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良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何處?

朱良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何處?

近日,由騰訊文化、東城區圖書館、北大博雅論壇、北京大學出版社等多家聯合舉辦「中國傳統藝術的趣味」主題講座。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主任朱良志老師受邀參加並就「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當下何在?它們有哪些區別西方藝術的獨特趣味?藝術家們在筆墨形色間表達了怎樣的追求?」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探討。他指出,「拙」是非常根本性的一個趣味,中國藝術在巧拙的思考中包含著深邃的智慧。



朱良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何處?



朱良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何處?


講座活動現場




造形與透視:什麼是真實?


上世紀初,美國一個藝術史家房龍在其著作《寬容》中講世界上只有小孩子和中國人不知道透視。對於中國人的造形能力,他評價說中國人畫東西是畫不像的,還沒有進入到藝術的地步。在西方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期的材料當中,字裡行間也流露著對於中國藝術的鄙夷。有些研究說,中國的藝術只具有民俗之價值,雖在研究社會文化方面有所貢獻,但不具有藝術價值。甚至有的學者將中國藝術歸入到「土人藝術」。


「中國人有非常獨特的趣味,這是我長期以來做傳統藝術一個深刻的印象。我們這個東方民族,在幾千年的燦爛文明中,培養了人特有的格調和趣味。一千多年前,我國蘇東坡就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即論畫只知道從形似的角度來看畫,那你還沒有達到藝術的程度。這和房龍所說截然相反。


在先秦時期,我們的造形能力就已經達到極高的程度。不要說看秦始皇兵馬俑和漢代的陶俑,看我們的青銅時代中大量的青銅器造形,就可以感覺出中國人在那時就具有極出色的造型能力。所以,中國人並不是一個「畫不像」的民族,這裡面有內在的思想根源。這和哲學觀念有關。」


在六朝之前,中國哲學以儒、道哲學為主;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經過漫長的思想演化,佛道哲學合流;到隋唐時期,孕育了一個新的思想時代。這對中國藝術產生深遠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什麼是真實?


白居易有一天去廬山大林寺院去拜訪一個僧人朋友,他有詩寫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春末的時分,山外的桃花已經落了,但進入深山以後,發現大林寺桃花剛剛盛開。我常常遺憾春天流去了,沒有辦法尋覓了,不知道轉入到這裡來,山寺的桃花還在盛開。詩人不是寫不同空間存在的不同物質顯現,也不是寫時間流轉中的氣候變化現象。他要講的是真實的桃花是永遠不落的。就像《金剛經》偈語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外在的東西要從形似上把握,是不夠的,真實的東西要靠心靈去體會。」


不能以視覺性評價美的形式



十九世紀末期,西方一些研究者對中國園林評價甚低,認為中國人喜歡病怏怏的東西,把一個枯樹放在一個園子里,中間有幾塊石頭,有幾片綠葉在枯朽的枝上,這是一種病態的存在。一直到現在,在不少人腦子裡,也覺得中國人的趣味好像不怎麼高雅。


「其實完全不是如此,它是由獨特的哲學所造成的,它所追蹤的東西是一種內在的美感,美的形式不能以表面的絢爛或枯槁來評價。它所追求的東西是跟人的存在、人的精神性依託相關聯的。就像老子講的,『為腹不為目』——我們今天講造形藝術,講視覺性,但是在老子哲學中,他要排除這種視覺性,排除纏繞在外在形貌上的追蹤。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東西是不夠的,老子所講的『腹』不是吃飽了就算的,而是整體的生命,你要用整體的生命去體會世界,而不是用眼睛看世界,我覺得這是決定中國藝術命脈的東西。中國人講寫意,講形神結合,就是以此為思想根源。因為中國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是唯心的。我在講園林的時候,始終覺得有這樣一個思想角度:中國有漫長的造園的歷史,但發展到唐代以後,中國的園林追求的東西,功能上就有一些變化。我們說一切園林有兩個主要功能,一個是住的,是實用功能,另外是審美的功能,是看的。但是中國園林從唐代以後有另外一個功能,就是安頓人心的功能。所以,它是心靈世界之宅,不是人的外在身體的住宅,不是僅僅給你看的,也不是僅僅給你身體去住的,而是給你心靈在這個地方休憩的。所以這個思想貫穿在整個中國藝術中間,我覺得在唐代以後的整個藝術中間就有這樣一種傾向性。」



「文明的恐慌症」



人類創造了知識,創造了文明,而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中,很快跌入這種知識中間,被塑造成適銷對路的產品。

