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洋時期的「范偉」復辟完全是被「組團忽悠了」

北洋時期的「范偉」復辟完全是被「組團忽悠了」

范偉和老趙的小品在前幾年可謂是紅遍大江南北,特別是系列小品《賣拐》簡直是紅火的一塌糊塗,裡面的經典台詞成了老百姓茶餘飯後插科打諢的「作料」:沒病走兩步;恭喜你,都學會搶答了;組團忽悠我來了…….這一個個「金句」成就了趙本山,當然也成就了「金牌配角」范偉,范偉在小品中呈現出的人物性格是忠厚老實的,所以他在小品里總是處於被愚弄和捉弄的地位,屢屢被老趙欺騙,也正因為如此,小品才有了笑料,我們就是要看傻裡傻氣的「范偉」被人欺騙的神態和過程,所以「范偉」成了我們的笑料,成了大夥的開心果。


當然今天咱們並不是談論范偉這個人的,而是要談論北洋時期的一個「非著名的名人」,在我看來,這位「非著名名人」的身上竟然和范偉所扮演的小品人物有相同的性格和經歷,他在歷史教科書中也被當成了「跳樑小丑」來看待,留下了千古笑柄,也成了我們口中的笑料,這個人就是北洋時期妄圖復辟清王朝的軍閥——張勳。為什麼說他是「非著名名人」呢?因為很多人一提到張勳,頭腦中肯定有印象,而且肯定就是那四個字——張勳復辟,所以也算是位「名人」;但是如果要讓我們在再說一下此人其他的事迹,我們突然感覺這個人在歷史長河中好像就留下這一件事讓後人唾罵,其他事迹竟然了無痕迹,所以他也只能算是一位「非著名」的「名人」了。


咱們先上一張照片看看張勳和范偉老師外貌上是不是有些相

相似度四顆星,都是腦袋大脖子粗的「伙夫型」


當然這不是最關鍵的,倆人的性格也極其相似,張勳給我們留下的是跳樑小丑的印象,所以我們往往憑藉主觀印象就給這個人物打下這樣的烙印:陰險、狡詐、兇殘,蠻橫…….甚至在《建黨偉業》中,也把張勳給定義成這樣的人物。


陶澤如飾演的張勳


給歷史人物貼標籤這是研究歷史的大忌,一個人不分民族,不分國籍,不論窮富,不論中外,只要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一定有著七情六慾,一定有著清濁正邪,他一定是個矛盾的集合體。

張勳的性格中,最突出的特點是傳統、實心眼,有些憨厚,這些特點全集中在一個武人身上。你瞧瞧,是不是和范偉老師扮演的角色性格很像,也正因為憨厚才能被人「忽悠」著去復辟,而且是被各種組織勢力給「組團忽悠」了,扮演了一次火中取栗的貓。當然客觀的一點說,張勳自己也確實想復辟,因為他和清廷的感情很深厚,要不然他也不能在清朝滅亡後一直留著辮子,而且的他的士兵也都留著辮子。為什麼這麼多軍閥中唯獨他與清朝感情如此情深意切?水是有源的,花是有根的,咱們就從他的出身來看一看。


張勳的辮子軍


張勳,號少軒,江西省奉新縣羅塘鄉赤田村人。1854年出生。祖父張昆一在景德鎮自己了一家豆乾店,張勳自幼隨祖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祖父見他磨坊下水口蹲著不起,近看見他用小手從溝邊將一個個豆子拾起,祖父很感動:「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明惰寸功。」豆乾賣完,爺爺就帶著張勳到鎮上書齋聽講,在家也常給他講家事國事。咸豐十年(1860年),李鴻章率淮軍攻下常州,太平軍守將因為征糧殺死了張勳的爺爺,毗鄰高崗村在京城任左侍郎的許振祁罷官還鄉,見張勳憨厚,招做童工。白天在莊園放牛,晚間陪許家少爺讀書、寫字、習武。後來張勳做到上將,豪居天津至死,都沒忘記許家的恩惠。重用許家門生,拜祭許家先人,一生孝敬許家。


