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論打坐之妙

道家論打坐之妙

「打坐」又稱盤坐 、靜坐,它是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鍊方式,與佛教中的禪坐、禪定及」結跏趺坐 」有著相同的功能。盤坐又分自然盤、單盤和雙盤,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發展而來。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慧增智,故古人極為推崇。


打坐」可與道合真得清凈


早在兩宋金元時期,晁公武收進的 《郡齋讀書志》叢書中就有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所寫的《坐忘論》一卷,司馬承禎曰:「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

《元始天尊說得道了身經》講:「打坐可得夫修鍊了身,飲食有則禁口獨坐,口唇相沾,牙齒相對,眼不觀邪色,耳不聽淫聲。洗心滌慮,對境忘境。萬緣消息,外想不入,內想不出。莫起一念,萬事俱忘。 」


在打坐中由於思想和身體各部位都已放鬆,所以極易入靜,《玄珠心鏡注》云:「人能空虛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


《道德經》曰:「塞其兌,閉其門」「致虛極,守靜篤」「虛其心,實其腹」等都是指入靜及打坐的要領,而入靜則是打坐的基礎和精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司馬承禎說:「夫定者,出俗之極也,致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持安之畢事。」


王重陽在《立教十五論》中也講:「凡打坐者,須要十二時辰,往往坐卧,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不雲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但有絲毫動靜思念,即不名靜坐。」


《太平經》說:」求道之法,靜為基先,心神已明,與道為一。 」


在打坐中我們不但要求靜, 而更主要的還需求忘,道家中的許多聖賢、真人就是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使自我與整個自然合而為一,從而領悟到宇宙大道及人生真諦。


《道樞》曰:「虛無恍惚者道之根也,生我於虛,置我於也,故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

《內養真詮》言:「道家宗旨,以空洞無涯為元竅,以知而不守為法則,以一念不起為功夫。」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講:「道者無為清凈,空寂湛然也。」

道家論打坐之妙



在打坐中什麼是虛無和坐忘呢?

《無上秘要》曰:「遺形忘體,泊然若無,謂之虛。」


《莊子·大宗師》云:「墜肢體,黜聰明,離型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五廚經氣法注》說:「修性離志,則內外俱寂,無起住心,亦無空心。坐忘行忘,次來次滅」


《莊子·天地》篇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 之謂入於天。」

練功修道,就是要以人道效法天道,管子曾說:「天曰虛」所以我們打坐也必須要像宇宙創生之前那樣保持虛靜。


《莊子·人世間》云:「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所謂心齋,就是讓心神潔凈無慾念,無欲方能虛靜。


又如《玄珠心鏡注》中講的:「守空虛無為,久而神效,如響應聲,如影隨形也。」和《抱撲子·論仙》中說的:「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及莊子在《逍遙遊》一文中形容的 :「坐忘,可游乎無人之野,游乎四海之外」而以上這些論述都是對「虛極」和「坐忘」兩意的真實體驗和感受。

道家論打坐之妙



打坐的一些要點


在我們修鍊中,不論內功、外功與打坐都很重視上虛下實,如果是上實下虛則成為頭重腳輕的病態。所謂上虛,是指臍以上的上元輕虛,所謂下實則是指臍以下的下元充實。而練功時姿勢的重心只有放在臍下,才能使身體穩如泰山、舒適自然。


另外古人打坐也很注重時間,因人是自然之子,我們的氣血運行根據「天人合一」理論與宇宙中的運動息息相關,故《性命圭旨》曰: 「人若知此天人合發之機,遂於中夜靜坐,凝神聚氣,收視返聽,閉塞其兌,築固靈株 ,一念不生,萬緣頓息」。


打坐的姿勢要求做到:頭平正、身正直、口齒微閉、舌舔上顎、雙目垂簾微閉、氣沉丹田、全身放鬆。


明代高攀龍所著《靜坐說》云:「靜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靜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過。」所以我們說打坐時的姿勢是很重要的。


