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女性主義並不反對家庭,而是反對強迫的家庭角色安排

女性主義並不反對家庭,而是反對強迫的家庭角色安排

在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中,衛斯理學院學生報紙的主編Betty Warren在社論中這樣評價從加州前來的新老師Katherine Watson:


「儘管我們的母親為應自由女神的號召加入工作的行列,我們今天的責任,不,義務卻是要去重新索回我們在家中的位置,養育將傳統堅持到未來的孩子。於是我們有必要停下來想想,為什麼藝術史系的Katherine Watson老師竟然決定要對神聖的婚姻宣戰。她那反動的政治宣講正要煽動衛斯理女生去拒絕上天賦予她們的角色。」


電影設定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不過這段批評卻有種熟悉。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對女性主義的攻擊中找到類似的責難。女性主義,或者女權主義經常受到來自保守派的指責,其中最常見的便是,保守派責怪女性主義破壞婚姻、破壞家庭價值。對保守派而言,女性主義者們就是敗壞家庭的反動分子。然而,到底保守派責難女性主義在破壞的所謂家庭價值,到底包含了什麼內容,女性主義又是如何破壞家庭價值呢?

傳統家庭模式


當然,並不是只要被認為對家庭而言重要的都可以說是家庭價值,否則所有的價值,只要有人認可,都可以成為家庭價值。保守派讚美的所謂真正的價值,通常與傳統相關。傳統中對家庭以及家庭成員的組成、角色、關係的理解,形成了一套傳統家庭價值,這些價值反過來又會影響家庭的結構、功能、角色、信念、態度等等。從家庭組成來看,根據社會學的研究,傳統家庭通常指的是一種養育小孩的傳統方式,傳統家庭的模型通常就是中產家庭的模樣,家庭中有負擔家計的父親,以及操持家務的母親,他們所養育的通常是他們兩人的親生孩子。這種傳統家庭的模型就是西方傳統核心家庭的理想模型。在中國,人們還會想像傳統家庭不僅僅只是核心家庭。我們通常認定,中國的傳統家庭模型是大家庭模式,除了包括兩代人的核心家庭成員以外,更包括祖、父、己的主幹家庭(steam family),甚至祖、父、己、叔伯及其子女的直系家庭(lineal family)。大家庭被認為就是中國傳統家庭的模樣。傳統家庭的模型影響著所謂傳統家庭價值的內容。


在討論家庭價值之前,有必要澄清對中國傳統家庭模型的誤解。剛剛說到,我們通常認定,中國傳統家庭是直系以上的大家庭模式。然而,根據現代社會學和歷史學的研究,這似乎是一個長期以來宣傳上的誤導。之所以認為中國傳統家庭是大家庭,主要原因是《禮記》的影響。而根據杜正勝在《編戶齊民:傳統的家族和家庭》中的研究,中國傳統家庭,只有在唐朝時的「唐型家庭」以直系大家庭為主,而唐以前的「漢型家庭」從西漢的核心家庭為主(比如劉邦僅有一家四口)到東漢的兄弟分爨父子同食的主幹家庭為主。而宋明也主要以核心家庭和主幹家庭為主。再有根據王躍生的《十八世紀中後期的中國家庭結構》,十八世紀中後期的中國社會,核心家庭的比例高達57.04%,直系家庭(王文指的是「一對夫婦和一對已婚子女及其孫子女構成的家庭」,即林文中的主幹家庭)為29.04%,複合家庭(即林文中的直系家庭)為6.52%。縱觀歷史,中國傳統家庭只有盛唐形成所謂的大家庭模式。中國傳統家庭模式仍然以小家庭為主,特別是核心家庭模式,一直佔有較大的比例。所以說,所謂中國一直是大家庭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


建立家庭與生兒育女

澄清完這個長期的誤解,我們開始討論一下,保守派所認為的傳統家庭價值到底包括哪些。保守派主張的首要家庭價值,可以說就是對家庭生活的渴望本身。劉軍寧在《保守主義》中的這段話恰好點出這種渴望成家的價值:


「未成年的人在追求個人獨立的時候常常有反叛家庭的念頭和做法。不過,這些人中絕大多數最終還是選擇了建立自己的家庭。中國人常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因為每個家庭雖然有其不盡善盡美之處,但是畢竟為個人提供一個安身之地,棲身之所。而且每個人都有強烈的本能來找個生活伴侶、建立家庭、生兒育女。」


