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唯清風明月不改 流傳多少愛恨離愁

唯清風明月不改 流傳多少愛恨離愁

一樣是面對天上的明月,世人總能產生不同心境。於是乎不禁要問,究竟是明月引起了人們的相思情,還是誰把相思之念寄託給了天上的明月,這或許正是莊周夢蝶蝶夢周的千古哲思。


文/清虛道人


原本只有帝王才有資格拜日月

《禮記·月令》中曾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這裡說的「仲秋」,即是我們今日過的「中秋」。《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這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君主就已經有了祭月和拜月的習俗了。

唯清風明月不改 流傳多少愛恨離愁



月壇 資料圖

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就會舉辦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如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曾親自到泰山去封禪。當時,拜日月、朝五嶽等活動都是帝王的專權,普通老百姓是沒有資格享受這種待遇的。如今北京城的日壇和月壇,當時也只是帝王祭拜日月的專有場地。但中秋這一節日被許多文人志士進行了思想和情懷上的闡發,使得本來非常嚴肅的祭祀日逐漸演變成了訴說相思情的佳期。


中秋演變為訴說相思的佳節


中秋節又名團圓節,象徵著月圓人也圓。《帝京景物略》中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拜月時,祭拜者要在壇場上設立香案,並以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為貢品,西瓜需要切成蓮花的形狀。月神的神位要設放在月亮的方位,點燃紅燭,全家人等依長幼尊卑的次序進行祭拜。祭拜活動結束後,要由當家主婦親手切開象徵著團圓的月餅,按照家中人口的數量分成若干塊。不論家人是否可以回家團聚,主婦都要為其留出一塊月餅,意寓著全家團圓。


然而月亮有圓就有缺,正如人情有聚必有散,這雖然是再正常不過的人間情愫,卻又總是會引起歷代文人的觸景傷懷。

唯清風明月不改 流傳多少愛恨離愁


月有陰晴圓缺 資料圖


姮娥竊葯以奔月,悵然有喪


人們對於月宮最早的想像,來源於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古時天上有十個太陽,神射手后羿憑一己之力射下來九個,西王母為了獎勵后羿的射日功勞,就賜給了他一顆不老仙丹。誰知,這顆仙丹竟然被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眼看著服下仙丹的妻子直飛月宮,后羿只能夠在人間仰望著月光的清冷,從此人天兩隔,再無法與嬌妻團聚。那原本美好的成仙神話,至此卻成為了分割一對戀人的枷鎖。西漢劉安作《淮南子·覽冥訓》中只用了短短一句話來講述這段故事,其言「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是說后羿看到嫦娥竊葯奔月後,自己在情感上好像歷經了一場喪事一樣。由此開始,人們對月亮的希望,不再總是美滿和團圓,而是染上了一層感傷的情懷。

唯清風明月不改 流傳多少愛恨離愁


創世神話中 人神角逐 誰是主角 資料圖


原來人才是真正的主角


類似的故事並不只有漢民族流傳。泰雅族有一則關於月亮的傳說,與后羿射日非常類似。是說以前天上有兩個太陽,其中一個被人射中失去了光熱而變成了月亮。在布依族的神話中,天上的兩個太陽曾經曬殺一名嬰兒,孩子的父親怒而射日,一箭射中了其中一個太陽的眼睛,太陽的光芒消失而變成了月亮。在這些創世神話中,日月似乎都沒有給萬民帶來任何福祉,正是有某位英雄起而反抗,才為我們換來太平光鏡。不管日月星辰如何變化,原來人才是真正的主角。

有意思的是,儘管前人留下了這樣一段結局並不完滿的故事,但後人仍舊對蟾宮折桂充滿著想像,仍對愛情的美好充滿著期待。人們對月宮仙境的憧憬不但沒有因此止步,甚至更加神往。


只應天上有,人間幾回聞


道教音樂史上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樂曲叫《霓裳羽衣曲》,其是唐玄宗和道士申天師於中秋一起賞月時作就的。相傳,玄宗望見天上月亮,一時起了游月宮之念。於是申天師起身做法,帶領著玄宗一起步上青雲,來到月宮近前。但月宮守衛森嚴,二人無法進入。正當興盡要折返時,玄宗突然聽見月宮中傳來陣陣仙樂,似是琳琅震響。熟通樂律的玄宗暗暗把該樂記在心中,與天師一起回到人間後,他便憑藉記憶作出了千古絕唱《霓裳羽衣曲》,由此成就了一首「只應天上有,人間幾回聞」的千古絕唱。

