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動不動好幾億,為什麼名畫能賣那麼貴?

動不動好幾億,為什麼名畫能賣那麼貴?




「想成為畫家。」



有一天,我一個白富美前同事發了條朋友圈。


 


「對不起,

我只是裝修沒錢買畫才惡向膽邊生要去做畫家。」




她又在評論里補了一句。


 


哈哈哈,我馬上點了個贊並沾沾自喜。 

自從做藝術公號後,常常有朋友來問我買畫的事。


 


「阿改,可以幫我挑張畫嗎?」 


「好啊,你的預算大概是多少?」


 

「300塊錢的有嗎?」 


「……我能自己畫一張送你嗎?」


 


「那我要一張500塊、明年能升值10倍的那種。」 

「……」


 


我那個白富美朋友正是因為這樣,


被我劃入了強硬、困難、重點攻克對象分組,


而那條朋友圈意味著我們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至少證明他們總算接受了——




一張能讓他們欣賞並樂於掛在家裡的畫不止300塊!


 



今天,咱們就談談錢。




為什麼有些藝術家的作品可以拍出天價?


在它變成天價前,它一般賣多少錢?



 




為什麼有些藝術家的作品可以拍出天價?在它變成天價前,它一般賣多少錢?


 


如果你在1901年6月24日的法國,去沃拉爾的畫廊,你可以花150法郎買一張叫畢加索的年輕畫家的畫。那時候他剛剛20歲,正在舉辦人生中第一次畫展。


 


150法郎是什麼概念呢?那時法國工人平均月工資大約210法郎。如果按2015年北京職工平均月工資7086塊來粗暴換算一下,怎麼也得值5000塊錢(敲黑板,要花300塊買畫的朋友們注意)


 


在當時能舉辦畫展,對一個年輕畫家來說已經挺成功了。可惜,那時候很多人指責他的作品七拼八湊,風格簡直大雜燴,畫展結束後,他一張畫也沒有賣出去,讓他深受打擊。


 


沒關係,別為他擔心,我們已經知道他是畢加索了。反正他會成為世界上最貴、最有名、投資回報率最高的畫家。


 



▲畢加索自畫像,1901年


 


2015年全球藝術品拍賣的榜首就是他的作品《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拍出了1.79365億美元。


 



▲《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


 


這件作品其實只是他一套畫作中的一幅。這套作品總共有15幅,是他在1955年創作的。那時候,74歲的畢加索已經很有名了,所以當年這15幅畫由畢加索的經銷商亨利·卡斯維勒以21.3萬美元(再次敲黑板,這是成名畫家的價格)的價格賣給了知名收藏家岡茨夫婦。


 


由於資金問題,岡茨夫婦不久將其中10幅賣出,留下了5幅。除了1988年單獨賣出去的一幅,剩下的4幅,包括這張「O」版,作為獨立拍品於1997年在紐約佳士得拍出。


 


《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當時拍出的價格是3190萬美元。如果不考慮通脹,以及將它的購入價格以1.42萬美元的平均價來計算的話,1955年到1997年的42年間,它的價格上漲了2246倍





▲1997年佳士得拍賣現場




根據英國經濟學教授唐·湯普森在《瘋狂經濟學》中的說法,在1997年的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岡茨夫婦收藏的115件藝術品共拍出1.71億美元,這些收藏品每年的平均投資回報率為12%,凈回報率則是10.5%,相當於投資股票的平均獲利。當然,他還補充:把股票掛在牆上並不能滿足情感或者心理上的需求。經濟學家約翰·皮卡德曾試圖量化藝術投資帶來的情感或心理獲利,得到的結果是1.6%的年投資回報率。




而且,英國作家戈弗雷·巴克在《名利場》一書中寫道:在過去的50年間,畢加索作品的價格一路飆升,其漲幅和大經濟形勢幾乎毫無必然聯繫。按照戈弗雷的計算:「(畢加索作品的價格)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攀升了195倍。」







在分析了1850年以來的全球藝術品市場後,戈弗雷說:「(畢加索作品)價格之所以如此暴漲,是因為在現實世界裡,買賣畢加索的作品並不像買賣福特和寶馬車、洗衣機、湯盒、巡洋艦遊覽或劇院的座位,這些藝術品的價格和生產成本無關,而只和市場對它們的慾望有多迫切有關。


 


所以,與其問藝術品為什麼這麼貴,不如把問題改成:為什麼有人願意以那麼高的價格去買?


 


這個問題,電影《大腕》里早就回答過


(電影《大腕》片段,兩分鐘)





「你得研究業主的購物心理,


願意掏兩千美金買房的業主根本不在乎再掏兩千。


什麼是成功人士你知道嗎?


