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如果沒有經歷過生活困境的磨練,觀賞者也很難理解如今正鼎盛的文人式盆景的真諦。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文人盆景能訴說。


追求崇高理想、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追求,是真正的至情至性人,活於世間的價值觀與永葆青春的生命尊嚴。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賞玩文人式盆景和文人蘭(日本人稱中國蘭花為「文人蘭」)及世間一切美好的物事,並不僅僅是沉醉於其外在的孤枝修葉,簡約的造型之美,而是要透過表面感受其本質和精神。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歷經大自然苦難洗禮的文人式盆景、文人蘭和一切美而深邃的物事,告訴我們的是,一顆對夢想的忠貞、執著的堅守之心,對萬物天地的慈悲之心,對世間生命的感恩之心。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這和傅雷說的,中國文化中漢晉六朝以來優秀文人的,那種親切,熨貼,溫厚,惆悵,凄涼,而又對人生常帶哲學意味極濃的沉思默想;愛人生,戀念人生而又隨時準備飄然遠行,高蹈,洒脫,遺世獨立,解脫一切等等的表現,正是同一意義。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寒岩草木原無想,野館梅蘭別有春。

每當我與文人盆景、文人蘭相視而坐時,體味到她的孤獨而堅韌之心,她在線條舞動及空白和餘韻之中,創造了幽玄的、感性的、文氣十足而又超強的精神境界,她是深情的、耐讀的,因此讓我感動。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附錄:


文人樹的風度——對話日本盆景大師小林國雄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攝影/鈴木浩之


「文人樹」大致形成於日本江戶幕府末期,至明治中期達到鼎盛。近代以來,在日本盆景人的傳播下,更是風靡全球。日本盆景大師小林國雄對文人樹情有獨鍾,創作過眾多優秀之作,並頻獲日本國風展國風獎、日本盆栽作風展內閣總理大臣獎等大獎。2013揚州國際盆景大會期間,筆者就文人樹、素仁格、古盆收藏等話題對他作了獨家專訪。


記者:您曾說過:「盆景的樹形各式各樣,但不知為何,我對文人樹情有獨鍾。」具體是什麼吸引了您?文人樹有哪些特點?在創作的過程中應當如何體現?


小林國雄:文人樹形是最貼近植物生長法則的樹形。樹木在生長過程中會遭遇無數次大自然的歷練,在抵抗風雪嚴寒時,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儘可能地捨去一些樹枝,從而表現出生命中的哀憐(枯萎的生命)和寂寞。


文人樹作品雖因樹種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它們彎曲扭轉的樹榦和強勁有力的枝條,無不著意於展現經大自然風刀霜劍磨礪而出的「神枝」和「舍利干」簡潔精鍊的姿態及其耐人尋味的樹榦品味。僅樹形的模仿,做所謂的「文人風格」、「文人情調」的盆景沒有什麼難的,但要創作出真正意義上的文人樹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此外,文人樹還要求盆景作家具有較高的審美水平和深邃思想,以及較好的技藝和眼光。而觀賞盆景的人呢,如果沒有經歷過困境的磨練,也很難理解文人盆景的真諦吧!


記者:您在日本《近代盆栽》雜誌去年12月號發表的《2012中國盆景精品展》一文中,向日本盆景界同仁介紹了「嶺南地區的『素仁格』盆景」:「在細幹上枝數極少的這種盆景,是在嶺南地區流傳已久的『素仁格』流派的作品,是在清朝時期由一個稱作素仁的人開始創作的,特徵是以一枝或兩枝為乾的造型。根據記載的說明,這是現在文人盆栽的起源。」此外,您還配圖說明「素仁格的特徵是只有一個樹枝的造型創作就可以展現樹的獨特姿態」、「這種類型的作品和日本文人木的風格類似」。


您認為中國素仁格與日本文人木在哪些方面類似?又有哪些不同?您認同它「是現在文人盆栽的起源」這個觀點嗎?


小林國雄:簡約是日本文化的特徵之一。短詩、俳句、能樂、日本畫等,都創造了「幽玄(幽靜玄妙,深奧而令人回味無窮)」的世界,在嚴格的線條舞動及空白和餘韻之中讓人去想像眼睛看不到的事物。這樣的幽玄世界是日本的祖先們利用高超的感性建立起來的。


嶺南地區流傳已久的「素仁格」,應該是素仁大師長期追求的文人盆景的理想姿態吧。


日本的文人木也好,中國的素仁格也罷,雖然它們在樹種和樹形上有差異,但蘊藏其間的、追求崇高理想、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不正是人類的本性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素仁格和日本的文人木都有著相同的精神追求。因此我認為,素仁的風格手法應該是現代文人樹的起源。


記者:您曾深情地寫道:「每當我在園中的茶室『無窮庵』中與文人樹相視而坐時,就能體味到人活於世的價值觀與永葆青春的生命尊嚴。」這與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精神一致。日本文人木盆栽是否與日本茶道,以及禪宗有關?


