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很多人在小時候大概都碰上過這樣一個經典的哲學問題——先有蛋,還是先有雞?仔細一想,雞蛋雖然是最尋常的東西,但用它來隱喻的人生哲學還真不少,藝術家趙要在北京公社的第三個個展《最後一個雞蛋》也選擇了「雞蛋」作為傳遞其藝術思考的介質。我們不禁好奇,一向注重觀念和實踐的趙要在這次展覽中究竟要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又將如何以「雞蛋」 來闡釋那些問題?在展覽即將開幕前,趙要從緊張的準備工作中抽出了兩小時為我們進行解答。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最後一個雞蛋》展覽現場


這次展覽一共三件作品,三件作品都通過解構雞蛋來模擬人們常用的數據曲線圖。就像過去每一次展覽那樣,趙要的作品總能在引人深思以前,先從作品的構思和形式上有出人意料的建構,這次也不例外。全部三件作品佔據了北京公社一大一小兩個空間,分別是7面牆壁構成的《很有營養》、呈對角線並列於大空間地面的《紀念它》,以及小空間中的《最後一個雞蛋》。單看作品名稱也許很難勾畫出作品的印象,但進一步了解作品的創作過程及展覽的呈現和觀展方式後,就能更深地理解趙要想傳遞的主題——在城市文明建設的進程中,現代人的潛意識中蘊藏著對自然、有機、生命感以及對於理性的精神依戀。也就是說,在每個人身體中住著的「兩個人」,其一是自然的人,其二是理性的人。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最後一個雞蛋》展覽現場


也許因為大學進入的是設計系,趙要一開始就沒有囿於架上繪畫、雕塑或是版畫等專業分科,也不被材料和形式所限制,而是熱衷於探尋藝術中存在的根本問題,提出觀念,然後用反覆的思辨與實踐對觀念進行表達。本次展覽, 趙要為了實現牆面上的作品《很有營養》,經過多次試驗後研製出一種特別的材料,這種材料由碳酸鈣粉末經過光固化的作用,能在牆面上製造出一層人造的蛋殼。這種蛋殼和真實的蛋殼有著一樣的成分,並且也能被人為地剝離開, 露出裡面的白色。在準備的現場中,我們看到工人正在往牆上噴塗這種材料, 一些乾燥的部分也剝落在地上,果真和蛋殼一樣。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很有營養》 局部 碳酸鈣、礦物顏料、光固化樹脂 尺寸可變 2016

牆面上「蛋殼」的圖形是依照7張波動性比較強烈的曲線圖表組成,這些圖表來自於各種分析報表。「這種塗料不會傷及牆面,觀眾來了也可以動手剝這些『蛋殼』,不會有任何限制。在這個大空間里,觀眾會有一種置身其中的感受。」在趙要看來,曲線圖體現了人類將一切置於可控和可預知慾望,同時也展現出一種經過理性分析之後形成的時代節奏感。當「蛋殼」剝落後露出潔白的牆面,讓人立刻聯想到蛋白,直接呼應了作品的名稱《很有營養》。這種斑駁感也調動出觀眾意識中各種各樣的對於肌理感、形式感的經驗,觀看以外,在動手體驗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這件抽象藝術作品的認知和理解。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最後一個雞蛋》 陶缸、文化石 300cm×300cm 2016


在小空間里的另一件作品《最後一個雞蛋》看起來像一盒破碎的蛋殼,它們被安置在暗紅色的文化石上。這些破碎的「蛋殼」由9個大陶缸切割而成,這些陶缸是趙要從農家收集來的,遺留下人類在實際生活中使用過的豐富的自然痕迹。像牆面上的「蛋殼」一樣,每個陶缸邊沿曲折的線條也是一組分析報表裡面的曲線圖,不同的是觀眾一眼望去就能完整地看到曲線的起伏變化,如果從大展廳一路走來還沒能領悟其中隱喻的話,在這件作品面前觀眾應該已能夠體會展覽想要述說的主題。雞蛋和曲線圖的結合隱喻著自然情結與理性的結合,趙要以此展示了人類精神層面對可控和不可控的兩種情結的結合。

《LET』S新城記》:L 趙要:Z


L:您一畢業就來北京了嗎?


Z:是的,2004年下半年畢業就到北京來了,做當代藝術還是北京最有環境。


L:您大學就讀的設計系有些什麼樣的課程,做什麼樣的創作?

