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蹲炮——明代國產火器中的佼佼者
明代最有名的火器有鳥銃、紅夷大炮等,但它們歸根結底都是明代中後期才引進的舶來品、外國貨。真正見證明朝由盛到衰的只能是歷史悠久的國產火器,而國產火器的佼佼者是虎蹲炮,它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也是國產火器的縮影。
一、明代前期的火器及其發展
提到明代軍事,不能不提火器;提到火器,不能不提虎蹲炮。為什麼呢?聽我從頭細說。
崛起於公元十四世紀的明代,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使用刀、槍、劍、戟等冷兵器的時代(當代大多數影視作品及小說戲劇,涉及明代的戰爭場面時,都是這樣描述)。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是,明代是火器獲得較大發展的時期,例如明太祖開國時期,軍隊就裝備了大量火器,在掃平群雄、北伐蒙元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洪武十三年規定,「凡軍一百戶」,要有銃手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槍手四十名。其中,裝備火器的銃手佔了編製的百分之十。
到了明成祖執政時期,更組建了世界最早的,專門裝備火器的新兵種——神機營。這比歐洲在16世紀初西班牙創建的火槍兵,要早一個世紀左右。神機營剛組建,就與游牧在蒙古草原的韃靼、瓦剌騎兵進行生死博斗,憑著火力優勢,再次立下赫赫戰功。
明代統治者重視火器,不斷在軍隊中推廣各種火器。在明成化年間,使用火器的軍人,在軍隊編製中的比例,從明初的百分之十發展到三分之一左右。而到了明代嘉靖年間,明軍中有的步兵營,使用火器的軍人竟佔了編製的百分之五十。這類步兵營就駐紮在薊北長城一帶,領導者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生於1528年,山東人氏,出身將門,考中武舉,開始了戎馬生涯。當時,沿海地區不斷受到倭寇的搔擾,戚繼光先後支持山東、浙江、福建等地區的海防,取得了平定東南沿海倭患的勝利,建成了一支戰無不勝的「戚家軍」。後來,戚繼光又移師長城,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等鎮,防禦經常南下搶掠的蒙古貴族。維護疆土安寧。
明代前期,明軍裝備的火器主要是國產貨,有手銃、碗口炮等,明代中後期,有很多先進的火器從外國傳入,並大規模裝備明軍。例如戚繼光的軍隊中裝備的火器主要有無敵大將軍、佛朗機、鳥銃等。其中,佛朗機這種火器產於歐洲,明人仿製出多種型號,無敵大將軍就是其中之一;而鳥銃,則被很多人認為是傳自日本。那麼,明軍裝備了這麼多源自外國的火器,是否意味著國產火器逐漸被淘汰呢?當然不是,下面介紹一下明軍的國產火器——虎蹲炮。
二、多種型號的虎蹲炮
虎蹲炮是為了彌補一些外國火器的缺點而創造的炮,可算為國產火器爭了光。最初,戚繼光在東南沿海與倭寇作戰時,發現鳥銃與佛朗機在使用時並不如意,「鳥銃雖准而力小,難御大隊,難守險阻,難張威武」,「佛朗機更重,更難於杠行」,由此計劃要創造一種比鳥銃力大,能防禦大隊敵人的火器,這就是著名的「虎蹲炮」。這種炮「比鳥銃,一可當百」;比佛朗機更輕,更便於攜帶,野戰時機動性強,防禦則可控扼險隘。
這個時期的明政府開始對明初流傳下來的舊炮進行改造,以適應作戰需要。《大明會典。火器篇》記載明人陸續將一批手統及碗口銃改裝成新式的「中樣佛朗機」就是一個好例子。
戚繼光也主張「器械舊有可有者,更新之;不堪者,改造之;原未有者,創造之。」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不堪者,改造之」這句話,被戚繼光認定為「不堪用」而需要「改造」的舊炮有碗口炮、毒虎大炮、而即將要「改造」出的新炮就是「虎蹲炮」了。《練兵實紀》稱:
