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應似飛鴻踏雪泥

應似飛鴻踏雪泥

文 煙雨客


灼熱的陽光中,一枚黃葉,穿過蔥鬱茂盛的樹冠,緩緩飄落。

應似飛鴻踏雪泥


昨日立秋,雖未有蕭瑟秋風過中庭,但季節的推移,仍如靜水深流,一刻不曾停息。驀然想起歐陽修的秋聲賦,其中有這麼幾句:「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草木搖落,山川寂寥,正是秋天的傑作。


楚辭名家宋玉,也寫過肅殺的秋天。「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就此一句,奠定了千古悲秋的基調。文人墨客,愛在秋日登山臨水,寫下傷感的文字。

應似飛鴻踏雪泥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900多年前,一代文宗蘇軾,深覺人生如夢,雖多感慨,卻不以秋涼為意,依舊悠然自得地踱步在悲喜交集的人生。


對蘇軾而言,那麼多的秋天,不是用來緬懷的,真正的肅殺與不舍,也不在山川蕭瑟,而是自己的內心。


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或許寫出了蘇軾內心一點秋天的意味。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應似飛鴻踏雪泥



嘉祐元年即1056年,蘇軾、蘇轍兄弟進京赴考,路過澠池時,曾在縣中寺廟內借宿,並在室內壁上題詩。5年後,蘇軾被派到鳳翔府(今陝西鳳翔)任職。十一月,兄弟二人在鄭州分手。


蘇轍作《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詩云:「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後來,當蘇軾路過澠池舊地重遊時,當年寺中的奉閑和尚已經去世,壁上的題詩也蕩然無存。蘇軾寫下此詩,作為蘇轍一詩的應和。

人生不過是雪泥鴻爪,偶然在數十年的光影中,留下萍蹤無痕的印記,而遠去的飛鴻,早已忘記了曾停駐何處?昔日的崎嶇艱難誰還會記得,在物是人非的場景中,憮然迷失。

應似飛鴻踏雪泥



昔日名滿天下的老僧,也已埋入新塔之下,永久地入定了。自己的困惑,在這有生之年,將永遠如影相隨。

應似飛鴻踏雪泥。蘇東坡的一生,跌宕起伏,也顛沛流離。這首對自己弟弟的贈答詩,寫出了浮世的兄弟深情。縱使是飛鴻雪泥,也忘不掉昔日的記憶。錢鍾書曾說,「雪泥鴻爪是蘇東坡的有名譬喻之一,在宋代就有人稱道,後來變為成語。」

應似飛鴻踏雪泥



將近20年後的丙辰中秋,即1076年,在山東密州,蘇軾歡飲達旦,大醉,又寫了一首兼懷子由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應似飛鴻踏雪泥



此時的蘇軾,可曾想到那次飛鴻雪泥的造訪與離別,我們不得而知。可是,他一樣把望穿千秋的情懷,投注到了看似平易的文字中。


25年後,蘇軾去世;再過26年,北宋滅亡。這輪迴的世事,可不一樣也是雪泥鴻爪,存在過,又一一被抹去。


-END-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字文書法 的精彩文章:

百川論道 文人的楷模
莫做隨波紛綸客
三生醉夢六月秋
李斯的老鼠理論,太高了!
英雄,為何難過美人關

TAG:千字文書法 |

您可能感興趣

人生何處知相識,應似飛鴻踏雪泥
白皮料「踏雪尋梅」
新疆邊防官兵渡河踏雪 淬鍊雪域高原「反恐尖刀」
踏雪尋梅詞苑
《踏雪尋梅》——墨翠雪花棉料雕刻作品欣賞
《贏天下》曝踏雪尋情版劇照 范冰冰高雲翔溫暖七夕
《贏天下》曝踏雪尋情版劇照 范冰冰高雲翔繾綣情深溫暖七夕
採藥尋仙春踏雪,試茶留客夜分泉
踏雪尋梅 詩詞言志
【雪橄欖詩刊】踏雪詩歌
願與你冬踏雪行
踏雪尋梅時,可還記得那闕詩?
策馬邊關,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踏雪巡邏
官兵踏雪巡邏薩吾爾山 軍車要推著走
賈靜雯超猛!孕前帶全家飛北海道 咘咘踏雪秒變臉
阿勒泰邊防官兵踏雪巡邊
上山踏雪、騎車撩妹,荷爾蒙爆炸的耳機評測!
踏雪無痕?你練的是瑜伽還是輕功?
趁冬季未盡,去壩上踏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