劉軍寧認為,渴望建立家庭是每個人本能的追求。這種追求不僅僅是描述性的,也是規範性的,因為個人可以反叛然後選擇建立家庭,「當婚」和「當嫁」的「當」表明這更多是一種規範性的價值要求。對於保守派而言,渴望建立家庭是應該選擇的目標,一種價值的規範。這樣就可以理解,當女性主義主張,女性可以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時,保守派便開始表示,女性主義試圖破壞家庭價值。如果女性可以獨立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這便意味著建立家庭就並非女性必須選擇的道路。


事實上,劉軍寧的說法是混亂的。退一步說,即便每個人都有本能找個生活伴侶,也無法等同於每個人都有本能建立家庭。兩者之間差距如此之大,也根本無法直接推出,更何況,祈求建立家庭也說不上是人的本能。在沒有家庭制度之前的人類,談論「本能追求建立家庭」是奇怪的。就算對現代人而言,建立家庭也是一件極其複雜的社會現象,將其簡單描述為人的本能,不過是錯誤的隱喻而已。家庭的建立牽涉到居住、人際關係、法律、財產等等各方面的因素,無法簡單將其理解成生活伴侶的本能追求。


除非特別主張廢除家庭,女性主義實際上並不否認追求建立家庭是一種價值。特別是,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鼓勵女性獲得自主選擇的生活,當家庭生活成為女性真正的自願選擇時,這種生活自然可以是選項之一。然而問題是,「絕大多數最終還是選擇了建立自己的家庭」是,這個選擇是否真正是女性(或男性)真正的自願選擇,特別是選擇這種生活包含了選擇家庭生活中指派給她們的角色,是否真正值得選擇。當我們的社會不斷強化「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時候,婚姻和家庭成為了我們「當」勾選的選項時,這種選擇就是可疑的。在不否認客觀價值的同時,一種價值如果沒有得到選擇的個人的認可,這種價值實際上對她的生活就毫無意義。實質地認可一種價值,這種價值才能在個人的生命中產生真正的影響。這種對價值的認可,才是真正體現個人價值的地方。錢永祥在《動情的理性》中對此的描述最為恰當。「任何價值(包括毫無疑義的諸般內在本有價值)都不是個人需要無疑義地接受或者拒絕的。相反,個人可以對事物的價值進行論證、反思、否定或者接受。個人的這種『主體』地位,代表個人才是價值的終極認定這,即使個人的認定並不一定是正確的,不能、不會檢討修正甚至於改弦易轍的。」

所以女性主義反對加在女性身上讓她們必須選擇家庭生活(「女大當嫁」)的要求。不僅如此,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還強調,當女性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社會應該讓女性獲得足夠的支持,使得女性能夠在良好的條件下真正選擇屬於自己的生活。在一個公平的社會中,我們需要保證女性擁有能夠追求自主生活的能力。正如Martha Nussbaum所說,保障這些能力實際上就是保障各個領域中的自由。這些能力體現了人的尊嚴。人的尊嚴不僅僅是人天生而得,更多還需要社會的培養和保障。倘若天生的想像力被後天的填鴨教育壓垮,人無法自由想像與思考。每個人的遷徙自由都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共同合作方能實現。同樣的道理,保證女性能夠擁有基本的能力,實質上需要為女性提供足夠的條件讓其選擇。選擇婚姻,不再因為地位的低下抑或傳統的壓力,而是在可後退條件下的決定。無怪乎女性主義看上去在破壞保守派宣揚的家庭價值,因為女性主義不僅否定建立家庭是女性必須選擇的人生道路,還對建立家庭的選擇背後的整個條件和社會結構進行反思甚至批判。


