怛羅斯之戰」。這次是唐朝第一次與真正意義上的外國展開的大規模軍事較量,但慘遭敗績,從此唐朝向西戰略收縮,西略的勢頭遏止。4年後安史之亂爆發,為了平息內亂,唐勢力正式退出中亞和西域地區。


但軍事上的失敗讓唐朝對大食心生嚮往了嗎?向大食學習它的文明了嗎?抱歉沒有!不僅沒有,具有反諷意義的是,由於唐軍戰敗,大批漢族士兵被俘至阿拉伯地區,他們中有畫匠,織匠和造紙匠等,他們將中國先進的工藝特別是造紙術傳播到了那裡,促進了西方文化的大發展。


軍事上是戰敗國,文化上卻遠勝一籌,不勝自勝。這就是中國,這就是唐朝。

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在這裡!


兩宋時期,在軍事上面對北方的遼和金處於守勢,但結果卻是激起了宋朝人的夷夏之防,嚴厲限制文化產品對北方的出口。北宋朝分別在景德四年(1006)、天聖五年(1027)、康定元年(1040)、元豐元年(1078)、元祐五年(1090)和大觀元年(1107)等年份發布出口禁令,嚴防書籍流入外國。


如1006年,朝廷下詔,除了九經書疏,邊民不得將書籍帶入榷場,防止流入遼國。


如1078年,皇帝專門下詔,「諸榷場除九經疏外,若賣余書與北客,及諸人私賣與化外人書者,並徒三年,引致者減一等,皆配鄰州本城,情重者配千里。許人告捕給賞。著為令。」這裡宋神宗強調,凡賣書給遼國等外國的人,將會獲刑。可見當時宋朝對自己知識產權的重視。

不僅書籍,對那些通曉技術知識的本國人,宋朝也規定不能出境,以免知識和技術的外傳。如元佑年間,朝廷下令「舉人及曾聚學人並陰陽卜筮、州縣停廢吏人,諸造兵器工匠……並不得入溪洞與歸明蠻人相見」。


從這些舉措來看,宋朝雖然軍事戰鬥力不如人,但在文化知識上依然覺得自己是先進的,是嚴禁外傳的「高科技產品」。


而到了元朝和清朝,雖然蒙古和滿族依靠武力征服了中原,但漢族人仍然不覺得他們是優秀的。


所以我們的結論出來了,古代漢族並不把武力看得很重,不僅如此,對那些未開化的蠻夷,即使軍事強大,依然對之嗤之以鼻,不以為然。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古代中國人一直追求用文德去征服對手,而不是武力。


所以中華民族骨子裡最敬佩什麼?答案已然昭然若揭:就是文德!古代中國人骨子裡,他們總是覺得那些文化比自己優秀的民族或國家才是最強大的,才是值得自己學習和低頭的。


有證據嗎?歷史上多的是!

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在這裡!



二、我只俯首文德昌盛者


就拿宋朝來說,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三月,宋朝朝廷派出了以行勤為首的157年的取經團,到西域取經。這是中國古代史上見諸記載單次行程派遣的最大學習交流團,而此時離北宋建立(960)僅僅6年時間,北宋尚未統一中國,北邊遼國虎視眈眈不說,南唐、南漢、和北漢等割據政權亦如鯁在喉,宋太祖卻先搞起文化建設來了。聯繫上文兩宋嚴厲的對某些國家的文化出口禁令,兩相對比,就覺得太不可思議了。


在這裡還得介紹一個背景,就是中華民族遭遇的第一次文明挑戰:佛教。從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開始,歷魏晉南北朝,隋唐,從官方到民間,到西域天竺取經學習的中國人不計其數,而宋太祖派遣的這次157人交流團只是當中的一個縮影。


而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兵變「黃袍加身」獲得皇位的,他此舉可能是想獲得中原眾多信仰佛教的人的支持。


再看一個例子,時間來到1651年,此時是清順治八年,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被清軍步步緊逼苟存殘喘於緬甸,在性命攸關的時刻,永曆帝放下了皇帝的架子,寫信求救。他寫給誰呢?你一定想不到,是遠在千里之外的梵蒂岡羅馬教皇英諾森十世。


因為從明朝中後期開始,伴隨西方地理大發現而帶來的全球擴張,大量的西方基督徒東來中國傳教,他們積極接觸明朝士大夫,融入中國文化,並帶來了歐洲先進的天文,曆法,算術等知識,影響頗深,沙勿略、卡內羅、羅明堅、利瑪竇和湯若望等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而永曆帝朱由榔生逢其時,一定接觸了很多基督教文化。所以他向羅馬教皇求救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而到了清末,中華民族遭遇西方文明,史稱「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許多國人開始開眼看世界,但最後發現對他們最有觸動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西方的政風文化。

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在這裡!



比如今人特別重視和敏感的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當時的清人並不特別在意,只是覺得是一場平常的戰爭,如同前述西漢敗於匈奴,唐朝敗於大食一樣,並沒有多少人跟堅船利炮和恥辱聯繫起來。不過之後許多士大夫到了西方對西方有所了解,對西方的政風文化、國民價值觀卻表現了高度的驚嘆。


比如1844年的徐繼畲,對美國做出了高度評價和推崇,這就很難用堅船利炮來解釋,因為1844年的時候美國還不是一個強國,而且也沒打敗過中國。


比如中國第一個駐外大使郭嵩燾,回國後也逢人就講,「每嘆羨西洋國政民風之美」。陳蘭彬,劉錫鴻,容閎,黎庶昌等等這些有機會到過西方的人,皆公開或者私下慨嘆歐洲並不是如匈奴般的外夷,是令人嚮往的文明之地。


所以一開始讓中國士大夫自愧不如的其實是西方的文化,而不是堅船利炮。


天朝上國並不是不低頭,她只俯首文德昌盛之人。

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在這裡!



