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這天下,是誰人之天下——從炎黃說起
「天下」二字,是一個很中國化的概念。
西方啟蒙運動之後產生了「民族國家」的概念。所謂民族國家,包含著民族與地理兩層含義,也就是說一個西方近代意義上的國家必須具備人口與領土兩個要素。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國家的同時,意味著承認還有其他的國家與自己的國家並列共存。
而我們至漢唐之前,甚至更準確地說是清末之前,並無「國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
天下,更多代表的是一種文化主體符號,它是一個從中心向四方擴散的文化征服過程。
一、炎黃天下,龍鳳呈祥
這天下的歸屬,要從遠古時期講起。
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伏羲創立八卦馴獸漁獵,女媧摶土造人鍊石補天,神農種植五穀遍嘗百草。
上古五氏應屬舊石器時代,這些遠古的歷史,摻雜了太多神話因素,大多不可考。
中華真實可考的歷史,始於炎黃爭霸,亦即新石器時代。
炎帝乃神農氏之後,姜姓部落的首領。因懂得用火,故稱炎帝。
炎帝居姜水,黃帝居姬水,皆為黃河上游地區。隨著炎黃兩個部落的不斷擴張,兩者的居住地有了交集,進而發生摩擦,衝突,乃至戰爭。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軒轅趁勢而起,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敗炎帝。
黃帝擊敗炎帝,炎黃兩個部落一統,黃帝成為兩個部落共同的首領。
炎黃一統之後,炎黃部族勢力蓬勃發展,沿黃河向下游蔓延,與東方九黎部族發生衝突。為了爭奪適於放牧與耕種的中原地帶,炎黃部族與東夷九黎激戰於涿鹿。
炎黃龍文化與東夷鳳文化,兩大文明轟然相撞。
涿鹿之戰的結果,九黎部族大敗,九黎君主蚩尤被斬,中原一統,黃帝率兵進逼九黎,會盟諸侯,封禪泰山。
於是,天下一統,龍鳳呈祥,華夏族誕生了。
天下共主,是為黃帝。
二、借勢東夷,絕地天通
黃帝之時,天下雖然名義上統一,其實統治並不穩固。
炎黃部族所佔據的中原成為天下的中心,四方夷狄卻並未真正臣服。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時有挑戰,尤其黃河下游的東夷部族從未停止反抗。
為收服東夷,黃帝長子少昊年幼之時,即被送到東夷部落聯盟之首鳳鴻氏寄養,並娶鳳鴻氏首領之女為妻,成為鳳鴻部落的首領,而後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
當黃帝乘龍升天之後,少昊接替帝位,以東夷部落聯盟首領的身份,兼任炎黃部族首領,從而加冕成為天下共主,是為白帝。
黃帝次子昌意之子,亦即白帝少昊之侄顓頊,所走的路與其叔叔少昊如出一轍。顓頊年幼之時,即置於東夷,由少昊撫養,十歲開始輔佐少昊。
白帝少昊既歿,炎帝之後共工氏欲爭帝位。顓頊借東夷之力,擊敗共工,順利登上帝位。
東夷部落本就勢大,兼之從龍有功,日漸跋扈,威脅到顓頊帝位。顓頊悍然出擊,「平九黎之亂」。
為絕東夷後患,顓頊大力推行改革。
東夷巫風盛行,家家都有巫覡,人人皆能通天。遇事就自己占卜,對天子並無太多敬畏之情。
顓頊平九黎之亂以後,「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帝王世紀》),將與神明溝通的「通天」權力收歸中央,規定只有帝王任命的「南正」這一官員才有權力解釋上天之意。
從此,民眾被斷絕了自己解釋真相的權利,所有的知識都被中央所壟斷,史稱「絕天地通」。
為了鞏固統治,顓頊開啟了最早的愚民政策。
三、摯堯舜禹,賢者為王
顓頊歿,其子窮蟬與魍魎為爭帝位,兄弟鬩牆,最終卻被少昊之孫,即顓頊的堂侄子高辛撿了漏,是為帝嚳。
帝嚳歿,長子摯即位,是為帝摯。摯執政九年,其同父異母弟堯勢大,摯讓天子位於堯,是為堯帝。此為禪讓之始。
堯帝之子為丹朱,堯為了培養丹朱,命其伐南方三苗,以立戰功。
堯帝年老,召群臣商議帝位傳承。
大臣放齊提議由堯子丹朱繼承天子之位。位高權重的「四岳」卻並不應和,堯帝遂以丹朱不賢為由否決了放齊的建議。
堯又問四岳,要不你們來當天子?
四岳嚴詞拒絕,認為自己德行不夠,不敢覬覦帝位。
堯帝怒了,你們既不支持我兒子,自己又不想當,那到底誰來繼承這天子之位?