另一個被認為是傳統家庭價值的應該是生育孩子。「結婚」和「生孩子」是分不開的兩個詞,長輩勸年輕人總是叫她們早點結婚生孩子。就如上文所說,養育親生孩子也是傳統家庭的一個因素。劉軍寧直接把「生兒育女」放在「建立家庭」的後面。選擇不生育的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經常被批評。而鼓勵女性自主選擇的女性主義也因為支持女性選擇生育或者不生育,被批評為破壞家庭價值。將生兒育女高舉為每個人都必須選擇的價值,自然也犯了將建立家庭當做人生必經之路同樣的問題。女性主義不過是支持女性(以及每個人)自主選擇是否生育。在這種自主選擇背後,當然還必須保證選項的信息完整正確,也就是說,女性主義認為,社會有義務完整展示生育的好處和壞處,讓個人能夠做出最全面理性的選擇。誤將生育親生孩子看做一種義務,十分容易讓人忽略和忘記養育孩子其實是一種非常重的責任。要承擔此責任,需要認真的思考、詳細的計劃、持續的耐性、熟練的知識、長久的投入等等。生育孩子是一種責任,自然需要人們自主的選擇方能承擔。女性主義不過強調這一點罷了。


家庭分工與全職爸爸


而被看做最敗壞家庭價值的,大概是女性主義強烈反對傳統家庭中的分工。在傳統家庭中,分工總是按照性別進行。丈夫就是負擔家計,而妻子就是操持家務,似乎是傳統家庭模式中毫無例外角色分配。家務勞動被認為是家庭中女性理所當然需要負責的任務,而且家務勞動都是無償的。這種分工不分國界,以美國數據為例,當前美國女性平均一周需要進行25.9小時的家務勞動,而男性平均只有16.8小時。另外,美國女性平均每周照顧小孩的時間為3.9小時,相對男性平均只有1.8小時。而在當下的中國城市,根據劉冠楠的《何謂經濟學》,女性平均每天家務勞動時間為183分鐘(3.05小時),其中40歲以上女性每天花費4小時以上時間完成家務勞動。而男性基本不做家務的佔13%。分擔家務的男性平均每天也只有103分鐘(1.72小時)。30-40歲的女性每天花費在輔導孩子學習的時間大約是66分鐘,而男性只有39分鐘。79.4%城市女性首選業餘活動是家務勞動。


關於家務勞動分工的批評,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了。許多女性主義者對傳統的這種不加反思的家務勞動按性別的分工提出過很多很有影響力的批評。按照性別的家務分工不僅影響到家庭中的妻子,同時也會影響到家庭中的小孩。小孩極其容易因為性別的分工而形成對性別角色的不同期待,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小孩的成長前景。提到所謂傳統家庭價值對小孩的影響,不得不提其中家庭勞動分工中傳統認定母親應當承擔起養育小孩的想法。

所謂傳統家庭價值認定,照顧孩子主要是母親的任務,甚至認為是女人的天性。大陸新儒家的蔣慶認為,「婦女的天性會使她更關注孩子的教育」,所以「看管與養育幼兒是女性的社會分工與自然天性,女性教育幼兒是最自然不過的事」。(蔣慶,《只有儒家才能安頓現代女性》,澎湃新聞。)在蔣慶心目中,「養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長、品學兼優,就是做個好母親」。由於這樣的所謂傳統看法,社會上不僅讓女性擔負更多養育孩子的責任和任務,同時也忽略了男性在家庭中照顧撫養孩子應負之責,甚至令到「回歸家庭」的全職爸爸角色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據2006年人民網海外版一篇報道,「受到傳統想法的影響,一些留有全職家庭主夫的家庭通常不想其他人知道家中的安排,擔心其他人會嘲笑丈夫『沒前途』或者妻子『太強悍』。」(People』s Daily, 「Full-time househusband challenges China s traditional family dynamics」, 2006.7.21)


除此之外,對全職爸爸或者全職家庭主夫的角色還帶有很多奇怪的污名或誤解。最著名的莫過於認為,父親生物學上就不適合照顧孩子。越來越多實踐中的全職爸爸用實例告訴世界,這不過是毫無根據的偏見。另外的一些偏見與污名也需要澄清。有不少人認為,那些實際上能夠在留在家中的全職爸爸,都是因為他們擁有優厚的家庭環境。大家似乎有這麼中印象,留在家中的全職爸爸都是賺夠了錢生活優厚的人士。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社會學家Elizabeth Lower-Basch曾經做過調查,擁有15歲以下孩子的伴侶的評價收入比平均收入要少。原因當然很簡單,擁有全職家長的家庭,不管是全職爸爸還是全職媽媽,收入自然會相應地減少。而事實上,擁有全職爸爸的家庭的現金收入會比擁有全職媽媽的現金收入低。Lower-Basch認為,原因正是傳統的性別歧視。收入的性別差異導致承擔家計的母親擁有比男性更低的收入,同時,性別歧視傳統對教育和技能培訓的影響,使得女性比起男性更加不適應成為承擔家計的角色。