成功人士就是買什麼東西,


都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


 


雖然這是在瘋人院談房地產,但理也是這個理。畢竟秉持著「只買最貴」的原則可以讓你——




賺得最多,虧得最少


「你砸進去了多少錢,加一零直接就賣給下家了。」




從某種程度上,拍賣場上那些最貴的藝術品早就脫離了消費品的領域,它們更像是一種硬通貨,一種幾乎從不貶值的投資品。


 


「藝術品價格上漲最快的時期,不是世界經濟普遍繁榮之時。就傑作而言,在股市、債券、貨幣及其他投資方式低迷之時,其價格上漲最為迅猛。」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金融業的發展,銀行、基金、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紛紛基於藝術品開發金融產品和服務,促使藝術品在發達國家成為與股票、房地產市場並列的三大投資市場之一。


 


根據國泰君安發布的研究報告,其援引梅建平和摩西教授編製的「梅摩藝術品指數」說:「近20年的數據表示,與同期證券市場指數相比,各類藝術品指數總體呈現相關性極低、波動性更小的特徵,且部分類別跑贏同期證券市場指數。」


 


「其中戰後和現代藝術指數、當代藝術指數20年平均回報率分別為10.71%及9.13%,超過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的8.33%。」







換而言之,當世界經濟出現波動甚至經濟危機時,股市、證券、房地產等產業可能會嚴重受挫,但藝術品卻不太會遭遇同樣的命運。比如2005年至2008年期間,無論是華爾街還是中國,股市的表現都普遍讓人失望,但藝術品市場卻取得了任何人無法想像的成功。2009年2月23日,道瓊斯指數跌至1997年以來的最低點,但在佳士得巴黎拍賣行,時裝界大亨伊夫·聖·勞倫的藏品(其中包括圓明園的鼠頭和兔頭)卻以3.33億英鎊的價格售出。馬蒂斯、蒙德里安、畢加索、杜尚的作品都以超過估價三倍的價格售出。


 



 


在藝術品交易市場,有幾個小邏輯或許你可以了解一下:


 


「一件貴,件件貴」效應




抬高某一個藝術家的最高價格,會導致他的所有作品價格上漲。


 


最著名的一個例子還是與畢加索有關。2006年,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大亨史蒂夫·韋恩本來要將畢加索的《夢》賣給紐約對沖基金大亨斯蒂文·A.科恩,價格是1.39億美元。1997年韋恩買下這件作品時,花費是4840萬美元。


 



▲畢加索《夢》




這樁交易沒有成功,原因是韋恩自己在一場雞尾酒會上撞破了這件作品。


 


截止到2006年,畢加索的最高價格是1.041億美元,外界對《夢》的合理價格的猜測是6000萬到8000萬美元之間,那麼,為什麼科恩願意以1.39億美元的價格支付呢?


 


戈弗雷的推斷是,如果《夢》真的以1.39億美元交易成功,那麼,買家科恩已擁有的畢加索畫作必然會大大增值,而其增值的幅度,將大大超過他為《夢》所付出的支出。


 


 


「一件貴,件件貴」效應,還會引發另一效應——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效應


 


1987年,梵高的《向日葵》被日本人以2420萬英鎊(399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在此後的三年里,與梵高同時代的十幾個藝術家的價格因此水漲船高。


 


雷諾阿、塞尚、德加、畢加索、康定斯基、萊熱以及莫迪里阿尼等人的作品價格迅速上升到新的高點,比如雷諾阿的《煎餅磨坊的舞會》就在1990年以781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雷諾阿《煎餅磨坊的舞會》


 


還有一個是: 


「馬太效應」


 


以2014年全球(不含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為例,這一年,有4.5萬名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場上成交,但其中90%的藝術家作品成交單價都在5萬歐元以下,56%的藝術家作品成交單價甚至低於3000歐元;只有1%的藝術家作品單價超過100萬歐元;只有28位藝術家的單價超過1000萬歐元;而前20位藝術家以4%的成交量,貢獻了42%的銷售額




在2014年,賣得最貴的藝術家是安迪·沃霍爾——他以1%的成交量,貢獻了8.5%的銷售額,其中,作品《貓王三重影》以6570萬歐元,成為該年最貴的藝術品。





▲安迪·沃霍爾《貓王三重影》


 


不過,到底是誰在花那麼大的價錢購買如此昂貴的藝術品呢?


