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同雲岡石窟 北魏的印記 佛教藝術的經典

大同雲岡石窟 北魏的印記 佛教藝術的經典

大同雲岡石窟 北魏的印記 佛教藝術的經典


大同雲岡石窟 北魏的印記 佛教藝術的經典

大同雲岡石窟 北魏的印記 佛教藝術的經典


大同雲岡石窟 北魏的印記 佛教藝術的經典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餘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概況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亘約1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現存大小石窟252個,石造像51000餘尊,石雕面積18000多平方米。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雲岡石窟詳細介紹


第一窟、第二窟位於石窟群東端,兩窟同期開鑿,窟內布局大致相同。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崖高25米,中上部鑿有12個方形石孔。窟分前後兩室,後室雕一佛二菩薩像,兩頰腴潤,體態豐滿,形態自然,衣紋流暢,此窟從雕造手法判斷,應為隋唐時期的作品。


第四窟,平面呈矩形,中央雕方形立柱,東壁交腳彌勒像保存較完整。


第五窟,窟前是五間四層木構樓閣。清代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建造。窟內,中央端座佛像一尊,佛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雕像。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隻腳上站立12人。大佛周圍,小佛圍繞、互相映襯。


第六窟,中央是連接窟頂的兩層高達15米的塔柱。每層四面有雕像,周壁雕有佛、菩薩、羅漢、飛天的造像。窟頂有33天神像和各種騎乘。壁上,塔柱上面,雕刻有釋迦牟尼佛傳教事。是雲岡中具有代表性洞窟。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 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龕上滿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我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萬餘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與後面三窟是雲岡最早開鑿的「曇曜五窟」,窟形橢園,中間主佛立於蓮座上,周壁雕有千佛與佛龕。


第十七窟,正中有交腳彌勒佛倚於須彌座上,東西兩壁有佛龕,東邊是座像,西邊是座像。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第十九窟,正中雕有一尊巨佛坐像。


第二十窟,露天造像,主佛胸以上部位保存較完整,臉型豐滿圓潤,雙耳垂肩,雙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飾精美,剛健雄渾,是雲岡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縱觀群佛,在這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的石雕,巨石橫亘,石雕滿目,蔚為大觀。他們的形態,神彩動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擊鼓或敲鐘,或手捧短笛或載歌載舞,或懷抱琵琶,面向遊人。這些佛像,飛天,供養人面目、身上、衣紋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艱辛。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著波斯色彩。這是我國古代人民與其它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雲岡石窟,是在我國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所進行的創造性勞動的結晶。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河北四大稀世國寶: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
80後古樂堅守者
揭秘藏傳佛教中帶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法器
「坐月子」是陋俗?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需保護
食物里有五種天然殺菌劑

TAG:中國民族宗教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寶庫——雲岡石窟
石窟文化,佛教的精華,藝術的結晶
佛教 犍陀羅藝術
善導大師與佛教藝術——龍門大佛 曠古神工
枕山卧雲—北海藝術精品大展
中國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與佛教的傳播發展
赫爾辛基大教堂,芬蘭建築藝術上的精華
大足石刻——「中國化的」佛教藝術
北齊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藝術寶庫 響堂山石窟
「枕山卧雲」—北海藝術精品大展 在光輝畫館隆重開幕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清 樊圻 為玉翁畫山水冊
滿洲地區藏傳佛教的藝術瑰寶 海棠山摩崖造像
清 王翚 仿古山水冊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
佛教藝術頂級殿堂—無錫靈山梵宮
電影藝術大師黃佐臨的「黃吉坷德」的軟羊皮相冊
海棠山——藏傳佛教摩崖造像藝術名山
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畫作
解讀吳昌碩繪畫藝術的四大特色
法國巴黎經典建築藝術欣賞之旅——盧浮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