1884年他在長沙參加軍隊,坦率勇猛、敢作敢當,隨清軍進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曾經跟隨馮子才參加鎮南關大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四川提督宋慶調駐奉天。1895年10月袁世凱奉旨組建新軍,便招張勳為小站兵營頭等先鋒官,從此張勳進入了中國最大的軍事集團。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和光緒西逃至西安,1901年10月6日,慈禧、光緒迴鑾返京,進入直隸,袁世凱令張勳迎鑾駕於磁州。從此,張勳便進入了清政府最高權力中心的視野,某日晚上,慈禧下榻後殿內炭火熊熊,太后一陣燥熱起身打開房門,慈禧沿廊漫步,登上台階,抬頭見一矮墩墩跨著腰刀的軍官,威武走來,兩名持槍親兵跟在後邊。此人正是張勳,張勳一見太后立馬雙膝跪倒。

太后問:「何人為何夜深而不眠?」


張勳答道:「回老佛爺,護衛都統張勳在此巡視,聖駕在此,當通宵巡視,免生意外。」慈禧甚為心慰,讚許道:「難為你了。」回去後慈禧覺得心靜多了,睡一個好覺。從此張勳格外盡職,總是遠遠地監視各處守衛。


張勳護送慈禧到京,京城千頭萬緒,慈禧仍沒忘了忠厚的胖都統,令張勳擢宿午門,後隨駕頤和園。老佛爺授意張勳與總管太監李蓮英結為把兄弟,從此張勳成了老佛爺衛隊長,經常受到封賜。張勳將御賜供於中堂,率家人拜祭並告訴子女「君恩不可背,知己之感不能忘」。1903年8月居庸關外擁來大股寧夏馬賊,撓涉京畿,威脅頤和園。張勳請命率准軍騎兵,節制口外。張勳令先鋒營備雙騎,猛衝入賊陣,言歇馬不歇人,截住賊人退路,兩次圍剿,馬賊竄回西北無蹤跡。太后大喜,諭旨張勳晉陞一級,封「巴圖隆阿巴圖魯」。從此張勳一路高升,光緒三十四年授雲南提督,後甘肅提督。後來為光緒帝和老佛爺「龍馭上賓」。張勳大病如失考妣,在提督府扎素牌樓,張勳跪在靈牌前,望著老佛爺的遺像,一下衰老了許多,從此他開始聽戲,下館子,買房子,娶姨太太,軍紀鬆懈,清帝退位後他視民國為叛民。所以張勳對清廷懷有極深的情感,可謂是「血濃於水」的感情。


正是基於此,張勳在1917年被各種勢力組織忽悠,進而進行了一場為期十二天的王朝復辟。這些「忽悠團」成員都有哪些,我們分別來曬一曬。


一、「忽悠團成員」之一——段祺瑞

張勳進京從法理上來說其實是名正言順的,因為他不是擅自調兵進京,而是北洋政府發布命令讓他來京調停的,這一切都要從一個名詞說起——府院之爭。


府院之爭其實是袁世凱死後,1916年至1917年之間總統黎元洪與國務院總理段祺瑞之間的權力鬥爭。黎元洪是辛亥革命中的武昌首義,又是以副總統身份繼任的總統。段祺瑞以北洋正統自居,依附日本軍閥,掌握軍政大權,與黎元洪分庭抗禮。 倆人首先在國務院秘書長人選問題上產生爭執,最後由徐世昌出面了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宣戰這個問題上,雙方鬥爭更趨激烈。


為了達到主戰的目的,段祺瑞將其手下的十幾個督軍叫到北京,組成「督軍團」,對黎元洪施加壓力,但未獲成功;後來段祺瑞又叫人寫了對德宣戰書要總統蓋印,黎元洪為了平息風波,勉強在文件上蓋了章。恰在這時,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準時機在這時下令撤銷了他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並且指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段黎矛盾白熱化,黎元洪在段祺瑞的壓力下內外交困,只好徵調張勳入京「調停國事」,段祺瑞則欲利用他對付黎元洪也支持其入京。


其實早在入京以前,張勳便和各省督軍開會,會上極力兜售自己的「倒黎復辟」主張,眾人紛紛附和。特別是段祺瑞的私人代表徐樹錚當場表示「只求倒黎、不計手段」。徐樹錚和段祺瑞是什麼關係?