Z:那個時候設計系前期和其他專業一樣,該上的基礎課都有,到後期才涉及了一些專業課,比如美感訓練、電腦繪圖、應用設計等等,作品創作主要是平面和廣告設計。我老覺得當時我們這個專業沒人管,隨便我們怎麼弄,比其他系更自由一些。不過其實做藝術,不是非得學藝術才能做。很多時候,哪怕專業跟藝術無關, 學神經學的、學生物學的也都可以來做藝術,藝術的包容性是很大的。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No.962d》2012


L:您在日常生活和創作中最關心的一些問題是什麼?


Z:簡單歸結來說,就是我們為什麼喜歡這麼看、為什麼會這麼認為,或者我們看到那個東西為什麼會這麼想。我對這些動機很感興趣,因為當初想做當代藝術也是因為看到了一群非常有想法的人,我很好奇為什麼他們能做出跟平時看到和理解的藝術創作完全不同的東西,不是單純只有形式感、技巧性或是情緒化。所以我感興趣的其實是思維快感,思維快感可以通過我們常規的一些想法傳遞出來。我希望做出的東西會帶給觀者很多信息,這些信息也會帶來很多思維快感。


L:最早讓您有這種想法的契機是什麼?


Z:我想最早大概是在2001年成都雙年展的時候吧,一進會展中心就看到很多作品,感覺這些參展藝術家比平時了解的那些人都要有趣,印象很深的作品非常多, 比如顧德新的《肉》,作品充滿了荷爾蒙,還有思辨性,發現原來作品還能這麼做,得到了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從那時開始就發現了思維的有趣,然後就開始接觸了解,到網上去找資料。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No.463》2011


L:您創作思考的每個問題之間有怎樣的內在邏輯?


Z:我覺得是這樣的,只要做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會自己產生一個問題,然後必須面對這個問題,想辦法解決它。我的想法一直是比較簡單的,就是去問一些比較根本性的問題,比如我們的藝術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它會存在,或者為什麼我們就是需要它,我老會去想這樣的一些問題。但是其實自己並不能想出一個答案,這樣我就會通過做一些事情來製造這種反思。我認為藝術創作到後面其實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它的語言性是通過藝術創作這個動作來實現的。


L:關於藝術也好、社會也好,您提出的問題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否太過專業? 這些問題您希望引起誰的反思?


Z:這就涉及到藝術任務的問題,我們不能把對藝術的要求變成對普通人的要求。但是如果一個普通人從事藝術,他不斷地打怪升級,終有一天也會成長到我這個位置的。創作是對藝術本身的思考,從事這個行業就需要有對這個行業或者對人類本身的思考性和能動性,並通過藝術這種方式去面對問題。藝術和科學一樣, 總有人要一直跑在前面,解決人類未來50年、100年將要面對的問題,所以設定藝術的任務和問題跟針對的對象是否是普通人並沒有什麼關係。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No.463》2012


L:您對藝術語言和材料的運用一直非常靈活,每次展覽都能讓人看到一些新東西。對於語言和材料您是如何看待的?


Z:我對語言材料沒有什麼特殊的傾向或偏好,怎麼都可以,我更感興趣的是我們為什麼面對這些材料的時候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更關心的是一個東西在集體性意識裡邊的反應和認識,然後通過把這種集體性的反應和認識重新組合產生一個新的認識。大家好像會把這個東西歸結為我的個性、特徵,但我覺得這其實也不是我自己。我不太相信個人所謂的特徵,而是有意識地引導或者指導大家去選擇或者認識一種東西,這個時候那個東西可能會更有趣。回到語言材料本身,我認為每一種語言的背後都有一種想法,這個想法才是最重要的,我會順著這個想 法把這些語言都綜合運用起來。


L:這種對待語言和形式的靈活性是否跟您所讀的專業有關?


Z:我覺得根本上是跟藝術創作的目的有關,當代藝術或者帶觀念性的這種創作, 本質上不是對某種材料或者形式感的個人能力的挖掘,而是說人作為一個有主觀能動性、會思考的動物,面對材料和形式感的那種支配能力。如果有更多的想法, 在創作當代藝術時,創作方法、材料語言、形式感都會更豐富一些。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No.5》2012


L:這次展覽名為《最後一個雞蛋》,想要表達的核心是什麼?


Z:有幾方面。一方面,這個展覽是把人類在認識層面上有很多可控性和不可控性的依戀情結綜合起來了。比如說曲線圖代表了可控性,我們通過理性分析,想要實現對世界各行各業認識的可控和可預知,因此發明了這種曲線圖分析。此外,我們作為生存在自然中的人,總會有「大自然之子」這類情結,並隨時隨地都會表現出來,這個展覽其實是把這兩種情結結合在一起了。另一方面就是牆上「蛋殼」的肌理感。在很多藝術創作中我們經常會看見用自然肌理來表現的內容,人類發展到現在為什麼一直會對肌理有這樣的迷戀,甚至會把它當成一種藝術來瞻仰,這種情結其實是很奇怪的。當然我使用了類似蛋殼的肌理,它與牆面自然產生的這種關係和節奏感形成了整個空間的氣場,你會感覺跟這個時代的節奏感很吻合。


L:在大展廳里會感覺像在雞蛋中,在小展廳中會有在雞蛋外的感受,是 這樣嗎?


