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天宮二號」中秋夜升空攬月 載港生科普實驗項目

「天宮二號」中秋夜升空攬月 載港生科普實驗項目

「天宮二號」中秋夜升空攬月 載港生科普實驗項目



圖:這次天宮二號發射任務,將搭載去年香港中學生太空科技設計大賽中獲獎的三個實驗項目 資料圖片

大公網9月15日訊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14日表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於15日中秋夜22時04分發射。預計天宮二號將與10月中下旬發射的神舟十一號交會對接,2名航天員將駐留工作、生活30日。特別的是,天宮二號還搭載了香港中學生三個科普實驗項目。


據新華社、中新網報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14日下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定於15日22時04分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14日下午,執行這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 T2火箭已經開始加註推進劑。


武平說,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主要目的是接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訪問,完成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面向長期飛行的乘員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關技術;接受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訪問,考核驗證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開展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驗和空間應用技術,以及在軌維修和空間站技術驗證等試驗。


兩太空人入住生活30天

天宮二號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太陽翼展寬約18.4米,重8.6噸,設計在軌壽命2年,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備份產品的基礎上,為滿足推進劑補加驗證試驗需要,對推進分系統進行了適應性改造;為滿足中期駐留需要,對載人宜居環境進行了重大改善,具備支持2名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30天的能力。天宮二號裝載了空間冷原子鐘等14項應用載荷,以及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等相關航天醫學實驗設備,配備在軌維修技術驗證裝置、機械臂操作終端等在軌維修試驗設備,將開展空間科學及技術試(實)驗。


武平透露,天宮二號將繼續開展科普工作,其中包括香港中學生的三個實驗項目,分別是太空養蠶、「雙擺實驗」,以及「水膜反應」,均是香港中學生太空科技設計大賽獲獎的作品。


「這幾項實驗將有助於中小學生認識了解微重力環境中事物的狀態變化。」武平介紹說,任務期間還將安排航天員拍攝在軌試驗的視頻圖片,積累相關數據資料,傳回地面,為後續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提供鮮活素材。


對接前先開展部分實驗


武平介紹,按計劃,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後,將變軌進入高度約380公里的運行軌道,進行在軌測試。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10月中下旬發射前,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入高度為393公里的近圓對接軌道,等待交會對接。

武平介紹,在交會對接前的1個月內,天宮二號將進行平台和應用載荷的在軌測試,此後它將轉入獨立運行模式,同時開展部分空間科學實驗。


釋放伴隨衛星伴飛天宮二號

「天宮二號」中秋夜升空攬月 載港生科普實驗項目



圖:負責海上測控的船隻已做好準備 中新社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14日表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搭載了14項空間應用載荷,還將釋放一顆伴隨衛星與天宮二號伴飛開展聯合試驗。


武平說,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裝載了空間冷原子鐘等14個空間應用載荷,這些應用項目大都代表著相關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先進水準,有望取得一批重大應用成果。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里裝載有世界第一台在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有望實現10的負16次方秒量級的超高精度,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到2個數量級。


武平說,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裝載的伽瑪暴偏振探測儀,通過對伽瑪暴和太陽耀斑進行高靈敏度偏振觀測,有助於進一步了解伽瑪暴的本質,進而開展宇宙結構、起源和演化方面的研究。此外,天宮二號還將開展多項新型材料的製備試驗,及流體物理等基礎科學領域的空間實驗。


武平說,還將釋放一顆伴隨衛星,與天宮二號伴飛開展聯合試驗。據悉,伴隨衛星將在在軌任務期間開展對空間組合體的飛越觀測等試驗,為主航天器的技術試驗提供支持,並拓展空間技術應用。

天宮一號2017下半年隕落


據中新社報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14日表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預計將在2017年下半年隕落,其大部分結構將在隕落過程中燒蝕銷毀。


2016年3月,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歷史使命。隨即有媒體稱,天宮一號或已失控,隨時可能撞擊地球。「截至目前,天宮一號仍在持續密切的跟蹤監視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表示,目前整器結構完整,運行軌道高度平均約370公里,且正以每天100米左右的速度衰減。


武平強調,經過認真分析計算,天宮一號的隕落對航空活動以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很低,風險很低。「我們將繼續對天宮一號進行密切監測,加強空間目標碰撞預警,必要時發布隕落預報,並向國際社會通報相關情況。」她說。

「天宮二號」中秋夜升空攬月 載港生科普實驗項目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公網 的精彩文章:

新加坡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增至242例
內地寨卡病毒傳播風險擴大 粵三成區域伊蚊密度高
葉選寧:「獨臂將軍」的傳奇人生
15載追蹤「七七事變報道第一人」 京記者補新聞史空白
唯一榮摘密蘇里獎華文報章 百年大公馳譽他邦

TAG:大公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香港始創中心「經典冰室舊物珍藏展」喜迎中秋 滿載港人集體回憶
《殺破狼·貪狼》首映,變白不少喜笑顏開的古天樂承載港片最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