徐樹錚是秀才出身。他和老段是一不沾親、二不帶故,原本只是老段手下的一名司書,他從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回國以後立刻扶搖直上,成為老段跟前的一名紅人。倆人的關係簡單的說就如同劉備和諸葛亮。


譬如民國初年,老段做陸軍總長,徐樹錚就當次長,另外還有一個次長蔣作賓,可陸軍部里的事大小都是徐樹錚說了算。不但蔣作賓當不了家,就連段祺瑞本人說的都不一定算數,因為小徐在老段面前是說一不二,從不被駁回;而老段吩咐下來的事,小徐卻不一定照辦。當時就有這麼件事,段祺瑞有個老部下被軍隊撤職了,窮得沒辦法來找老段,請求給個差使。老段看他可憐,就答應下來,並批交徐樹錚辦理。不料徐樹錚後來卻簽呈上去,說:「查該員無大用處,批駁……」於是這事就算拉倒。


大家看看,就是這麼鐵的關係,徐樹錚在會議上發話了,那可想而知,段祺瑞那邊可定也同意了。而且1917年6月7日,張勳率軍抵達天津,但他還是不敢貿然進京,他下車專程前往段公館,想再次探詢一下段祺瑞對於「倒黎復辟」的態度。


兩人見面之後段祺瑞一會兒拍著桌子大罵黎賊專權誤國,一會兒又拍著胸脯表示力挺張勳進京驅黎為國除害,張勳最後意滿志得而歸。


二、「忽悠團成員」之二——康有為


被人稱為「南海聖人」的康有為,當然據後來考證,康有為乃是一超級大騙子,所寫《新學偽經考》都是剽竊他人的,連這張世人皆知的照片都是ps的。


因為在皇帝《起居錄》裡面根本沒有記載光緒和他人合照的的事情,而且根據各種檔案顯示,康有為只見過光緒皇帝一次是在1898年的頤和園,但是當時並沒有安排拍照。


康聖人在領導維新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後在上海隱居。張勳起事前,他其實已在張勳家裡住了半年,憑藉聖人這幅「口條」來忽悠老實巴交的張勳還不是「嘴到擒來」,復辟!復辟!復辟 !估計康聖人每日都得在張勳耳邊重複三遍。張勳也一直推崇康有為的學說,他還讓康有為遊說當時的江蘇督軍馮國璋。因為張勳知道在北洋軍隊中,馮國璋是一員猛將,要想復辟必須獲得他的支持,結果馮國璋說:「張勳如果真能復辟,我願意執鞭墜鐙。」


當時中國無外乎北洋和西南兩股勢力。西南最大的實力派是桂系開山鼻祖爺陸榮廷。他接受黎元洪任命為兩廣巡閱使,佔據兩廣,擁兵5萬,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軍閥,陸榮廷與張勳一樣也熱心復辟。19l7年3月 29日,他還入清宮拜見過溥儀。據說,他還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溥儀。所以經過康有為遊說之後,陸榮廷也支持復辟。


1916年康有為在徐州大搞祭孔活動,起草請定孔教為國教的電稿,以張勳的名義發表,為復辟進行輿論宣傳。最後,康聖人對還給張勳吃了一顆定心丸,他說各省督軍都同意張勳復辟。


三、「忽悠團成員」之三——十三省督軍


1916年6月9日,也就是袁世凱死後第三天,張勳利用北洋軍閥各派系感到亟需團結一致,共同對抗國民黨人和西南軍閥的心理,邀請奉、吉、黑、直、皖、豫、晉7省軍閥代表在徐州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後張勳繼續吸收各省北洋軍閥參加,企圖爭取各軍閥支持其復辟活動,不久在徐州舉行第二次會議,正式成立「十三省區聯合會」,推舉張勳為盟主。當時的北洋時期行政區劃一共是二十二省、四特別區、京兆地方及外蒙古、青海、西藏。張勳竟然被推選為「十三省盟主」,可想而知張勳當時的榮耀。


