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會河先生批註三種汗
中醫書友會第104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如能把熱、自、盜三種汗道理弄清,則汗出治法思過半矣。」(編輯/盒子)
清熱化濕法治療汗症
作者/徐遠、印會河
【病例】患者夏某,男,23歲。
常有夜間「盜汗」,身熱汗出,需更換衣服、枕巾等物1-2次,嚴重影響睡眠。便溏,余無特殊不適,患者形體、精神狀態等無特殊。舌紅、苔根微黃,脈細,掌熱。
【辨證】濕熱內盛
【立法】清熱化濕
【處方】知母12g,黃柏15g,滑石15g,生薏苡仁30g,梔子10g,龍膽草10g,首烏藤30g,煅龍牡30g,合歡皮15g,青蒿15g,地骨皮15g,灶心土120g(煎湯代水)。
患者服藥7劑後訴汗出減少,夜間已不用換衣物。
【跟師體會】
1.患者服藥數劑,從每晚換2次衣物到不用換衣物,療效顯著。一般醫生常將夜間出汗歸結為陰虛盜汗,採用養陰之劑調之。而對於本例患者,印老則抓住其「熱象」,如身熱汗出,舌紅、苔黃、掌熱等,重點在清熱。所用知母、黃柏、梔子、龍膽草皆為苦寒清熱之品,古人有注「陽加於陰謂之汗」,陽熱鼓動陰液外出而為汗。熱清,則汗可止;青蒿、地骨皮皆為清虛熱之品,生薏苡仁、滑石祛濕濁;煅龍牡、灶心土收斂止汗,且患者大便稀溏,此二葯又能止瀉,可謂一舉兩得;配以首烏藤、合歡皮利眠。諸葯合用,使患者汗出減少,睡眠好轉,大便成形。後印老曾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味,為患者調和營衛斂汗而鞏固療效。
2.此效案證實:滋陰之法非治療夜間出汗之必須,應辨證分析,抓准主症。另外,有濕熱內蘊者先宜清熱利濕,使「邪熱」不能鼓動陰液外出而為汗,至熱象減除時又當調和其營衛,使氣血和暢,陰陽平衡。
3.若雖夜間出汗,然伴身冷、汗涼者,當為陽不守陰而出現的汗出,或者汗出兼有陽氣不足、不能固護,兼有「寒象」者,均應該益氣固表以止汗。
4.汗出兼有熱象者當分清虛熱、實熱(如陽明四大症之汗)、濕熱,總以清熱為核心,兼顧虛、實、濕,最後達到熱去汗止之目的。
印老批註
汗出有三:
①熱汗:不但症有熱象,且汗出前身熱蒸蒸。熱汗主治方法,即以退熱為務,白虎湯固為去大熱大汗清氣熱之方,而丹皮、梔子、丹皮花粉,清血熱而斂汗,亦為常用之法。
②自汗:身冷惡風寒而同時出汗,這種汗與熱汗適成對待,為陽虛肌表不固水津流失的現象,故治宜益衛固表,如玉屏風、桂枝加黃芪等方。
③盜汗:晚間汗出(或)在睡夢中出的汗,有五心煩熱、舌紅苔黃脈數者,方為陰虛;若無陰(傷)癥狀,癥狀僅見盜汗,亦不能以陰虛論之,如神衰中亦常見盜汗則非陰虛,多為痰火內郁,慎不可以陰虛論之。
讀古人書貴在靈活,沒有表虛陽虛,就不應用桂枝、黃芪等固表溫陽之葯;沒有陰虛內熱,又何以能用生地黃、丹皮等涼血滋陰之品。如能把熱、自、盜三種汗道理弄清,則汗出治法思過半矣。總的來說,陽虛則外寒,外寒則不能攝汗,故惡風寒而汗;陰虛則內熱,內熱雖津虛血少而亦汗出,此汗多為夜間睡夢中出之,為陰虛;熱汗則不論其白天黑夜,均可熱迫汗出。
I 版權聲明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 |
靈蘭中醫App是在中醫書友會基礎上傾力打造的手機軟體。可實現精華文章分類查閱、專題匯總,臨床病歷收錄整理,快速復盤參考,並可搜索海量專業文獻,是中醫成長得力助手。請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下載,也可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靈蘭中醫】。



TAG:中醫書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