四岳曰:虞舜。虞舜為顓頊帝六世孫,窮蟬五世孫,久居東夷。
當時,天子之位由天下共舉,賢者當之,而四岳之職卻是世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權勢比天子更穩固。
既然四岳一致推舉虞舜,堯帝不得不從,但堯並未立即禪位,而是先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下嫁給舜,考察虞舜是否果真如四岳所言一般賢德。
這一考察,便是二十年。
在四岳扶持之下,虞舜逐漸掌握朝政,而後「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竹書紀年》)堯帝無奈,禪位於舜。
丹朱不服,盡起三苗之兵,北伐舜帝,戰于丹浦。舜帝有東夷部族支持,尤其是大羿部落箭術超卓,丹朱不敵,不得已停戰投降。舜帝改封丹朱為「房邑」侯。
此後,為鞏固帝位,舜帝將不服自己統治的四大部族,分別流放四方,史謂之舜流四凶。
帝堯之時,黃河泛濫,民不聊生。
帝堯讓四岳舉薦治水之人。四岳「皆曰鯀可。」帝堯一向聽聞鯀不可靠,不願採納這一建議,然四岳勢大,無奈之下,只得勉強應允一試。
後,鯀治水失敗,當時作為欽定接班人攝政的舜經過請示後「殛鯀於羽山」。
而後,鯀之子禹,繼其父志,以疏通之法,治理水患,最終贏得天下民心,被尊稱為大禹。
大禹威望如日中天,舜帝順應民意,禪位於大禹。
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之時,崩於蒼梧之野。三年治喪結束,大禹將天子位讓與舜之子商均,然天下諸侯皆離開商均而去朝見大禹。
大禹遂順應民意,即天子位。
四、啟誅伯益,天下為私
大禹年老,依慣例,該禪位於賢者,遂推舉皋陶當繼承人。
皋陶乃少昊之後,東夷族首領,當年曾助大禹登基帝位,而後明刑弼教,以律法教化黎民,助大禹統治天下。
可惜皋陶先於大禹而亡,大禹再立皋陶之子伯益為繼承人。
大禹崩於會稽之後,伯益繼承天子之位。禹子啟不服,武力討伐伯益。伯益根基尚淺,兵敗被殺,啟自立為帝,是為夏啟。
夏啟破壞禪讓制的行為激起天下各族不滿。
皋陶伯益所在的東夷部落率先反抗,夏啟率兵征討,屢敗東夷。華夏族內部的有扈氏不服,夏啟再次率兵征伐,有扈氏大敗。
夏啟征戰天下,屢戰屢勝,最終得以鼎定天下,鞏固王位,開創有夏一朝。
從此父死子繼的世襲製取代任人唯賢的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自黃帝至大禹,可以看到禪讓制與世襲制一直在激烈交鋒。
帝王之子一心想子承父業,但是整個統治集團的意志卻往往選擇集團中最賢者擔負起領導責任。
禪讓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溫情脈脈,義薄雲天,大多時候是統治集團內部各勢力鬥爭後的妥協與平衡。
華夏族的統治集團正是炎黃部族,更準確地說是黃帝部落,所以最終登臨帝位的雖然不一定是前帝之子,卻皆是黃帝之後。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當黃帝部落內部因為爭鬥而勢均力敵之際,被炎黃部族征服的東夷族的力量便成為決定性的因素。誰獲得了東夷族的支持,誰便能最終贏得帝位。
這一個定律一直到夏啟之時才被打破。
五、商湯代夏,周武伐紂
夏王朝父死子繼的家天下制度,使得炎黃部落的其他人無法覬覦王位,減少了炎黃部落的內耗,鞏固了王權。
但是卻也使得王權的擁有者更加孤單,更加勢單力薄,因為此時它的對立面不再只是四方夷狄,同時包括除了啟家族之外的其他炎黃部落勢力。
天子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五百年後,夏桀無道,國勢漸衰,東夷部族的商國國君成湯趁機起兵伐夏,十一戰皆勝而無敵於天下,最終敗盡夏兵,放逐夏桀。
而後,三千諸侯大會於亳,殷商代夏而立,成湯踐天子位。
商湯伐夏的成功,使得萬世一系的帝王傳承製度的神秘與高貴被打翻在地。
從此,在中國的歷史上,革命成了常態。
五百年後,發跡於西部的周人將這一幕再次重演,趁著商朝大軍遠征東夷,意欲在真正意義上一統天下之際,周人背後一刀,直插兵力空虛的商都朝歌。
武王伐紂,代商而立的結果,進一步消解了帝王的神聖性,將天子之位變成了可以爭奪的物品。
與成湯伐夏的摧枯拉朽不同,周人的武力其實不如商朝,武王伐紂之所以能成功,更多的是依賴於謀略的運用與時機的把握,而非純粹的武力。
雖然周人趁商人不備,攻佔商都朝歌,但是商朝的其他廣袤地區尤其是東方地域卻仍由殷商遺民所佔領。
武王克商兩年後即歿,其子成王年幼,不僅殷商遺民蠢蠢欲動,其他部族亦各懷異心,剛誕生的大周王朝危機四伏。
當此危急時刻,在戰爭年代並未顯山露水的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周公旦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大放異彩。
周公施行擴張型的分封制,由天下共主周王給宗族姻親、功臣子弟、前朝遺民分封領地和人口,以實現對天下部族尤其是東方夷族的控制。
於是,天下不止是周王的天下,同時也變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整個統治集團的天下。
分封的結果,使得周王的壓力大大減少,他僅需對周王室直屬領地進行治理即可,而廣袤的四方領地則可由分封的諸侯代為統治。
只是分封制雖然解決了周初周王室面臨的困境,卻也埋下了日後諸侯強而周室弱的禍根。尤其是隨著時日變遷,周王室與諸侯後人的血脈關係越來越淡了之後,周王室基於血緣倫理而產生的道德約束對諸侯國的控制便越來越弱了。
一些諸侯國通過兼并鄰國而日益強大的同時,周王室的直屬領地卻因為屢屢封賞給他人而日漸縮小,最終諸侯爭霸的大背景下,周王室只留下了一個名義上天下共主的身份。
六、以德配天,誰之天下?
