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雞湯」也有一些營養,但人生路得自己去走

「雞湯」也有一些營養,但人生路得自己去走


「雞湯」也有一些營養,但人生路得自己去走


  幫人「把書讀薄」的讀書產品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留給人們自由支配的時間似乎越來越少,一批旨在為人們節省時間並提供「乾貨」的讀書產品應運而生。


然而,讀書這件事,真的可以被簡化、被替代嗎?當我們在互聯網電子化閱讀時代談讀書,我們究竟在談些什麼?兩位學者帶來了他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雞湯」也有營養但人生得自己去走



解放周一:有人說,「替人讀書」可以幫人節省一部分時間和精力,讓大部頭的書變得更加「平易近人」。也有人說,閱讀是私人化的體驗,不能依賴二手經驗。閱讀這件事情,真的可以由別人代替嗎?

劉佑軍(上海交通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閱讀和人生的關係。


談到閱讀,我們往往把它和印刷文明聯繫在一起,容易「印刷崇拜」。但實際上,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就有閱讀,閱讀是始終伴隨人類文明發展的。在閱讀的過程中,人類遭遇世界,自然生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閱讀某種程度上就是人生,人生可以由別人代替嗎?


打著「替人讀書」旗號的手機應用和脫口秀節目只能起到一個引領作用,並不能替代個人閱讀,就好像旅行攻略並不能替代人們真正前往目的地旅行一樣。


進一步說,閱讀是一種在場。我們現在讀李白的詩,儘管前人作了註解,老師又當場解釋,但這依舊替代不了文本閱讀。所有的介紹、捕捉和詮釋都只是部分,而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因此,良好的閱讀關係應該是建立一本書與讀者之間的個人關係,所謂的引領只是提供方向,或者作為拐杖。人生的路還是要自己來走,書還是要自己去讀。

解放周一:提供引領無可厚非,但不乏有人將其視為「救命稻草」。您覺得為什麼「替人讀書」會大行其道?


劉佑軍:閱讀分為好幾種,「替人讀書」實際上就是一種功利性閱讀的產物。人們出於某種目的和需要,把閱讀當作一種工具,「把書讀薄」就提供了這樣一種便利的方式,販賣功利的「雞湯」。


雖然我們現在常常把「雞湯」作為一個貶義詞使用,但實際上「雞湯」本身還是有營養的。我們沒必要一味地去貶低「雞湯」,因為現實生活中人們多多少少都會面臨時間和空間的緊迫性,從而產生焦慮。學生為了通過考試而購買別人整理的複習提綱,職員為了應付領導而臨時突擊一些業務要領,普通人為了和人聊天而儲備一些談資,這些情況都很普遍。我想,在這種被一件件事情追趕著的緊迫感之下,為了及時獲得某種支撐,喝一碗「雞湯」也未嘗不可。


不可否認,從他人這裡獲得二手的閱讀經驗,能起到一定作用。因此,這類「雞湯」能夠找到它的市場並且集結一批特定的目標受眾。


但有一點要明確,即使是一碗有營養的「雞湯」,依舊是千篇一律的重複,而人通過閱讀獲得的成長是具有多樣性的。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自足的個體能夠在真實生活中認識和發展獨特的個體潛能。但如果個體僅僅通過模式化、功利化的「雞湯」實行自我教育,那麼很有可能最後就會變成批量生產的「營養寶寶」。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這樣闡釋經典閱讀: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他們對讀過並喜愛它的人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


顯然,靠別人來把書讀薄是無法獲得真正的體驗的。


解放周一:這類二手閱讀有一定的存在價值,而市場的力量最終也會做出選擇,將它置於準確的位置。

劉佑軍:是的。對於「替人讀書」這件事,我覺得沒必要過於擔心。在閱讀合理分布的前提下,出現這種迎合目標人群的閱讀產品實為正常。


在我看來,用兩分法簡單將閱讀分為「高雅」和「低俗」是不合適的,要避免用精英主義的眼光盲目否定。


把書讀薄的過程,確實梳理和廓清了一些東西。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這樣的方式也更具有親和力,因為這類產品往往更注重用戶體驗。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未來很有可能人類不再擁有圖書館,而是人人擁有一張隨時能夠接入終端的晶元,人觸碰一樣物體就能馬上接收到信息的反饋。但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想像力如何馳騁,閱讀和人的關係是改變不了的,閱讀的精神內核始終如一。



剝離傳統思維,回歸知識分享



解放周一:一直以來,閱讀都是一個老話題。互聯網時代,當我們在談閱讀的時候,究竟在談些什麼?