「『碗口炮』腹小口大,項短葯少,子重,發出無力,不堪用。如用之必須腹長三尺以上,而鉛子合口送至腹底發出,乃急且中也。五十人之中,可備一位,以防要路大勢衝突之寇,今取名虎蹲炮即是。」清楚地指出了「不堪用」的碗口炮被改製成了虎蹲炮。
此外,《練兵實紀》又稱:「又如舊日『毒虎大炮』,粗惡不堪打放,須置於軍馬營壘數十步外。今加以新法,名為『虎蹲』,即於行內可發。」所謂的「加以新法」,就是給炮加上「爪釘」,「前後箍」等物,使火炮更加堪用。
除此之外,一些由明初流傳下來的『三將軍』、『櫻子炮』很可能與『毒虎大炮』一樣,被加以改造了。這樣說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的虎蹲炮都是由舊炮改造的?當然不是,也有直接用熟鐵新造的。因為改造及新建,使各種虎蹲炮來源不一,所以這些炮的重量、大小並不一致,戚繼光的兵書就記載了兩種虎蹲炮:
一種是「長二尺,腹內粗二寸余」,《武備志》稱這種炮重三十六斤;另一種則是「三尺以上」的,但重量不詳。
而有幸保存到現在的一門虎蹲炮實物,重達「四十九斤六兩」。上述三種虎蹲炮的各種不同的數據,也證明虎蹲炮確實遠非一種型號。
以身長二尺、重量達到三十六斤的虎蹲炮為例,此炮由熟鐵製成,每次用火藥七八兩,可發射五錢重的鉛彈一百枚,為了防止「子小而口大」,「散出無力」的蹩端,再用重三十兩的大鉛子或大石「慢慢築入」炮口(如用大鉛子,小彈丸可酌情減少),這樣就射程也大大增加了。
三、虎蹲炮算不算大炮
以今天的觀點來看,戚繼光時期的虎蹲炮可能只算輕型火炮。但是明代的人卻不這樣認為的。那時很多人認為虎蹲炮是大炮。
戚繼光在論及火器時說:「快槍復有大炮,似可當虜聚沖。但大炮須防躍退,須去營二三十步。」這裡的「大炮」,實際是指「三將軍」、「纓子炮」、「毒虎炮」等炮,《練兵實紀》也稱:「國初分在邊方,有所謂『三將軍』、『纓子炮』者;近時有所謂『毒虎炮』者,固亦利器,但體輕易躍,每放在二三十步外。」「炮大不可多得,數炮不能退虜,而群炮在後,不得齊放,適敗我事。」
值得注意的是,戚繼光在不同的場合中稱「三將軍」、「纓子炮」、「毒虎炮」等炮為「大炮」、「炮大不可多得」,那麼,在一些舊炮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虎蹲炮,當然也算大炮了。
明末著名的火器理論家焦勖,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口授的歐洲先進火器技術,編成《火攻挈要》一書,書中說到中國本土火器鑄造時,稱「其大器不過神威、發熕,滅虜、虎蹲,小器不過三眼快槍。」將虎蹲與神威以及發熕相提並論,譽為「大器」。
明朝的鄰國朝鮮,其人民在平壤之戰中,看見援朝抗倭的明軍,配備了各種威力驚人的火器,不久便在自己的軍隊中大力推廣火器。朝鮮官方史籍《宣宗實錄》稱「為當炮手,又須兼習各樣大炮。」還特別提到了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稱:「此效篇內,亦似以佛朗、虎蹲、神飛等炮試放,以效其高下,豈專習鳥銃而已哉,火器翻釋,各給各哨,使之預講試放之法,來春為止,以前各樣大炮輪迴試才。」可見,朝鮮人也把虎蹲炮與佛朗、神飛等炮並列為「大炮」的。
歸根結底,古人對什麼樣的火器才算是大炮沒有一個權威的標準。《明史》論及火器時也只是含糊其詞地說:「大者發用車,次及小者用架、用樁、用托。大利於守,小利於戰。隨宜而用,為行軍要器。」
四、虎蹲炮的作用
(1)野戰
南方平倭作戰,明軍每五百官兵中「馱扛」著三門虎蹲炮。「倭寇之來,每二三五百結為一簇,再不顧四面,只衝一路。任有若干兵列若干長,必不能御,但沖處徑能潰圍,臨時得此一炮,大妙!」