三、鄭和下西洋的原因


當年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很多人討論過,有人說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因為「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有人說是揚我天朝國威,讓四方蠻夷歸服;有人說是經濟原因,去尋找黃金白銀去了。


首先這些結論都有點站不住腳。


第一,說尋找建文帝,這麼大張旗鼓打草驚蛇像是去找人的嗎?


第二,說是揚天朝國威,其實論實力,鄭和下西洋接觸的那些國家沒有一個是和明朝同一個數量級的,通過一兩次的接觸鄭和已經摸清楚他們的實力了,揚國威的目的也達到了,為什麼要七次?


第三,說是經濟原因,不好意思,那就太高估古代帝王的覺悟了,他們可沒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認識高度和動力。


那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得介紹當時的兩個具體背景:


第一,朱棣的皇位是篡位而來的,他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合法性問題,如何鞏固自己的權力是他首要考慮的問題。對內,他建立特務制度殘酷鎮壓異己,遷都北京,纂修《永樂大典》等;對外,五次親征蒙古等。你會發現他做的每件大事,目的都很明顯,就是為了鞏固他的皇位。下西洋自然也不列外。


第二,在元朝,伊斯蘭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臻於極盛。為什麼呢?首先是因為蒙古帝國的統治區域橫跨歐亞大陸,中西交通大開,阿拉伯地區和中國兩者間的陸地交流沒有其他國家的阻礙;其次是無數的中亞和阿拉伯的穆斯林隨蒙古東歸來到中國;而且在元朝,穆斯林的社會地位僅次於蒙古人,高於漢人和南人。種種原因最終導致伊斯蘭文化在元朝取得大發展,元初,周密在《癸辛雜識》稱「今回回(穆斯林)皆以中原為家,江南尤多」。


所以在元朝,有為數眾多的伊斯蘭教徒是無疑的。


生於元明之際的朱棣,我們可以推測,他一定對伊斯蘭文化有過很多的接觸,事實上朱棣統治的明初,明朝境內一定還生活著從元朝遺留下的不少穆斯林教徒,鄭和就是一個伊斯蘭教徒。而且重要的是在伊斯蘭文化熏陶下產生的狂熱宗教信徒,力量是強悍的,朱棣不得不忌憚和希冀拉攏他們,就像前面提過的,佛學興盛的背景下,通過「黃袍加身」篡位的宋太祖向西域派遣大規模取經團,目的可能是宣示和佛教的友好關係以獲得佛教人士的擁護;基督教大規模對華傳播之時,南明永曆帝寫信向羅馬教皇搬救兵;近代西方開始主宰全世界的時候,中國積極學習西方文明一樣,我們有理由相信和推測:


「靖難之役」後面臨合法性危機的朱棣如此大規模地派遣使團七次下西洋,既非軍事行動也無涉經濟因素,那一定和當時有強盛影響力的伊斯蘭文明有關。


最後綜合中國歷史的特性、當時的國際國內背景以及朱棣的艱難處境,鄭和下西洋的大致具體原因應如下:


1、在元朝時期,中國和阿拉伯地區得以通過陸地交往密切,但元明鼎革後,以往的通過陸路的交流被中斷,明朝若想繼續和伊斯蘭教中心保持交流,只能通過海路,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七次下西洋不過是元朝時期中阿之間交流的延續和恢復。


2、而朱棣之所以恢復這種交流,其實具有向伊斯蘭教示好和尋求支持的意味。為什麼這麼說呢?且不說明朝境內仍生活著大量的伊斯蘭宗教徒需要朱棣去爭取他們的支持,就說那些不滿他篡位隨時可能反撲的朱允炆舊勢力已經足以讓他寢食難安,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尋求外部強大力量的支持是一個政治家自然而然會做的事。


前面已經討論過,漢民族有個特性,對文化比較著迷,總認為文化先進才是強大的標誌。在當時,伊斯蘭文化在亞洲處於強盛時期,所以此時的朱棣通過七下西洋向阿拉伯穆斯林遞出橄欖枝,也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總之一句話,朱棣這樣做,在內,可以獲得明境內伊斯蘭教徒的好感和支持,在外,也希望獲得伊斯蘭教的支持和認同,一旦國內局勢有變,可以獲得援助。


只是我們知道,直到死去朱棣的皇位終究沒有遇到挑戰,待他的兒子孫子繼位,「靖難之役」經時間的婆娑已然是生米煮成熟飯之事,政權的不合法已經成為合法,下西洋亦無必要了。


最後,請允許小編給大家推薦一個點評辛辣、解讀深刻的新聞評論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瘋狂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才有漢人的骨頭:殺死清兵75000人,多年後乾隆給他「認錯」
從風流才子到一代高僧,他一生風雲變幻,臨終僅留4個字發人深省
20張彩色照片看70年代的中國!

TAG:瘋狂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明成祖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
鄭和三下西洋的秘密在這裡!
朱棣遣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用意竟然是這樣的!
鄭和七下西洋的真實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是哪造的?
鄭和「七下西洋」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
寻找朱允炆,郑和下西洋三大历史原因
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呢?
鄭和七下西洋是為他?朱允炆下落之謎
鄭和下西洋是為了什麼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派鄭和七下西洋?我來告訴你真相
鄭和七下西洋為了什麼?揭秘驚人真相
明朝實行海禁,但朱棣卻讓鄭和七下西洋,真正目的原來是這個
鄭和下西洋與馬六甲的變遷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鄭和船隊是否真的航行了世界
明成祖朱棣,為何選定宦官鄭和下西洋呢?
永樂五征蒙古,鄭和七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