 


買家五花八門——除了賭場大亨和對沖基金經理,希臘的船王、中東的王子和公主、日本的銀行家、房地產開發商、矽谷的技術精英、拉丁美洲的礦主……如此等等,都會參與到這一遊戲。


 



 


除了私人買家,全球日益增長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也積極投身於此——在中國,最著名的人物是劉益謙。


 


作為上海龍美術館的老闆,劉益謙在2015年砸下1.704億美元(約合10.8億元人民幣)拍下莫迪里阿尼的《側卧的裸女》(1917-1918),並使之成為當年拍賣價第二高的藝術品。他此前的大手筆恐怕大眾也有所耳聞:2014年以2.8億港元拍下一個明成化年間的雞缸杯,同年以3.1億港元拍下一件明永樂年間的唐卡。


 



▲莫迪里阿尼《側卧的裸女》


 


處於金字塔頂端的那部分藝術品交易,顯然是非常有錢的人才能玩得起的遊戲。


 


在《名利場》一書中,作者戈弗雷寫道:「2007年4月,蘇富比倫敦拍賣行的專家奧利弗·巴克爾告訴彭博拍賣行,在當代藝術那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山巔上,只有10到15位居民;佳士得和蘇富比的專家也一直在對我說同樣的話。要『安排』畢加索或沃霍爾的一幅作品的價格,只需要這些人當中的幾個人合謀就能做到。」


 


他甚至斷言:「藝術品的價格就是由投機、想像和操縱決定的。


 


而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與工業股票和金融服務不同,藝術市場是一個小市場,容易被合法操縱,而且這個市場可以隨意定價,因為畫作沒有與生產成本相關聯的『自然』價格」。


 


在這些時候,藝術作品拍出的天價早已和藝術家本人無關。


 


在中國,典型的例子之一是張曉剛。


 


2008年,他的《血緣:大家庭2號》和《血緣:大家庭3號》分別在香港佳士得秋拍和蘇富比春拍上拍出2642萬港元和4263萬港元的價格,而兩張畫作是早在1993年和1995年就完成了的作品。到了2014年,《血緣:大家庭3號》又在香港蘇富比拍出8300萬的高價。


 



▲張曉剛和他的《大家庭》系列


 


張曉剛說:「我過去對市場的理解是很膚淺的,覺得畫完、賣掉,就是市場。後來才發現這是最初級的市場。後來分析得多了,就覺得好像是另外一個人在玩這個遊戲,只是借了『我』而已。」


 


所以,回到本文的題目:為什麼一件藝術品能拍出上億的天價?


 


一方面固然是因為那件藝術品符合學術、審美乃至歷史的所有條件,但更關鍵的是,是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和其他人一起,將它不斷地進行交易,然後買賣到最貴。


 


不過,雖然戈弗雷使用了「投機」和「操縱」這些字眼,但他也澄清,自己並無意於斷定,拍賣場上那些一擲千金的大買家,對藝術和藝術品真的毫無尊重——相反,他相信,「即使是投機者,或是紐約和倫敦那些強硬的交易商,他們再怎麼冷酷無情,也有可能對藝術品充滿熱愛」。


 


否則,對於我們這些窮人來說,這個遊戲就真的太令人絕望了。





 


好消息是,如果你的收藏目的是投資,除了最貴的那一部分藝術品,能創造最大投資回報率的是:最年輕、最創新的藝術家——而他們的價格是馬太效應的底部,最最便宜的那一撥。■



青年文摘·快點
摘自 微信公眾號「象外」
ID:xiangwai_artha

本刊有刪節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文摘 的精彩文章:

當呆萌女兒遇見逗比攝影師老爸,畫風竟是這樣的……
讀書的秘訣:減肥!
你的形象決定你的待遇

TAG:青年文摘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個家常飯,不知道出去賣能不能賣動,挺好吃的
那些我們欣賞不了的藝術品,為什麼都能賣到天價?
這麼沒「內涵」還能賣兩千多萬票房?為什麼說銀魂值得一看
他畫的這麼逼真,難怪一幅畫能賣上千萬!
雞寶究竟是什麼?能賣出幾百萬?
他做的手賬本那麼破舊為什麼還能賣到三千多塊?
一張10元紙幣能賣到什麼價?只要是這樣的就能上萬?
2米多高君子蘭,在家盆栽搬都搬不動,不知道能賣多少錢!
動漫中那些又能賣萌又能打架的吉祥物,你想要哪只呢
雞寶究竟是什麼?能賣出幾百萬
這些老錢能賣多少錢,一萬元有人要麼
什麼?一個紙箱子能賣一萬多軟妹幣!
這種珍稀的蘆薈女王,極少人能養好!養得好一盆能賣上萬塊!
實在受不了這些塑料文玩了!就這樣還能賣上萬???
實在受不了這些塑料文玩了!就這樣還能賣上萬?
家裡發現這樣的硬幣,到底能賣多少錢?
房子很久都賣不掉?這樣收拾的你的房子,不僅買家搶著要,還能賣了好價錢!
「閑魚」里的奇葩賣家秀!沒有什麼不能賣的!
一張5元竟然能賣到幾十萬,是什麼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