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文房清供是筆耕丹青的必要條件,它既是書房的用具,亦是文人雅客賞玩之物,悠悠歷史長達千年。所謂「供」,即供奉,自然是聖潔高貴之物;所謂「清」,可以是清雅不俗,可以是清逸不濁,也可以是清心寡欲。所以,文房清供,其本來含義是文人書房中那些表達文人高雅氣息與悠然古意的物品。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也可稱文玩或清玩,它是在中國傳統的文房筆墨紙硯四寶基礎上,派生出的輔助用具,是書案上清雅的實用陳設品。包括有筆筒、筆插、筆匣、筆掭、筆洗;墨盒、墨床、水注、水丞;鎮紙、臂擱、裁刀;硯滴、硯屏、印章、印盒、帖架、文具箱等,可謂包羅萬象、琳琅滿目,已遠遠超出了其實用價值,而更多的為賞鑒之途。文人對其追捧,更多是在訴求一種致精的生活方式,一種古雅的生活態度,一種閑隱的生活追求。古人云:筆硯精良,人生一樂。可以想像,那是怎樣的一種燕閑清賞之態!文房清供作為文化遺產,不僅為我們了解古代的人文歷史提供豐富的佐證,同時也向我們揭示了古代文人雅士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世界。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筆筒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一般呈圓筒狀,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文震亨《長物志》筆筒專條云:「(筆筒)湘竹、棕櫚者佳,毛竹以古銅鑲者為雅,紫檀、烏木、花梨亦間可用。」屠隆的《文房器具箋》筆筒條日:「(筆筒)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坐為雅,余不入品。」傳世筆筒中,竹木牙等材料製成的筆筒明末很多,可以認定萬曆年間的亦不在少數,然瓷製筆筒萬曆年間的幾乎不見,唯崇禎一朝大量出現,且精美無比。入清以後,筆筒材質更加豐富,瓷製品種驟增,應有盡有,至康熙時期達到了高潮。我們現在看到的木製筆筒大多為明代中晚期以後,嘉定派竹刻將傳統詩文書畫藝術融入竹刻之中,開啟了文人竹刻藝術的大門。朱氏祖孫三代朱鶴、朱纓、朱稚征都是明代傑出的竹刻家,共鑲竹刻技藝奠基之功而名垂青史,其中朱鶴被尊為嘉定派創派始祖。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筆掭又稱筆硯,用於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筆掭自宋代面世時起,器形就以小淺碟狀為主,一掌可握,造型多為片形、樹葉形或荷葉形,方便毛筆勻沾墨汁。明代的筆掭基本上沿襲宋代形制,製作多為名貴材質或名工之作,造型式樣都很精美。明代晚期,筆掭已是文房常設用品,官窯和民窯都大量燒制,不同器形和材質的筆掭,彰顯著使用者的品位喜好與藝術趣味。到清代,隨著墨盒的興起,筆掭的實用性進一步下降,更多是作為賞玩的文房雅物出現在文人的書齋案頭,造型圖案上也是極盡巧思,製作時十分注重細節,務求典雅,意取吉祥,從根本上迎合人們觀覽賞玩的審美情趣。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臂擱又稱秘閣、擱臂、腕枕,寫字時為防墨沾污手,墊於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製品為多。臂擱這種文房用具,今人能夠了解其用途的已經不多了,但在舊時,它卻是書房中的必備。臂擱的材質很多,有竹子、黃楊木、紫檀、紫砂、紅木、象牙等材料,其中以竹子的最為常見。宋人林洪在《文房圖贊》一書中給臂擱起了一個有姓有名的稱呼「竺可馮」:竺秘閣字可馮,號無弦居士」。「馮」是「憑」的古字,「憑」意為依著、靠著。此竹可憑,清楚點出了此物的用途和功能。在眾多的書房清供中,臂擱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愛,刻制題材有取座右銘為警策,有刻詩畫以為欣賞,有刻親友贈言以為留念,也正是因為這些圖案、題字、書法,才使一塊原本貌不驚人的臂擱,產生了化腐朽為神奇的華麗轉身。從這些泛紅爍紫的臂擱中,我們可以遙想當年文友相聚時的翰墨書香,吟詩作畫的雅興,他們或妙品詩文,或指點畫卷,這其中所營造的氛圍和閑情逸趣,足使人浣盡離愁,倦讀離騷。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供架筆所用。往往做山峰形,凹處可置筆,也有人物和動物形的,或天然老樹根枝尤妙。南北朝時就已有筆架的記載,但傳世品還不曾發現。唐代筆架流傳下來的極為罕見,但從文獻來看,此時的筆架已經成為文房的常設之物。宋代筆架傳世品和出土物較多,其形多為山形。