北方對抗蒙古貴族,虎蹲炮亦不容忽視。戚繼光非常倚重虎蹲炮,他北上時組建了新的騎兵營,每一騎兵營有官兵2700人,一般裝備虎蹲炮六十門,每門虎蹲炮需要三名炮手。專家認為以騾馬馱栽虎蹲炮的騎兵營,是我國騎兵史上最早的騎炮兵,它比瑞典國王阿道夫·古斯塔夫在1630年編製的騎炮兵,要早五50——70年。
戚繼光的戰術是這樣的:當蒙古騎兵逼近時,先由明軍下馬發射鳥銃、快槍、火箭等火器,再放虎蹲炮;雙方近戰時,明軍則要手持鈀、刀、棍等兵器擺出「鴛鴦陣」迎敵。當蒙古騎兵撤退時,明軍騎兵上馬追擊,追上之後,銃手們迅速「下馬舉炮」,轟擊一番,而其他的騎兵「就於馬上射箭,刀砍槍戳,全勝乃止。」裝備了虎蹲炮的騎兵,還可以配合步兵及戰車營作戰。
(2)攻堅
明軍用火器攻堅的歷史悠久,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未稱帝時,派軍隊包圍軍閥張士誠的老巢平江(今蘇州),「城四面築長圍困之。又架木塔,與城中浮屠對,築台三層,下瞰城中,名日敵樓。每層施弓弩大銃於上。又設襄陽炮以擊之,城中震恐。」〔26〕圍城的火器有「大小將軍筒」等,「四面銃炮之聲晝夜不絕」〔27〕朱元璋軍隊使用著各類強大的火器,壓制著張士誠,其中應該包括碗口炮。一直到明末,明軍仍然存在用碗口炮這種老式火器攻堅的例子,如在明軍抗倭援朝時,就用「大碗口」攻堅。
由碗口炮等炮改造而成的虎蹲炮,性能更加優越,用來攻堅,也就順理成章了。親眼目睹明軍攻克平壤的朝鮮大臣李元翼與李德馨,在與朝鮮國王李昖談話時,談到了參加攻城的虎蹲炮。
《宣祖實錄》記載:上(指朝鮮國王李昖)曰:「虎蹲炮何如?其制放鐵丸耶?如將軍石耶?」德馨曰:「如虎之蹲踞,而放鐵丸矣。」
上曰:「城中放炮,隨處起火雲,然耶?」元翼曰:「以石丸為之,或以鐵為之,火藥之上,以泥土充之,插火則石出而飛散,火隨以熾烈。」
從李元翼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虎蹲炮可以發射「石丸」或「鐵」,發射前在「火藥之上,以泥土充之」,這與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記載的虎蹲炮發射方式一致。
李元翼提到明軍各類火炮攻城時又說:「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蕩,不可言狀。」上日:「城石亦可觸破耶?」李元翼日:「觸之無不裂破,犯之無不焦爛」。
那麼,明軍在其後的攻堅作戰中,為什麼不能再現平壤之戰的輝煌呢?那是日軍吸取了教訓,很多時候故意將據點築在地勢有利的山石之上,限制了明軍火器的發揮。
例如萬曆二十五年的蔚山之戰,明軍進攻時發射火炮,「炮聲震天,火箭數百技齊發,風迅火烈,亂燒賊幕,一日連拔三窟」,並且用大炮擊退的來援的日本水軍。可惜在攻打島山時卻遭受挫折,最後被迫撤退。目睹明軍圍攻島山的李元翼,向朝鮮國王彙報時稱:「倭賊內城堅守,雖欲用器械而無之矣。」上曰:「內城未可以大炮撞破雲?」元翼曰:「城在山上,地勢高峻,大炮高放則越過於城者,其高二十餘丈,雖屢放萬無得中之理矣。霹靂炮、虎蹲炮亦無數放之,皆不中矣。」
這個戰例再次有力地證明,明軍經常動用虎蹲炮來攻堅。
(3)防禦
日本封建主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時,被明朝委任為經略使援朝的宋應昌在一篇疏文中論及海防時,明確指出:「大將軍、神炮、虎蹲炮、滅虜炮、百子銃等器,則臨急所用也。」他還說:「乃若虎蹲、滅虜、大將軍等炮,非遇急則不敢輕用,何也?以其力氣重大,雖能碎彼船,恐於我船亦不免有傷。」
宋應昌在此之前,做過山東巡撫,在加強海防方面,頗有經驗,他選用虎蹲,是有道理的。無獨有偶,在萬曆二十五年奉命經理援朝軍務的楊鎬,也非常看重虎蹲炮,他在與朝鮮國王李昖討論京畿地區的江防時,下令明兵試放了虎蹲炮,接著雙方進行了一番談話:
「天兵(指明兵)試放虎蹲於江邊,吹角一聲,各放一炮,聲震天地。經理(指楊鎬)曰:『此何如?』上(指朝鮮國王李昖)日:『至於今日,得見天威之雄壯,彼賊不足平,深幸。』經理曰:『多設這樣炮子在此邊,此賊何敢得渡乎?』」