小林國雄:室町時代後期有一位名叫武野紹鷗的茶道家,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茶之精神在於「枯寒冷寂」。這句話似乎是說給文人盆景的。日本有茶道、花道、香道等多種自成體系之「道」,而盆景之「道」卻尚未完全確立起來。


賞玩盆景,並不僅僅是沉醉於其外在的造型之美,而是要透過表面感受其本質和精神。歷經大自然苦難洗禮的盆景告訴我們的是一顆慈悲之心,就像禪宗意境中所說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也就是「惟願有生命者皆幸福」的那種慈悲之心。


記者:我們知道,盆景現在是您生活中的全部,而且您為了實現您的夢想,放棄了在日本盆景界的所有要職,並在世人的冷遇中創建春花園盆景美術館。您建美術館的初衷是什麼?經過十一年的發展,您認為現在的美術館達到了您的預期設想嗎?


小林國雄:目前世界已經進入到全球化的時代,如若一個獨裁者依然故我地掌握社團組織,那組織就沒有發展和進步。我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微弱,但我相信真正的盆景擁有超強的力量,所以我就創建了春花園盆景美術館。如今,每天都有來自海外的盆景愛好者訪問我的美術館,這已經超出了我的預期,我很高興。


記者:除了盆景藝術家的身份,您還是享譽世界的古盆收藏家。尤其是當您的著作《小林國雄的世界:盆栽藝術——地》出版時,國際盆景界都為之驚嘆——沒想到您收藏過那麼多精美的古盆!您曾經說過「被稱為『靜靜的大器』而不張揚的盆器,對於盆景家才是至上的伴侶,遲鈍的我明白這些花了30年時間」。為什麼說它們是盆景家的「至上伴侶」?您是如何與它們交流的?在收藏的過程中,您如何對待古盆的美術性與實用性?在中日古盆的交流中,您發揮了重要作用,促成了大量中國古盆的迴流,為此您在日本國內受到過批評,對此您作何評價?


小林國雄:美術品擁有裝飾美和實用美,盆器能提高盆景格調,而盆器中「古渡缽」(「古渡」是室町時代前從國外傳入日本的物品的統稱,有較高價值)是最佳的。其線條的美感以及歲月沉澱下來的古樸質感和優美的造型,無不令人陶醉。品味高雅的名盆所帶來的震撼,總是令人心動。


盆景本來就是通過在盆缽中長期培育來增加其品位和趣味的。在這個過程中,盆缽也增添了韻味,變得古香古色。古語說得好:「盆樹相合」。古渡盆器格調高雅,自然能夠提升盆景的品位。我個人傾心於古渡盆器,收集了許多,現在大多回到了它們的故鄉中國。能夠促進盆景事業的發展,對於我來說是值得欣慰的事情。雖然也有批評的聲音,說一些好的東西流向了海外,但事情本身也是世間常情,本人毫不介意。


記者:近年來,中日盆景界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您本人也曾多次受邀前來訪問。您如何評價中國盆景?它有哪些特點?在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小林國雄:中國盆景近年來呈現出越做越大的趨勢,它們是自然景觀的縮微體現,個性豐富多彩。而日本的盆景則要求在1米以內,注重「形小相大」。


今後中國盆景應該改善的地方,我認為是養護管理和土壤調配等技術方面。盆缽的選擇和幾架、盆草、布景陳設等方面也有待提高。


要達到格調高雅的藝術境界,最重要的就是「景」、「盆」、「幾架」三位一體的融合。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4月18日,在2013揚州國際盆景大會作示範表演時,小林國雄應觀眾的請求,展示其一手同時執四把不同型號枝剪工作的獨門絕技。攝影/劉少紅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日本東京春花園盆景美術館一瞥。攝影/鈴木浩之

生命的哀憐、痛苦與崛強



古渡烏泥外緣額入正方盆(又稱「李鴻章盆」)是小林國雄收藏過的最為名貴的古盆。此盆方正規整,整體造型沉穩敦厚,線條明快簡潔,泥質厚重勻凈,色澤高古溫潤,呈現出古樸大方之氣。後經其手流回中國,現藏於蘇州遂苑。


(感謝小林國雄的漢語翻譯吳靜、秘書鈴木浩之、中國籍學生方勝,以及嶺南盆景痴友會韓學年、張新華等人對本次採訪及文本翻譯所提供的幫助。)


文章來源:虞山蘭苑的博客原載《花木盆景》(盆景賞石版)2013年9月號「文人樹專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嶺南盆景 的精彩文章:

盆栽梅花秋季養護管理的三個要點
天上白榆樹,千秋紫塞陰
曲折有致,剛柔相濟
新手入門 玩盆景有感
石盤雖小乾坤大,容得山高水又深

TAG:嶺南盆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