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女生喜歡紋身在胸上?
長月半了的美編
想去文身
問我意見
是彰顯混血、後殖民主義文化,如一杯龍舌蘭般燥熱的奇卡諾式:
還是有明顯反社會傾向的「摩托車族」風格:
是近年來流行的中國風:
還是帶著活力氣息的動漫范兒:
我是好人,我不敷衍她。
文身,大有學問。
一、語文老師說:
是「文身」還是「紋身」?
當你們認為這篇我可以砸圖了事時,我偏要先來講講文字,這樣顯得我格外有文化。
「文身」還是「紋身」呢?
《水滸傳》中是「九紋龍」史進,到了《宋江三十六贊》便是「九文龍」了,到底哪個?
《左傳·哀公七年》:「越人斷髮文身」,說明早期用「文」。清代《說文解字注》:「紋者,文之俗字」,這就明白了。
早期漢字數量不多,都用「文」。後來造出「紋」,分擔了「文」的部分含義,當表「花紋」「紋路」「紋理」之意時,用「紋」。詞具有「時代性」,或許將來某天「紋身」會完全取代「文身」,寫「文身」是錯別字。但目前,兩種都對。「紋」的出現是漢語的進步,下文開始都用「紋」。
二、歷史老師說:紋身有段傳奇
中國古代,紋身有一個更好聽的名字叫「刺青」。先秦,「刺青」名美事兒不美,黥刑。誰不好好修長城,秦始皇就在他臉上刺倆字:「城旦」。進入唐,刺青的歷史才快樂起來。
▌唐,一首刺青的詩
唐人愛詩,也愛刺青;二者融合,就成了把詩刺在身上。
有人刺下了王維整本的《輞川集》,有人刺下了白居易、羅隱詩百首,有些富二代還會把自己睡過女人的姓名、年齡、相貌、地址全部刺在身上,稱之為「針史」。
唐代刺青以蜀人手藝最好,圖案多選蟾蜍和蠍子。長安出現了最早的專業刺青師,「札工」。想來唐代札工一定技藝了得,或許還會優於今人,不然這麼長篇大論豈不要活活疼死?
此外,唐代刺青還分文武,文人刺詩,武人刺「口號」,左臂刺「生不怕京兆尹(唐代市長)」,右臂刺「死不怕閻羅王」。
長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競相比雕青。
精刺五彩多奇妙,東傳扶桑有遺風。
日本紋身果然是跟我們學的。
▌宋——刺青的都是美人
宋人有錢又愛玩兒,再加上唐代的鋪墊,刺青在宋代已經開始平民化、普及化。以《水滸傳》為例,施耐庵給刺青取了個美妙的名字:「花綉」。書中花綉最美的有三位:魯智深、史進,燕青。
魯智深外號「花和尚」,《水滸傳》第27回:「三拳打死了一個鎮關西,逃走上五台山,落髮為僧,因他脊樑上有花綉,江湖上都呼他做花和尚魯智深」。
史進的紋身應該很美,他老爹史太公是這樣曬兒子的:「老漢的兒子……請高手匠人,與他刺了這身花綉,肩臂胸膛,總有九條龍,滿縣人口順,都叫他做九紋龍史進。」
新版《水滸傳》的「九紋龍」真的很九紋龍啊!
史進的花綉在「肩臂胸膛」上,魯智深的在「脊背上」,燕青則是刺了「一身遍體花綉」,這一身花綉有多美呢?讓北宋名妓李師師告訴你。
「李師師笑道:『聞知哥哥好身紋綉,願求一觀如何?』燕青笑道:『小人賤體,雖有些花綉,怎敢在娘子跟前揎衣裸體?』李師師說道:『錦體社家子弟,那裡去問揎衣裸體!』三回五次,定要討看。燕青只得脫膊下來,李師師看了,十分大喜,把尖尖玉手,便摸他身上」。
燕青一身花綉猶如「鳳凰踏碎玉玲瓏,孔雀斜穿花錯落」,想必李師師摸那一下定是渾身一抖。
走出小說,宋人真實的花綉,比書里還熱鬧。
徽宗時,一群腿上有刺青的惡少在東京大街上演「騎馬追妓女」,老百姓蹲路邊兒瞧得不亦樂乎,還取了個名字叫「花腿馬」。
南宋「紫青道人」白玉蟾:
青黑文身志氣豪,生擒六賊脫塵勞。
當年尚有彎弓手,射殺三屍入大羅。
導演好可愛,還專門弄了個「花綉男合影」
宋以後,刺青就沒什麼美妙的歷史出現了。元代紋身者眾多,朝廷還以紋身為刑法,這不亂套了?ZF只能專門出個法律說說這事兒。
《元史》刑法三規定:
被捕的盜竊犯如果身上有刺青,要把他原來的蓋住;再犯,刺在手背上;慣犯,左右項臂刺滿;再犯,脖子上的空地兒都給他刺上!