另外打坐時還需內觀,《雲笈七籤》中說:「慧心內照,名曰內觀」這就是說打坐還需澄其心止,求存其神,內視己身。在我們練功時因坐姿穩固舒適,所以還極易打開「會陰」。


「會陰」穴又稱鐵門,是萬箭不入之地,松此穴可牽動全身,有利於血脈流通、氣息運行、啟動真氣而又不外散。故有強身、健體、 祛病、延壽之功效。


打坐可得「身安」


據有關資料介紹,87歲的郭沫若和活了101歲的少帥張學良在年輕時都常習打坐,故而長壽。南宋時期的愛國詩人陸遊命終時85歲,他年輕時修道學禪也常習打坐,所以直至晚年身體都十分健壯並頭腦靈活。


《史記》中說:「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 也。」


我國傳統的打坐養生功法實際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據《莊子》一書記載,黃帝曾向名叫廣成子的人詢問學習長壽之道,廣成子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勞汝靜,乃可長生 。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以上這段精闢的論述, 實則就是在打坐中的真實感受和長生之道。

道家論打坐之妙



打坐可得「智開」


打坐可以開悟增智、頓悟宇宙人生大道。《易繫辭》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司馬承禎說:「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師。靜則生慧,動則生昏」道家有云:「大道全憑靜中得」。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王維、李白早年受 佛道的影響很深,寫了不少玄理禪趣的妙詩和令人難忘的絕句,而其中有不少篇章就是在打坐中悟出的。


白居易在《在家出家》一詩中寫道:「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喚妻呼都不應 。」


李白在學道打坐後寫道:「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湛然冥真心,曠卻斷出沒。」另有「滅除錯疑盡,領略人精要,澄慮觀此身,因得通寂照。朗司前後際,始如金仙妙……」


宋朝時期,文學家陸遊、蘇東坡、歐陽修也習修打坐,如陸遊在《好事近詞》中寫有:「心如潭水靜無風,一坐數千息,夜半忽驚奇事, 看鯨波暾日。」


應當說,以上幾位唐、宋文豪能夠寫出如此眾多惟妙惟肖的佳作,與他 們靜坐練功帶來的靈感是分不開的。杜甫對摯友李白入道打坐激發的智慧曾有過這樣的評價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


打坐貴在自然舒適,妙在自然天成,打坐的關鍵就是在「忘我」中入靜,而只有這樣才能證悟人生大道、世間真諦。《道樞》中曰:「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也。」


古人程頤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講:「每見學者靜坐 ,便嘆其好學。」朱熹也要求學生「半日讀書,半日靜坐。」


明代王陽明說 :「昔吾居滁時,見諸生多務知解,口耳異同,無益於得,姑教之靜坐,一時窺見光景 ,頗收近效。」王陽明還認為靜坐可達到「聰明日開,德性堅定。 」


讓我們再認真地審視一下標準的打坐姿態,大家都會不難看出這同樣也是個近似三角形的金字塔形狀,而從頭頂至下的三分之一處正是下丹田所在之地,也正好是「黃金分割率」的0.618之處。


丹田為藏精之府,同時也是煉精化氣之所,丹田的真氣充盈凝聚成丹後可固本培元、貯存能量。


另外丹田還是任脈、督脈、沖脈經氣運行的起點和歸縮處,同時也是血氣彙集和真氣升降的 生髮之地。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泉、陰陽之會,故歷代養生名家都極強調下丹田的修鍊。


(根據郭德才《道教中「打坐」的機理與作用》編輯整理)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論辟穀、少食和素食
道家與葯膳
《紫庭經》
全真清靜派開祖——孫不二(二)
道教文化與「非遺」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家之道,儒家之道,佛家之道
道家處世之道
道家打坐秘功
古為今用 道家處世之道
古為今用丨道家處世之道
道家修鍊秘穴之陰硚穴論
道家文化之道家和道学
道家元神論
道家不外傳之秘,拍打八虛!
淺談道家打坐的方法與目的
道家說「緣」
道家之道的本義是安
論早期道家的直覺思維
道家元氣論
道家,打坐入靜要領
道家五行養生之道
現代道家論:不老的道者
道家打坐的正確方法
道家,打坐入靜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