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连钱都不想给,还跟人谈感情?

连钱都不想给,还跟人谈感情?

前两天和「好戏」的创始人卷卷吃饭,聊到他近来的「壮举」。开学前夕,「好戏」推送了一篇文章,想把压箱底的100多个电子版剧本送给大家。


我问他反响怎样,他「嗨」了一声,无奈地笑笑,「你知道吗傅老师,我这两天发了1400多封邮件。」我仿佛看见一条行走的红领巾,一个立体的五道杠。这是蓝天下的至爱啊。


卷卷是真的爱戏剧,也是真的希望让大家来关注戏剧。我觉悟比他低一些,尤其厌恶伸手党。

经常会有小伙伴在后台问我:「踢踢,能给我推荐一本好看的书吗?」「踢踢,最近有哪些好听的歌能推荐给我?」出于礼貌,我都会询问喜好,简要回复。


可这些天大概水逆,来的人多少有点莫名。最绝的是一个要书单的朋友,开门见山连寒暄都省了:「踢踢,给我介绍50本你喜欢的书吧。」


Whaaaaaat???



连钱都不想给,还跟人谈感情?


身边总有些人,自己的事情永远十万火急,别人的帮助总是举手之劳。帮他,说声谢谢就仿佛天大的恩赐。不帮,「你这人怎么这么自私、冷漠、大牌呢?」


以前我觉得,这是缺少同理心,不能体会别人的付出。后来想明白了,问题出在源头上。伸手党的脑门上刻着「免费」两个字,由此会衍生出一种「反正也不要钱,你帮帮我怎么了」的理直气壮。要一改开口就要张嘴就来的毛病,关键还是要让他们意识到免费的代价。


比如开书单,乍看只是简单的整理工作。但本质上,这是一件壁垒明确的事。要开50本书,少说得读个500本,然后再根据门类、体裁、喜好筛选。换言之,书单汇集了高密度的信息。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机会成本,你做一件事,同时意味着放弃其他东西。对任何有能力生产高密度信息的人而言,除非有心慈善,不然为何要把时间精力浪费在伸手党的随口一说上边?做什么不比造福懒汉闲人有价值?


连钱都不想给,还跟人谈感情?



木心写过一篇《上海赋》,里边讽刺「上海人在‘格算不格算’中耗尽毕生聪明才智」。


「格算」就是「合算」。一个想占便宜的人,会花三五个小时去比价,为了一张优惠券或者一顿霸王餐四处分享。对伸手党来说,免费当然最「格算」。可他们不会深入思考,为了免费而多花的时间,足以让他们把差额挣回来。一旦深陷「格算不格算」的筹谋,自己的时间就会变得更不值钱。可是,你的时间不值钱,别人的时间还值钱呢。


当有志变得更优秀的人学会为好东西买单,就更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更大的价值。相应地,那些提供好东西的人,也有成本和精力,去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在这种相互促进之外,追逐免费或者便宜的人,只能从别人挑剩的廉价次品中选择,既浪费时间,又无助提升,从此进入恶性循环。



连钱都不想给,还跟人谈感情?



我们对免费习以为常的日子,可能实在太久了。

「电影院有什么好去,网上下载看看就好了。」直到有一天,电脑上再怎么看,也无法提供IMAX和环绕立体声,于是心不甘情不愿地掏钱买票。


「音乐嘛,网上本满坑满谷,为什么要去买CD?」直到有一天,数字版权都独家买断,专辑要付费收听,于是骂骂咧咧地说些酸话。


为什么不能换个积极的角度?所有创作者,都拿作品说话。为了让他们产出更杰出的作品,实现自我的价值,作为支持者,应该心甘情愿地付出。在所有付出里,付费恐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件事。


不少人提到钱,就开始绕圈子,「谈钱多伤感情」。你连钱都不想给,还想跟人谈感情?很多时候,「你凭什么收费」只是为了「我不想给钱」、「我给不起钱」而建立的心理防卫机制而已。



连钱都不想给,还跟人谈感情?



我的朋友「剽悍一只猫」分享过最艰难的时刻。哪怕月入只有几千,他也从未想过伸手索取。为了练习演讲,做好公号,他支用积蓄,花了4万多元买书,坚持付费约见各行各业的牛人。有时为了入群学习,单次支付数千元也毫不犹豫。


我问他怎么下的决心。他说很简单,免费的东西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只有付费才能突显一个人、一件东西的价值。当然,一路上吃过药,走过弯路,但付费回报他的,是近50万粉丝、月入翻20倍的「独门秘籍」。


他的亲身经历是最好的证明:不是每次付费都会物有所值。但每次免费注定逐渐贬值。


每一个想变得更好的人也是一样。不要做伸手党,不要被免费的「糖衣」迷惑。感到一样东西对自己有价值,对成长有促进,就应该为它付费。多少随心,不拘形式,但表达即是支持。这不仅是对创作者的鼓励,也是一种自我标识:不贪图免费的人,更自知,更体谅,更讨人喜欢,更令人尊重,更有独到的眼光,更有选择的能力。美好的生活,属于这样的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傅踢踢 的精彩文章:

連錢都不想給,還跟人談感情?
吳亦凡事件之問:約炮是一個道德問題嗎
講音樂是人生的一份禮物,大家都有份
世間已無張國榮,也永遠不可能再有

TAG:傅踢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