Z:倒也不一定非有里外的感覺,置身於大展廳中會有種包圍感,而在小廳的時候有一種俯視感。其實是尺寸感和空間感的關係,就像唐詩《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身在其中也許會更情緒化,俯視後則會變得更理性化,審視感更強。


L:《很有營養》這件作品的塗料是您自己研發的材料嗎?


Z:是請一位做化工的教授幫忙研製的。我最早的想法中以為人造雞蛋都能做,人造蛋殼就更容易了,誰知道完全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現在所用的材料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跟真蛋殼成分差不多,並且用了種光固化的材料將其固定在牆上,材料乾燥後會自動裂開,掰它的感覺跟剝蛋殼是一樣的。


L:對於藝術來說,觀念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觀念和藝術能夠畫等號嗎?


Z:簡單來說,所有的藝術創作其實不應該叫觀念,而是為思想服務的,是為人類創造某一種思想認識的高度。這種高度可以通過幾種方式去實現,一方面可以通過觀念的改進改造、重新編排去實現。此外,物質感和物品感很強的作品也同樣能帶來思想上的這種促進和改變。就像科技一樣,現在的藝術創作不像以前那樣,通過某種技巧能力來實現認識和發展。當下每個人都在談創意的時候,創意就成為一個最普通的基本要求,藝術創作需要建立在創意的基礎上繼續往前走。至於觀念與藝術的關係,我認為藝術要大於觀念。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No.3》2012


L:如果藝術和其他領域一樣是為了創造思想認識的高度,那麼藝術會不會因此被消解呢?


Z:思想有好幾層,科學的思想是科學的、藝術的思想是藝術方面的。藝術方面的思想其實包含感知能力、人的控制能力、感覺,以及對材料的形式、處理和認知能力。對象不一樣,所以產生的思想也是不一樣的,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同時,藝術絕對不是為了生產一個物質。


L:觀念和形式之間的內在邏輯是什麼?


Z:我一直覺得這兩者是辯證的關係,會相互影響,包括所謂的形式感也是。觀念不斷地產生和濃縮,然後形成了一種形式感,形式感也會自然產生一種精神性,是相互生成的。在工作當中,我們必須要很好地反覆地去思考,不能過分地強調某一方面。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No.1》2012


L:您認為藝術本身最重要的是什麼?


Z:我一直在想作為人為什麼會需要藝術這種東西,藝術的必要性是什麼?我覺得藝術創作就是要去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隨著社會和人的認知不斷擴展,問題的答案也都在改變,所以也需要不斷去更新對藝術的認識,這個也是我工作上一個很主要的方向。


L:您認為藝術家最應該具備的特質是什麼?


Z:藝術家和從事其他領域工作的人一樣,應該對自己所從事的這項工作有充分的了解,需要具備相應的知識,學習各種方法,在這樣的基礎上找到一些更有價值的工作對象。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No.7》2011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ets新城記 的精彩文章:

TAG:Lets新城記 |
您可能感興趣

走進雕塑台 體驗藝術家真實的工作與生活狀態
生命的體驗需要藝術的燈塔
體驗化妝術的神奇,堪比PS的易容術
「大膽嘗試 獨具一格」 現代與新鮮的視覺體驗|藝術捕夢
笛洋美術館的優質數字體驗
如何讓拍攝的照片遠離低俗而親近藝術,讓拍攝體驗成為真正藝術的體驗
閨蜜體驗團——夏日肌膚新體驗
星空的藝術,體驗真正的星垂平野闊
夢的體驗心理測驗,超准!
美妙的牆面藝術,給你與眾不同的體驗
海爾智慧生活體驗展,踐行綠色發展新理念
描繪精緻的5款掛畫,給你視覺上的藝術體驗
沉浸式體驗虛擬現實:從科幻電影到生活現實
化妝技術好是怎麼樣的體驗?(附逆天化妝視頻)
「遇見森山大道」跨界藝術展,掀起藝術生活方式新體驗
軍訓體驗作文
標準化的體檢 溫馨化的體驗:多元化健康管理服務起航
科學管理體重的體驗之旅
看技術宅如何製造靈魂出竅的酸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