當時各省督軍都派特使雲集徐州,段祺瑞則派出了自己最最心腹的親信,北洋系第一謀臣徐樹錚,馮國璋派出了胡嗣瑗,曹錕和張作霖也各自派出代表 。張勳的代表萬繩栻提出要求:可以推翻黎元洪,但是必須以前清廢帝愛新覺羅溥儀復辟皇位,實行英國式的君主立憲政體為前提。這個要求徐樹錚他們開始都不同意,張勳一看大家不同意索性不談了,反正是你們來求我的。


徐樹錚和胡嗣瑗合計了一下,先假裝答應張勳提出的擁戴溥儀復辟的條件,等張勳推翻黎元洪之後,再作打算。所以各省督軍代表在徐樹錚的調解下,同意張勳的條件。張勳這顆大腦袋此時猛然靈光一現,他也知道這些督軍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說話不算話。所以他要求這些督軍們一起簽字畫押,以免他們日後反悔,紅口白牙無所憑證。於是張勳拿出一張代表皇家的黃色綢緞,然後全部簽上姓名,張勳把這張黃色紅緞視若珍寶的收藏好。


四、「忽悠團成員」之四——日本勢力


清末民初期間,日本浪人、間諜佃信夫到中國從事分裂活動。為了實現其野心,經過多方聯絡,佃信夫獲得了前往徐州拜會張勳的機會。到達徐州後,佃信夫告訴張勳說:「站在以日本為敵的立場上要想復辟是不可能的,必須事事接受日本的指導和扶助,復辟才能成功。」


張勳認為,日本政府在袁世凱倒台後一直在支持段祺瑞,並非完全贊同溥儀復辟。但是佃信夫向張勳打包票說:他曾見過新上台的日本首相寺內正毅,而首相是支持復辟的。


張勳聽完之後有些心動,於是派代表前往日本。在佃信夫的斡旋下,日本首相寺內接見了張勳代表,並告訴張勳:「對諸君的謀求復辟,日本絕無不同意之理,請按計劃執行不必有所顧慮。」


佃信夫到徐州後,一面向張勳炫耀功勞,一面讓張勳「不能操之過急」,要多聯絡各地軍閥共同擁立復辟。駐天津的日軍司令石光真臣也到徐州,幫助張勳策劃復辟活動


但是過一段時間後,佃信夫發現日本高層對張勳復辟的反應並不積極,隨即向首相寺內致電詢問,但寺內卻通過一個「私人」回信說,「佃君熱誠以日中兩國前途為憂,不勝感謝,但須詳察大局,切盼慎重從事」。


佃信夫還不死心,決定回國面見首相,要與軍部人等據理力爭,張勳為表示感謝,還為佃信夫舉行隆重的送別宴會。這可真像「范偉」被人騙了,臨走還得沖著老趙喊:謝謝啊!緣分呀!


身負皇恩的張勳至此在四種勢力的忽悠之下,已經是躊躇滿志了,他身體內的洪荒之力就在1917年6月30日爆發了,張勳的軍隊開到北京城外,他裝出一副超然悠然的樣子老江西會館聽戲,子夜 12點鐘回到寓所後,讓謀士和幕僚聆聽保皇黨的首腦——康有為的講話。終於在第二天,攆走黎元洪,把12歲的溥儀抬出來宣布復辟,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那我們看一看這忽悠團四位成員是怎麼對待覆辟後的「范偉」的?