明就更不用說了,朱元璋對和他舊史有關的一切都很忌諱,比如和尚、乞丐、明教。下層人民出身的朱元璋,身邊紋身的應該不少,一登基就明令百姓不許刺青,「自此無敢犯者」。
但今日,別說紋身不犯法,連部隊徵兵也放寬了對紋身的要求。
2012年,國防部對徵兵准作了調整,由過去的著短裝時身體裸露部位刺有「點、字、圖案」直徑不得超過2厘米,改為3厘米。
一部中國「刺青史」完美收官。
說到刺青史,一定要再說日本。
早在兩千年前,日本的早期居民阿伊努人(the Ainu)就開始紋身了。江戶時代(1603——1868),紋身成為日本「浮世文化」的組成部分,妓女是這一時期紋身的一大群體。
但從1720年開始,日本將紋身作為一種刑法,後來則成了一種階級劃分工具:紋身者是被社會遺棄的對象。那個時期,如下圖這樣的紋身需要3年才能完成,花費150到200美元。
近代以來,日本黑社會興盛且合法化,不少女性也開始加入到黑社會。黑社會女性紋身不僅體現了黑社會的信仰與標識,也增強了對男性的吸引力。
幾年前,日本黑幫女天藤湘子在自傳《流氓的月亮:一個黑幫分子之女回憶錄》中展示了自己的紋身:精雕細刻的龍鳳,一個嘴裡含著尖刀的中世紀日本藝伎,格外搶眼。
如今,即便是日本的家庭主婦也開始紋身。「全身化」,是日本女性紋身的一大特點:
三、玄學老師說:紋身禁忌什麼的……挺複雜
紋身業內有「鎮不住」「扛不起」「背不動」的說法,即認為所紋圖案會對紋身者的命理造成一定影響,於是總有人愛這樣說:
1)XXX非要在背上紋個關二爺,勸還不聽,結果擼串兒被砍死了。
2)XXX非要在背上紋條邪龍,勸還不聽,結果擼串兒被砍死了。
3)XXX非要在胸前紋個夜叉,勸還不停,結果擼串兒被砍死了。
奇怪,你到底是想說「紋身有禁忌」還是想說「擼串兒有危險」?
紋身有禁忌,的確有此一說,比如「男不紋鳳,女不紋龍,畫龍不點睛」,但也有好的說法,像是「青龍過肩,財路無邊;青龍盤腿,財如洪水;鯉魚躍起,福祿無比;背有鍾馗,自有雄威」之類的等等。
信不信?靈不靈?誰也說不清。但倒了霉怪紋身什麼的,好像挺沒勁的,畢竟也不是關二爺讓你紋的啊。
四、民族學老師:紋身是少數民族的傳統風俗
自百越(秦漢時期對壯、布依、傣、侗、仫佬、水、毛南、黎等 8 個民族的統稱)以來,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便有紋身的風俗。
《漢書·地理志》:「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
南方多水,水中猛獸是先民生存的一大威脅,再加上篤信神明,先民以龍為鱗蟲之長,水神之首,將神龍形象刻畫在自己身上是想將自己化妝為「龍子」,這樣可得到龍神庇佑,躲避侵害。
此外,先民以神龍為圖騰,以龍為宗,傣族的紋身就有「別異同,孝祖宗」之用。無紋身者,生前得不到本族認同,不能與他族區分,死後也不能在祖先那裡認祖歸宗,這是十分殘酷的。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 其先禹之苗裔……紋身斷髮, 披草菜而邑焉。」紋身,對南方少數民族而言是「族徽」一般的存在。
五、美學老師說:紋身,就是美本身
美出一條經緯度,那裡或許是家鄉,或許是我把愛人弄丟的地方:
美出一幅畫像,陪伴了我,安心了它:
美出一份誓言:we are together。
美出一份溫情,相伴相依:
美出一種姿態,一生一世:
美出一種宣布,讓全世界聽到:
美出一朵花,綻放在不同的角落:
所以,美編如果真要紋,我肯定支持。
至於紋在哪裡……就這裡吧:





TAG:拾文化 |
※為什麼男生都這麼喜歡摸女生的胸?
※為什麼身材好的女生喜歡穿喇叭袖!
※為什麼男生會喜歡身材肉肉的女生?
※男生為什麼喜歡愛健身的女生?
※男生接吻時為什麼喜歡摸女生的胸?
※女生會因為什麼喜歡上一個男生?
※為什麼男生都喜歡肉肉的女生?
※為什麼男生都喜歡下面緊的女生?
※男生不喜歡女生在床上什麼樣的表現?
※女生喜歡被什麼樣的男生撩?
※緊身褲為什麼大多數女生喜歡穿?「她」告訴你美在哪裡!
※男生真的喜歡女生是什麼感覺?
※為什麼男人喜歡看女生內褲?
※什麼樣的男生容易被女生喜歡?
※男生喜歡女生怎麼撩他們?
※這就是為什麼,女生喜歡胸大的男人
※男生喜歡的女生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男生都這麼喜歡讓女生髮照片
※女生喜歡身高多少的男生?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