「道家哲學就是思考知識的局限性。老子講言者不智,智者不言;莊子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今天信息爆炸時代,知識高速累積,我們有時候發現,知識的尋取正好跟我們生命依存成反比。


八大山人有首題詩『雞談虎也談,德大乃食牛。芥羽喚僮僕,歸放南山頭。』講青山自青山、白雲自白雲的道理,即存在就是圓滿。追蹤一種內在情境的圓滿,正是中國人趣味之所在。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來講幾個體會:


第一講拙趣。我們知道『拙』字是中國藝術的靈魂,可以說在中國,你不懂得『拙』,就不知道怎麼做建築、造園林、刻印章、寫書法、去繪畫,等等。它是非常根本性的一個趣味。拙跟巧是相對的,老子講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它的意思並不是要追求不巧,大智若愚也不是追求愚蠢。當你在是不是追求愚、拙的觀念上打圈圈的時候,你就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實質。因為老子的根本思想,是要超越巧和拙的對立,巧和拙的相對是一種知識的行為。一般來說,人總是要喜歡追求巧,而不喜歡不巧的東西。如工藝,就是追求巧的過程,但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大匠不斫』——最有本事的工匠人,沒有雕鑿的痕迹。中國藝術在巧拙的思考中包含著深邃的智慧。


第二,古趣。講古,一般會想到復古這一層,覺得過去的人創造的東西比現在的好,遵從過去的習慣、法式。但古趣並不是復古。真正的古趣是超越時間的,古趣是把古請到眼前,和今天來做對比。就像松尾芭蕉那首詩:『蛙躍池塘中,靜瀦傳清響』——青蛙跳到千年的古潭中,突然傳出幽幽的聲響。一個當下的鮮活,突然融入到往古的幽深中去。這種對永恆的追求,這種高古的情懷,是中國藝術追求的崇高境界之一。中國藝術似乎總是為這永恆感而存在的,你進入它的世界中,諦聽它的聲音,似乎使你抽離現實的時空,抽離那無限的一地雞毛,你被置於一個孤迥的境界中,你突然感覺是如此的孤寂,冷月高懸,永恆就在心中照面。歲月如流,人生不永,我們所把握的是非常短暫的片刻,但即使有這樣絢爛的展現,亦是圓足的。這樣的片刻使你突然發現一種新的生命氣象,這是中國藝術最為微妙的東西。

第三,活趣。中國的藝術充滿了活趣,那種內在的騰挪,那種鳶飛魚躍的精神非常感人。中國園林跟日本有很大區別,中國的園林講究生機勃勃,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要追求形神兼備,氣韻流蕩,要有活潑的韻致。我們中國藝術是要人加入這個世界,去感受這個活潑,所謂『流水淡然去,孤舟隨意還。』我們能夠在這種氣氛中,人和世界相與往還。」(騰訊文化實習生牛敏編輯整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文化 的精彩文章:

2016諾貝爾文學獎賠率公布,閻連科北島入圍
麥家:我為什麼認可陳學冬演《解密》
人大第二屆寫作班開學閻連科感謝學生使自己重獲青春
解決「我是誰」的問題是很有挑戰的

TAG:騰訊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李英愛向世界推廣韓國傳統文化魅力
中醫文化的命運:尋根求源 中醫文化的魅力
中華文化魅力
在青藝戲曲沙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統工藝品亮相法國文化遺產展,彰顯了中國文化魅力
中國風改良旗袍連衣裙,展現中國女性的獨特魅力,文藝和性感並存
一向霸氣劉嘉玲微博晒圖:被你的堅強意志、文化精神、美學魅力所感動
藝藏文化潘亞蕾:淺談藝術品文化的魅力與投資
中國傳統旗袍文化魅力之在不同場合如何穿出旗袍的美
書法家劉炳森:劉體隸書——柔麗洒脫之魅力
【魅力中華】 十二生肖系列之戌狗(郝舉林、李錦秀、郝旭平)
迷人的單眼皮韓國男神,權志龍金秀賢蘇志燮,誰最有魅力?
那些歌手的魅力:劉德華
與陳柏霖組CP、是李光洙眼中的暴力姐姐,宋智孝魅力四射
孔孝真合作過的男神,趙寅成蘇志燮金秀賢,誰更有魅力?
讓傳統文化藝術煥發時尚魅力
蕭功秦:黃仁宇的大歷史的魅力
小眾音樂主流舞台,吳亦凡潘瑋柏製作的《中國有嘻哈》有何魅力?
【魅力中華】 十二生肖系列之亥豬(郝舉林、李錦秀、郝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