唯清風明月不改 流傳多少愛恨離愁



資料圖


太陰神還具有了月老的職能


與民間神話故事不同,道教中認為月亮與太陽相對,稱其是由太陰星君執掌。古代很多熱戀中的男女都會請太陰星君來見證他們的愛情,分離兩地的夫妻也會在中秋節這一天拜奉太陰神,祈求一家人能夠早日團圓。


甚至在很多時候,太陰神還具有了月老的職能。《西廂記》中寫道,崔鶯鶯虔誠對太陰神許願,希望能夠早日遇到自己的意中人。劇作家關漢卿還借用了「拜月」的習俗串起一出《拜月亭》的劇本,可見當時人們對月亮究竟寄寓了多少期待和盼想。而貂蟬拜月的場景,也因為人月相映而被列為了「四大美人圖」,足以證明月亮這一特殊意象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信仰中起著多麼重要且特殊的作用。


《新編醉翁談錄》中記述中秋拜月之景時寫道:「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月宮仍然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那裡有美人、美酒,還有青春永駐的神話。更有心懷天下如李白者,曾寫下「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詩句,希望普天之下的人們能夠平等地享受月亮的光澤,甚至還能夠平等地得到太平盛世的恩澤。

唯清風明月不改 流傳多少愛恨離愁



舉杯邀明月 資料圖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值得一提的是,號為青蓮居士的李白,原本是一位道教居士,至於晚年他曾受籙而成為一名真正的道士。但不幸的時,晚年時期的李白並不得志,一次夜晚泛舟飲酒,他見水中有月出現,情動之下伸手去打撈,卻因此而水溺。這樣的傷感結局,大約也是應帶上一點浪漫的色彩的吧。


與李白同為文人大家,並且同為道教居士的蘇東坡,和月亮之間也有一段解不開的情緣。


這位被冠以豪放派詞人的作品中,總會出現「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兒女情長。於是在丙辰中秋這一日,蘇軾歡飲達旦,獨自看了月圓,卻等不到人團圓,不禁有感而發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一問。


蘇軾是非常有名的道教信仰者,道教所倡導的「法自然」「齊生死」的哲學觀點,深深印在他的骨子裡。作為對那句千古一問的最好回答,蘇軾自己寫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尤其是在面對山間清風和天上明月時,他更會發出「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嘆。一位豁達且逍遙的世外仙人的形象躍然紙端。


一樣是面對天上的明月,世人總能產生不同心境。於是乎不禁要問,究竟是明月引起了人們的相思情,還是誰把相思之念寄託給了天上的明月,這或許正是莊周夢蝶蝶夢周的千古哲思。前人已往,後人可追,唯清風明月不改,又何談人間情事?說來說去,卻都付一笑談了。(編輯:行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單身汪還在惦記中秋吃什麼餡的月餅?快來學習如何向月老求姻緣吧
道教信仰「中秋拜月祭土」的文化內涵
拜月祭土 道教信仰過中秋
受戒 呵護一個人的修行之路
焚香玉爐 上供施食——道人不曾懈怠的信仰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秋風秋雨連相思!多少離愁別緒在心頭!
一代名妓小鳳仙的愛恨離愁,不知惹淚多少人(一)
一曲《妝台秋思》,且聽離愁,道盡多少紅塵往事
離愁別恨,沒有比這首詞更濃的了吧
她是千古才女第一人,清茶美酒寫盡離愁
李清照丨千古才女第一人,寫透人間離愁,卻愛喝酒、賭博、秀恩愛,又享盡百世風流
秋意濃,無處說離愁
離愁是別離的感傷,我幻想著化蝶,卻及不過蝶飛的唯美
春風十里桃花路,染盡相思是離愁
千古才女第一人,寫透人間離愁,卻愛喝酒、賭博、秀恩愛,又享盡百世風流
當滿眼繁華散盡,離愁別恨,不過彈指一揮間
李清照:千古才女第一人,寫透人間離愁,卻愛喝酒、賭博、秀恩愛,又享盡百世風流
清秋引離愁/關紅芝
梨花片片開滿天涯,無關風月,只映離愁,前世離散
今晚的超級月亮帶來了誰的離愁別緒?
清熱利濕三豆飲,遠離愁人的黃褐斑
史上最具離愁別緒的十首絕美詩詞,纏綿悱惻!
十首詩詞話長亭,都怨離愁苦,隻影向誰訴
二十七首藏在秋天裡的詩詞,多少離愁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