由此看出,虎蹲炮亦可用於江防。
明軍抗倭援朝獲得勝利,虎蹲炮在捍衛國防方面繼續發揮作用。萬曆四十六年,初步統一女真的努爾哈赤(即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師征明,攻城掠地。
明遼東將領毛文龍在海上以皮島等地為據點牽制後金南下,繼萬曆帝之後即位的天啟帝親自下令增援大量軍事物資給皮島,其中就包括虎蹲炮六十門。可見,虎蹲炮還可用於守島。
五、為什麼說虎蹲炮是明代國產火器的縮影
明代最有名的火器有鳥銃、紅夷大炮等,但它們歸根結底都是明代中後期才引進的舶來品、外國貨。真正見證明朝由盛到衰的只能是歷史悠久的國產火器,而國產火器的佼佼者是虎蹲炮,它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也是國產火器的縮影。
虎蹲炮與三將軍、櫻子炮、碗口等炮一脈相承,可以說是在這些舊炮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而這些舊炮早在明初就活躍在戰場上,伴隨著朱元璋打下江山,功勛卓著。明朝建立之後,這些舊炮又在歷次攘外安內的戰爭中,為帝國的鞏固與發展保駕護航。到了明代中期的嘉靖年間,倭患越演越烈,為了適應新的形勢,一代名將戚繼光將一些「不堪用」的舊炮「改造」,並建成了虎蹲炮。
然而搔擾沿海的倭寇畢竟是散兵游勇,不能算正規軍,虎蹲炮真正經受大規模戰爭考驗是在萬曆年間的援朝戰爭,當時明軍所面對的對手,是身經百戰的日本軍隊主力。
虎蹲炮在戰爭中表現最出色的一戰,是萬曆二十二年的平壤之戰,發起進攻的各路明軍,用佛朗機、滅虜、虎蹲等火炮,在火箭的配合之下,轟擊平壤,「諸炮一時齊發,則聲如天動,俄而火光燭天,諸倭持紅白旗出來者盡僵仆。」火勢隨著西風在城內漫延,很多日軍在炮火的焚燒之下成了灰燼,不得不狼狽逃竄。
虎蹲炮不單止在平倭戰爭表現出色,在明朝與蒙古諸部的對峙中,一樣發揮作用,戚繼光在薊鎮時,積極訓練車步騎營,修建邊牆敵台,配備了包括虎蹲炮在內的大量火器,威鎮敵膽,使蒙古貴族不敢輕舉妄動。
明末遼東戰局,也可以看到虎蹲炮的身影,早在努兒哈赤還在為統一女真討部而東征西討時,就引起了明朝的顧慮,有明臣提議主動出擊,用「虎蹲、大將軍」等炮來對付努兒哈赤,以防患於未然。努爾哈赤後來先下手為強,進攻明朝,使遼東屍橫遍野。
在近三十年的戰爭中,明軍不可避免地使用了虎蹲炮,據統計,自萬曆四十六年至天啟元年的三年時間裡,僅發往廣寧的火器中,就有虎蹲炮六百門。筆者手頭上有一本台灣華文書局影印的《清太祖實錄(滿漢文版)》,其中在尚間崖之戰及奉集堡之戰的插圖中,清代畫家均畫出參戰的明軍配備了虎蹲炮。



TAG:野史大全 |
※明帝國麓川之役:看明軍咋用火器三段擊打大象
※元代火器——世界現代槍炮的始祖
※元代火器——世界現代槍炮的始祖
※盤點中國古代五大火器,明朝火器讓世界懷疑人生
※大明之殤:先進的火器帝國為何亡於蠻族?
※中國古代最早的火器竟然是個球?
※明代火器「萬人敵」:袁崇煥在寧遠大戰後金軍隊發明的武器?
※朱元璋張士誠火槍大戰,平江城雷鳴陣陣,兼論明初火器
※《軍人志》祝融神兵(上):圖說中國古代火器
※中國女博士研究出全球功率最高激光器 專家:或將結束火器時代
※中国古代最早的火器竟然是个球?
※槍械庫:「槍炮玫瑰」-美女與火器的大片!
※精彩發現:日本早在戰國時代便出現了鐵炮兵,火器技術竟然不是偷師中國!
※明朝制裁日本、重創葡萄牙,中國火器領先世界?真相曝光
※大明科技天下第一 細說《戰意》中明代的火器
※火藥在中國古戰場上的應用之北宋縱火類火器
※中國古代火器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直到明末
※誰說火藥在中國只用來做鞭炮?聊聊古代逆天的火器
※中國古代軍事專家:一位被譽東方兵學鼻祖,四位造出世界第一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