閻峰(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副教授):這裡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過去我們談讀書,往往會反應出「板凳不怕十年冷」、「梅花香自苦寒來」等激勵性的詩句。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學而優則仕」是通行慣例,讀書與權力掛鉤,和社會地位、階層有關聯。


而現在,當人們談起閱讀、談起書店的時候,所附加的形容詞變成了「最美的」、「最孤獨的」、「地標性的」等等,意在彰顯一種格調。這是因為,社會在進步,文明在發展,經濟層面的發展帶領整個社會走向一個物質相對豐饒的時代。身處這樣一個時代,人們對文明和知識的追求層次更為豐富。


法國學者布迪厄劃分的三大資本中,文化資本是當今社會一項非常重要的資本。今天我們談論閱讀,實際上與人對文化資本的追求息息相關。


據統計,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我國每天使用手機上網的人口高達7個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認為應當把閱讀看作是一種人類知識生產和傳播的行為,剝離傳統意識形態賦予它的神秘感、神聖感和儀式感。


因為現在,人可以通過任何媒介在任何環境中進行閱讀。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知識生產和分享交流的模式。比如知乎這個網路知識分享社區的出現,讓大眾都能參與其中,不僅塑造了一種分享精神,同樣打破了對權威的某種依賴。


秉持著這樣的態度,我們再來看「替人讀書」,就會感到它在電子閱讀時代的積極一面,它和群體智慧、知識分享、社群交流緊密結合在一起,推動了知識的大眾化和社會化。


解放周一:有人擔心,科技的發達使得人們生活越來越便捷,日益養成趨懶的習慣。那麼「替人閱讀」會讓人越來越懶惰嗎?


閻峰:懶惰本來就是人的天性,誰都想付出最少、收穫最豐。


前人習慣把閱讀看作種地,強調「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到了今天的時代,把讀書看作是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為什麼一定要蒙上一層苦兮兮的色彩?再進一步說,某種專業化能力的獲得,非得要遵循一萬個小時的原則嗎?


此外,知識的生產和傳播不再是個人化的行為,而是在交流中實現的。你可以把「替人讀書」解讀為傳遞二手經驗,我同樣可以認為它是拋磚引玉、引起思想激蕩的一種方式。互聯網觸動了人類對群體精神交往的回歸。


當越來越多的人回歸社區進行交流,我認為人的判斷力自然就會提升。別人替你把書讀薄,把道理講明,而你可以選擇聽或者不聽。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產品往往是收費的,而它存在的價值也會得到付費用戶理性的考量。如果它講的不對或不好,那麼自然會有其他產品頂上,從而形成一個意見的自由市場。


我們要相信,真理是越辯越明的。網路提供了足夠大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在人類學意義上,形成思想激蕩的知識分享社區會將我們逐漸帶回雞犬相聞的村落時代,讓思想和見識在日常交流中傳播。


解放周一:所以現在的問題並不是替人閱讀太多、趨勢太猛烈,而是還不夠多?


閻峰:是的。目前,我國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文明的核心使命是創新,而創新需要空間。


許多學者都提到過一個「第三空間」的概念。在一個相對成熟而板結的社會之中,第三空間能夠讓人們擺脫工作場合和家庭中的角色,回歸自我,讓不同階層、地區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突破種種標籤和障礙的思想碰撞。


在互聯網時代,這種空間就叫做交互界面,不同的人群在此產生互動。從創新的角度來講,替人讀書、聽人讀書、群體閱讀、知識分享都是好事,因為他們創造出了一個很好的交互界面,形成了一種閱讀和交流的氛圍,蘊含著創新的可能性。


我們現在常常一說到碎片化閱讀就十分警惕,談到多任務處理就認為是分散注意力,其實不然,我認為多任務的界面和處理更能激發人的創意。同樣,閱讀模式和閱讀體驗的創新也是對交互界面的升級,最終孵化出更多的創新理念。


至於誰最終來判斷對錯、制定標準,我認為是人自己。站在這個角度,無論替人讀書還是聽人讀書,都是一種正常的學習狀態。(文/吳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日報 的精彩文章:

里約,如何從「藝術窪地」到文化名城
看宋詞如何做到「剛柔交融」?
三問中國科幻電影:中國是不是一定要有科幻電影?
英國「脫歐」刺激英國購買墨西哥黃金
三伏天不能喝冰鎮飲料?如此養生你信嗎

TAG:解放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乳酪再有營養 一種人也不要去吃
想把雞蛋吃得更營養,得有這一步!原來一直都忽視了…
紅豆這樣做出來,營養又美味,而且還健康,可以養生!
原來我們都錯了,發了芽的花生吃起來更有營養!
原來荷包蛋這樣做才是最有營養的,我們都錯了!
雞蛋要想有營養,就別和它們一起吃,尤其後兩種
原來雞蛋這樣吃,才最有營養 一直吃錯了
這種竹筍裡面的蟲子竟然也是營養品,想吃還未必吃得到
想要瘦身的看過來了,這樣營養又美味的瘦身湯送給你,不僅能瘦身養顏,還能抗衰老哦
這些兒童從出生起就一直挨餓,長期的營養不良讓他們生死由天
這道看著就讓人食慾大開的湯品,你吃過嗎,它不僅營養豐富,常吃還能養顏瘦身哦
一顆雞蛋,這樣吃才最有營養,很多人都吃錯了!
原來我們一直吃錯了,胡蘿蔔這樣吃才營養
這些水果別再生吃了,蒸熟煮熟吃更健康更有營養,一起來看看!
眾所周知雞蛋很有營養,但你這樣吃不僅沒營養,還可能會中毒!
瘦肉原來怎麼有營養,怪不得媽媽老是煮給我吃
這些食物生著吃更有營養,以後不要再做熟了,直接吃就行了
生蚝補肝益腎,這樣做出來的生蚝更有營養!
不要小看了這種食品,它從頭到腳都是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