到了明代,筆架成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其材質更加多樣,不但有珊瑚、瑪瑙、水晶,還有瓷、玉、木等。瓷筆架在明清之際最為普遍,樣式也更為豐富,質精形美。尤其是在明代中晚期,瓷質筆架迅速發展,形狀各異,除實用之外,可供把玩。玉質筆架也較為常見,材質有青玉、白玉等,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更追求觀賞性,雕工精湛。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筆洗是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緻精美而廣受青睞,傳世的筆洗中,有很多是藝術珍品。筆洗的形狀基本上以缽和盂為主,因為便於盛水。以最為常見的陶瓷材質的筆洗來說,有罄口圓肚洗,四卷荷葉洗,官、哥元洗,葵花洗,卷口簾段洗,縫環洗等。其中,又以粉清紋片朗者最為名貴,像百折洗、菊花瓣洗,龍泉雙魚洗,梅花洗、滌環洗和柳斗元洗等。可見,筆洗雖然不在文房器物中佔據主要位置,可也因為其精巧雅緻也是不可多得之物。筆洗材料也有很多種,瓷的、玉的、瑪瑙的、琺琅的、象牙的、犀牛角的等等,都是很名貴的。不過,現在流傳下來的筆洗之中,最常見的還是瓷筆洗。最早的筆洗見於西晉時,不過典雅的筆洗還是出自宋朝,尤其是宋朝五大名窯燒出來的筆洗,樸素而不失厚重,文雅而不失莊重,實屬不可多得的珍品。明朝時已經開始用銅打造筆洗,清朝的時候返璞歸真,又開始仿製五大名窯的瓷筆洗。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硯滴也叫水滴、水注,是古人研墨時的注水器,歷代文人案頭必備品。古人研墨因硯池小,用水壺往硯池裡滴水,往往很難控制水流量,於是就改進發明了研墨時滴水的器具。硯滴和水壺相同之處是都是用來盛水和注水,不同的是硯滴無蓋,一手指或按或放進水口即能自如控制出水口流水量。儘管自古以來的硯滴形式多樣,千姿百態,器形有方、圓、立瓜、卧瓜、雙桃、蓮房、蒂葉、茄壺、牧童、羅漢騎獸、雙鴛卧牛飛蟾諸式,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雞等動物形狀。硯滴中的水注類,因其有流故不需要取水的小勺,而水丞則需和小勺配合使用,但目前民間傳世的水丞很少能見到原配的小勺,這也許就是收藏中的缺憾美吧!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硯屏是擺設的觀賞性小型屏風,故江南又稱台屏。關於硯屏的作用有很多說法,一說是放在硯台的前面用於遮擋風吹,防止研磨的墨汁乾涸。還有一說是古人坐在書桌前讀書寫字,硯台里的墨汁折射日光或燭光,容易晃眼,所以要用一塊小屏風障蔽,起到保護眼睛的作用。後來隨著時移世變,硯屏的功能性也逐漸模糊,最後轉化成為了一種專門用於擺設觀賞的工藝品。硯屏通常是用木頭或竹子做成框架,鑲嵌雲母石、大理石一類帶有紋理的美石,或者用石頭或竹木的底板,在上面雕刻出人物、山水、花鳥、風景等傳統題材圖案,然後鑲嵌在框架座內,便成為文房珍物,它與宋人的石癖自然密切相關,而追求繪畫的水墨韻味也是形成這種欣賞趣向的原因之一。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下圖直接閱讀——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文房清供 筆耕丹青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鄭板橋題詠蘭竹26首!
宋朝四大文學家書法大PK!
尊重,是最好的修養
怎樣的瓶花才能入清供?

TAG:月雅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書林經年探索,臨池筆耕不綴:莫振寧、趙存山硬筆書法藝術
書林經年探索,臨池筆耕不綴:莫振寧硬筆書法藝術
含英咀華,筆耕不輟,書法家陳明權
【汗滴化雨伴筆耕】王偉//焚書台
【汗滴化雨伴筆耕】姜建洲//山魂
【汗滴化雨伴筆耕】田萍//離 場
鑒賞書法讀古詩,聊將筆耕怡倦眼:書法藝術
【汗滴化雨伴筆耕】李國禮//知秋
嶺南書家梁鼎光,師從麥華三,有一手精湛小楷,年近八十筆耕不輟
汗滴化雨伴筆耕
筆耕三年,巴蜀文化學者伍松喬榮登"大雅之堂"
【汗滴化雨伴筆耕】王世國//翱翔
筆耕不輟的戲劇大師 威廉·莎士比亞
書法家姜洪,潛心筆耕30餘年,名家金運昌贊「有高格,無俗氣」
孜孜以求,筆耕不輟-快來欣賞一下「王勇」老師的作品吧
筆耕不綴,碼出來的大神
工廠普工書法欣賞:業餘練書法,自學自修40年筆耕不輟,好字!
徐州「才女奶奶」86歲筆耕不輟 30萬字詩詞傳頌中國夢
7歲染指書畫,百歲勤於筆耕,與張大千合辦畫展,書作熔碑鑄帖妙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