與之相反還有另一個偏見,大家也常常認為,那些全職爸爸不過是失敗者,正如人民網的報道所言。這種對全職爸爸的污名,不過是雙重標準的表現。回歸家庭的爸爸被認為是失敗者,找不到有前途的工作;而回歸家庭的媽媽卻沒人認為是一種失敗,反而更像是回歸正途。一對比,我們就能看出其中性別歧視所帶來的雙重標準,背後的觀點正是對男性和女性所謂天然角色的預設。同時,因為全職爸爸是失敗者,所以全職爸爸也被認為不會成為一個好爸爸。不過事實並非如此。社會學家Paula England和Kathryn D. Linnenberg通過研究低收入待業父親的照料行為發現,他們實際上會主動承擔更多的照料責任,同時還會因此更好處理矛盾心態以及與妻子間的矛盾。


研究發現,全職爸爸照顧孩子會帶來非常多的好處,特別是對小孩的好處。據Patrick Tucker的報道(Stay-at-Home Dads),研究表明在擁有全職爸爸的家庭中,小孩更能感受到來自父母雙方的影響。全職爸爸承擔起更多過往媽媽承擔的家庭任務,比如煮食、餵養小孩等等,同時,負責家計的媽媽會比一個負責家計的爸爸更願意和更專心參與到跟孩子的每天接觸。因此,父母雙方對孩子的成長都承擔了重要角色。相比之下,所謂傳統家庭模式,也就是全職媽媽或者媽媽主要負責照顧孩子的模式,孩子通常只能感受來來自媽媽的影響,父親在孩子成長和發展中影響較少。

關於這方面的實證研究還有很多,比如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成員Tina Miller在2010年出版的Making Sense of Fatherhood, 正是研究在性別背景下男性作為父親的狀況。更多對全職爸爸的研究,我相信,能夠讓我們更加清楚傳統性別分工家庭的實質。


如果保守者所堅持的傳統家庭價值就是所提及的這幾種,那麼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並沒有反對家庭,只要女性能夠在真正自主的條件下選擇其希望的家庭生活。女性主義反對的,不過是來自傳統家庭角色安排的壓迫。我相信,反思和破除這些傳統偏見後而形成的正義的家庭,方可真正成為你我的避風港。


錄入編輯:李丹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 的精彩文章:

變成一顆巨大的種子供植物生長?這膠囊比棺材好
為什麼打呼嚕的人總是睡得很香?
令玩家瘋狂、政府緊張的《口袋妖怪GO》在日本帶來哪些問題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誕辰160周年,十件事回顧他的一生
陸谷孫談翻譯:翻譯就是一種飛越和抵達

TAG:澎湃 |

您可能感興趣

孩子對家庭不滿,對家長有情緒,父母該如何應對?
為了孩子,對家庭暴力說「不」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家風不良易對小孩產生深遠影響
母親越強勢,對家庭毀滅性越大!家長必看!
母親越強勢,對家庭毀滅性越大
苛求事業與家庭兼顧,才是這個世界對女性最大的不公
家庭暴力之後,該不該輕易的去原諒對方?
當婚姻成為兩個家庭的結合,該如何面對對方的父母和家庭
基督教家庭的他因為同性戀而感染艾滋,而家人得知後竟然
母親越強勢,對家庭毀滅性越大!
家庭觀念強,這些星座男絕對不會出軌
家庭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他家是大地主,他卻和富豪家庭決裂,一心為窮人革命
被強姦的印度女孩被迫嫁給強姦者,她們的家庭選擇沉默
不是因為不愛了——談原生家庭對婚姻的影響
家裡人爭吵風波不斷,和房子的坐向有很大關係,為了家庭和睦該改改了
面對老公和婆婆的家庭暴力,她的女兒做了這樣的事情
母親越強勢 對家庭毀滅性越大
母親強勢會對家庭造成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