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學詩尤需過這關:記誦工夫 宜專且精

學詩尤需過這關:記誦工夫 宜專且精

已明學詩宜從七律入手,且須先具備一個「誠」字,便可以談實實在在的事情。接下來面臨的,將是平仄、格律與押韻等問題。


平仄最難點在於辨別入聲字。至於格律,本是半小時能說清的事,而押韻須押《平水韻》,也如同下象棋「馬走日、象飛田」一般。這三點自然而然,在古人看來都不是難題。徐晉如先生的《大學詩詞寫作教程》(又名《禪心劍氣相思骨》)一書已經說得明白透徹,拙文不再展開。這裡要說的是下一個步驟:記誦工夫。


譬如一顆樹的成長,記誦工夫對應儲備養分。這一環節在種下「想學詩」這粒種子時,就開始了。貫穿萌芽至大樹枝繁葉茂的一生,養分不夠,不足以長成。學詩,當然要以不斷寫出好詩來期待自己。對初學者而言,平素的詩詞積累是不夠的,無論多寡,都缺少系統訓練。記誦、尤其是專門針對學詩的記誦,重要性不言而喻。

學詩尤需過這關:記誦工夫 宜專且精



何之謂「專門的記誦」?此是對應「博採眾家之長」而言。廣泛去翻閱各大家的名作,背誦其中的名句,並理解借鑒之,化用在自己的作品裡,這當然好。若等到至少能寫出三五首合格律、對仗工穩的習作時,再來考慮這個問題,效果會更好。


初學伊始,宜專且精,尤忌博雜。「博雜」是對有一定基礎的人而言,一開始沒有圭臬的概念,就容易泥沙俱下。既明須從七律入手,則專註精研一家的七律,可以最大程度避免這個問題。而且必須找法度嚴明、有章可循的名家作品,深入來讀,背進骨子裡面去,如此方不失學詩之要。

以這個原則來看,七律屬於近體詩,一般認為自唐杜甫時開始成熟,因而很多杜甫之前的名家都可以先排除出去。至於唐之後,今日多誤解王國維說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列舉唐詩、宋詞、元曲等,演化到今日,居然成了耳熟能詳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流弊至極時,多覺得唐後無詩,可供選擇來記誦的似乎不多。


古今學者多有唐宋詩孰高孰下之爭,正說明了二者足夠相提並論,宋詩絲毫不遜色於唐詩這一事實。及後蒙元雖無多可取,但明末、晚清民國時,大詩家層出不窮,且多擅七律。如民國嶺南詩宗黃節先生,其七律卓立詩壇,鮮有匹者。若人云亦云,信從流俗所說,那麼及宋之後的大詩家將會被漏過,多令人遺憾。


這麼看來,選擇點似乎又多了。近代朱庸齋先生在《分春館詞話》中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話,全文抄錄如下:「余授詞,乃教人學清詞為主。宗法清季六家(蔣、王、朱、鄭、況、文)及粵中之陳述叔,祧於兩宋,對於唐五代詞,宜作為詩中之漢魏六朝而觀之,此乃所持途徑使然。故凡學詞者,如只學宋周、史、姜、吳、張等,學之難有所得。惟一經學清詞及清季詞,則頓能出己意。此乃時代較近,社會差距尚不甚大,故青年易於接受也(清季詞多結合時事,益易啟發學者)」。這段話大可借鑒於學詩,從近代名家入手,再反溯而上,也是明路。

學詩尤需過這關:記誦工夫 宜專且精


但需要注意,朱庸齋先生言明是「授詞」,有師徒傳承講授的過程。近代有名的詩家,如陳三立、陳曾壽、鄭孝胥、黃節先生等,大部分人鮮有聽過,他們的集子也暫缺乏好的注本,對自學的人來說,一開始接觸便要求深入理解,有一定難度。


再者,七律到了近代,變化多端,脈絡隱得更深,沒有唐宋七律那麼清晰。再舉黃節先生的例子,人稱先生的七律有「唐面宋骨」,何之為「唐面」,何之為「宋骨」?對唐宋作品不熟的話,不容易覓得津梁。


可選作七律記誦的大家集子,當以作品水平高超、便於初學熏習為要。竊以為唐之杜甫、李商隱,宋之黃庭堅、陳與義等,都是較好的選擇。一方面,七律可謂在杜甫手中迸發出無窮的生命力,李商隱更是接過這個寶藏,深入發掘,留下諸多七律名篇。黃、陳二公亦踵武杜甫,入而能出,七律各有面目。另一方面,他們都有一定數量的七律留存下來,題材多樣,歷代亦不乏注者,大致已足夠初學時用來記誦模仿。


一般情況下,可先翻閱以上數家集中的七律,再從中挑選自認為最喜歡的一家。至於具體的注本,杜甫以《杜詩鏡銓》為簡要得當,李商隱、黃庭堅,則推薦陳永正先生選注的本子為最優。此外黃庭堅的話,還可以參讀潘伯鷹先生的選注本。潘先生專力學黃庭堅,他的注本自有妙處所在。而陳與義的七律,則可自白敦仁的注本中挑選。


如能堅持不懈,背下二三十首,再下筆時,自然會順暢很多。誰都不希望投入時間精力去學一樣東西,結果只得其皮毛。進行專門的記誦,不單止是儲備養分的過程,同時也能讓人一開始便有較高水平的審美眼光,進而對自己的習作有所要求,知道我們與前賢的差距在哪裡。方向定了,才有行進追隨的機會。

詩有大美,而審美關乎天性,也並非無高下之分。但我們可以通過浸漬在優秀作品中的方式,讓詩感染自我,徐徐化之。這種樂趣,要怎樣才能解釋清楚呢?


本文為騰訊儒學頻道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明德讀經群:227656451


投稿:2943439833@qq.com


微信號:ruxue_qq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處世懸鏡——止藏忍洞穿人生百態,處世方能遊刃有餘
梁漱溟:中國人之所長 在於「人對人」
顏淵第十六:君子成人之美章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能背詩千首 為何下筆卻一字都難?記誦工夫不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