一、段祺瑞:段祺瑞於7月3日在天津馬廠誓師,發布討伐張勳的通電和檄文。「討逆軍」分兵兩路,沿京津、京漢鐵路向北京進逼。7月7日,雙方接火後,張勳的「辮子軍」一觸即潰,退入北京城內。


二、康有為:康有為復辟後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心中十分不高興,因為康聖人希望獲得首揆(首席內閣大學士)一席,於是口出怨言,大罵張勳說:「既然以虛職安排我,那何必打電報招我入京呢?」復辟失敗後,康聖人也在北洋政府通緝名單上,只不過和二十年前戊戌年那樣,又逃脫了。還不拉倒,康有為又寫了一封五千字的信,責備徐世昌,還將這封信發表在《不忍》雜誌上。


三、十三省督軍: 張勳眼見自己兵敗如山倒,四面楚歌,潰不成軍。他想到自己還有個「制勝法寶」,那就是徐州會議後各省簽字贊同復辟的那塊黃綾子,各省督軍以及段祺瑞的親信徐樹錚的大名、馮國璋代表胡嗣瑗親筆簽名還在上面呢。張勳對外國記者發表講話,揚言要公開名單。不料等到要找出黃綾子的時候才知道,它卻神不知鬼不覺已經被馮國璋人以二十萬大洋從他的參謀長萬繩栻那裡買走了!


四、日本人:佃信夫回日本期間,得知張勳已經宣布復辟,便立刻跑去日本駐華公使館,請求公使迅速承認復辟。誰知幾乎同時,黎元洪卻也逃進日本公使館「要求保護」,日本政府此時又做出「收留」黎元洪的決定,這就變相表明日本政府不看好張勳復辟。這給佃信夫的協助復辟的工作畫上了句號,可以說日本政府狠狠滴抽了佃信夫一巴掌。


「忽悠團成員」對張勳不約而同的集體完成了忽悠,可是雪上加霜的事情又來了,張勳被下屬放了鴿子。張勳當時從徐州北上之時,曾招呼部下張文生在徐州好好看家,並且約定一個暗號:搞起複辟之後,給徐州發電報,電報上如寫「速運四十盆花來京」,即由張文生調四十營兵力開往北京,此電一到,大軍必須出發。


當時,張文生滿口答應,表示一定照辦,絕不誤事。當復辟宣布後,張勳如約發電報調兵,張文生接電後卻真的從徐州花園裡取出四十盆花卉,派兩個副官押運送到北京。張勳一見氣得渾顫抖,連說:「壞了!壞了!這小子也抽我的梯子了!」


「范偉」被忽悠後頂多是買了一副輪椅,可是張勳被忽悠後卻是身敗名裂,逃到荷蘭大使館,最後寄身天津。


雖然復辟行為荒誕,但是張勳的赤膽忠心卻還是被很多人所讚許的,比如孫中山曾說過:「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辟,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微幫 的精彩文章:

這個中看不中用的美男子當宰相,西晉不亡也難
薛仁貴上位史:背後兩大靠山
和正確的人在一起!
男人,要像狼一樣,充滿血性!
看完這八句話,你的人生會不一樣

TAG:愛微幫 |

您可能感興趣

北洋時期張勳復辟是怎麼回事
全盛時期的西軍幾乎戰無不勝,是北宋絕對的精銳部隊。
老紅軍眼中除了長征之外一生「最苦的時期」是何時
揭秘:解放戰爭時期為何中原軍區指揮不了華東野戰軍!
北宋的鼎盛時期就決定了後來的靖康之難?
三國時期幾位不該被人忽略的將軍
抗戰時淪陷後的「孤島」上海,卻經歷了一段 「畸形繁榮」的時期
秦朝時期的四大軍團,決定了秦朝的命運
時殷弘:東亞冷戰時期美國想像中的單一威脅就是「好鬥的共產主義」
三國時期兩軍交戰時為何喜歡單挑?
火影曉組織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三時期「實現了所謂的永久和平」
抗戰時期的名槍,對於當時的中國軍隊來說,簡直是完美的武器
直擊抗戰時期的中國東北,跟想像中的有點不一樣
一組圖看抗日戰爭時期解放軍的單兵裝備,看完後有點小驕傲
台灣仍在使用二戰時期的古董炮被外媒嘲笑
和平時期不放鬆,戰鷹盤旋在夜空
火影縱橫忍界的曉組織覆滅,鼎盛時期戰鬥力前四分別是誰?
全盛時期的蘇聯,一周可以掃滅歐洲
北宋時期的「五好家庭」:他是北宋惟一不納妾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