為了給自己的篡位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周公提出「以德配天」的理論,認為君權「天」授,但「天命」並非固定不變,有德者居之,失德則失天命。
商紂無道,天命已失,故周人以有道伐無道,乃是順應天命。
以德配天的理論為周王的統治提供了合法性基礎,但是卻也給天下留下了一個話柄,那就是周王若要想世代踐天子位,必須得代代是賢王,否則其他人亦可順應天命,起而伐之,取而代之。
任人唯賢的禪讓制下,統治集團盡可以挑選賢德之人執掌天下,而父死子繼的世襲制下,君王是否賢能則只能是聽天由命了。
幽、厲無道,天下共討,周武立國三百年後,周室漸衰,東遷洛邑,進入諸侯並起,群雄爭霸的春秋戰國。
風雲激蕩的歷史洪流中,天下共主周天子淪為了無足輕重的一個小角色。
在天下的中心從周王室向諸侯強國轉移的過程中,原本被周王室壟斷的知識分子(亦即士階層),也開始向各諸侯國,乃至民間下移。
隨著知識分子的下移,華夏大地迎來了第一個知識大爆炸時代。
諸子輩出,群星璀璨,百家爭鳴,群芳鬥豔。
這天下,好一番勃勃生機。
隨著爭鳴的深入,一個涉及天下本質的問題被反覆爭論:這天下,是誰之天下?
孔子上承周公而答曰:「天命靡常,惟德是輔。」(《尚書》)
這天下,有德者居之。天子無道,便失天命,有德者即可取而代之。
那麼,誰來評判天子是否有德?
自然是知識分子。
原本知識分子被周王室所豢養壟斷,但是隨著知識分子的下移,尤其是如孔子等知識分子通過創辦私塾,廣收門徒的方式將知識播撒向民間,具有分辨能力的知識分子的規模急劇擴張,自顓頊帝始的愚民政策被滔滔歷史洪流沖潰,民智漸開。
天子是否有德,誰來評價?
子曰:天下人!
這天下,是誰之天下?
子曰:天下人的天下!
七、天下為公,一聲嘆息
只是好景不長,盛極必衰。
戰國末年,強秦起於西部邊陲,以鯨吞天下之勢,滅六國而一統天下,最終建立了大一統的大秦帝國。
秦始皇焚書坑儒,絕大逆之言。
天下重歸一家一姓之天下,百家爭鳴的盛世戛然而止。
而後,暴秦二世而亡,劉邦翦滅群豪,建立劉氏天下。
時至漢武,儒者早已無了先秦孔孟的風骨,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者貨賣帝王,放棄了孔孟天下人之天下的理念,盡己所能,粉飾家天下的神聖與合法。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我閹割的儒學終於從江湖走上廟堂,獲得獨侍帝王的尊榮。
儘管有朱熹的精巧與王陽明的靈動,漢武之後的儒學已經失去了魂魄。
此後,革命者常有,朝代不停輪換,家天下的局面卻始終未變。
直到兩千年之後,一個叫孫逸仙的革命者再次聲嘶力竭地喊出了「天下為公」的口號。
歷史兜兜轉轉,似乎又回到了原初的起點。只是民智已開的當下,想再以「公天下」之名行「家天下」之實,已經十分困難。
……
最近的兩個朝代,條件所限,不予贅述。




TAG:崇傑文學堂 |
※你看不起天下人,天下人同樣看不起你
※這才是你的天下!
※天:這是我神族的天下
※如果天下大亂,率先拿下這兩個人職位的人,必定是天下之主!
※誰說天下無漏
※朱元璋當皇帝天下大旱,劉伯溫說:殺了這個人一定會下雨,結果沒下
※會說話著的天下
※曾國藩幾句話,讓你擺平天下事,看清天下人
※它號稱「天下第一陵」,幾千年沒人敢盜,無論是誰見了都要下跪
※項羽得天下而又失天下原因是什麼?
※讓我們一起悅讀天下
※一旦天下有變,率先拿下這兩個職位的人就是天下之主!
※袁世凱臨死前留下遺囑,說能救天下的只有這個人
※如果每個雨天都這麼過,我願意天天下雨
※天下沒有後悔葯
※一周看天下
※秦始皇一統天下,其子嬰卻葬送天下,他究竟是何人?
※果然,這天下都是喵星人的!
※從天下的角度看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