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吃飯是「經濟待遇」還是 「政治待遇」?

吃飯是「經濟待遇」還是 「政治待遇」?

吃飯是「經濟待遇」還是 「政治待遇」?(明代素三彩碗)

慈禧太后一頓飯,通常有120幾道菜。老太婆是個女漢子?其實她根本吃不了。120道菜是個象徵,也就是體現一下她的政治地位。這120道菜,甚至有一些是餿的,上到桌上,目的是湊足數量,也不是說慈禧太后是個節儉的人,朝廷必須有朝廷的「規矩」。

古代很貧窮,吃飯是個大問題。所以容易給人誤解,以為一天吃幾頓飯,只受經濟客觀條件的制約,應該是個經濟問題。其實,古人一天吃幾頓同樣是個「政治待遇」問題。

吃飯是「經濟待遇」還是 「政治待遇」?(三國時期的越窯青瓷方格盒)

根據甲骨文的有關記載,殷商時期是一日兩餐:第一餐,稱「大食日」,又稱「食日」;第二餐,俗稱「小食」。

具體情形,到戰國時代更清晰一些:戰國時代一天也是吃兩餐,稱為「朝食」和「餔食」。

第一餐朝食,時間是在日出以後。古人的這個時間概念,大約在現在的上午九點,這個時間段古人也稱之為「食時」。《左傳》中的「齊晉鞌之戰」,齊侯狂言「余姑剪滅此而朝食」,就是「我滅了你再來吃早飯」的意思,其實挺符合當時的飲食習慣。

第二餐餔食,也是看太陽來定的,太陽偏西了吃餔食,時間大約在下午四點左右,這個時間段古人也稱之為「餔時」。《說文》中,「餔」便解釋為「申時食也」。

「朝食」和「餔食」,又叫「饔」和「飧」。古人的一天,僅有「饔」和「飧」,所以「饔飧」連用,就泛指飯食。《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說的就是當官的一邊要治理民事,一邊要自己做飯,沒有現在這麼奢靡,下班之後能直接進酒店。

一直到先秦,古人的基本食制,都保持在一日兩餐。《論語》講「食不時不食」,強調的則是進餐時間,全社會都要遵守,不能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否則就是一種越禮行為。當然,君主或官方的犒賞,則另當別論,也是一種榮譽,或政治待遇。

兩餐過渡到三餐,出現在西漢—東漢時期。《漢書·淮南厲王傳》記載:劉長被廢后,有司奏請給他的待遇有「皆日三食」,說明諸侯王的飲食待遇已是三餐了。但民間的飲食,依然是一日兩餐。西漢時期朝食前,有吃小點心 「寒具」的記載,可以看作是一日兩餐向一日三餐的一種過渡。

漢代禮儀:天子一日四餐,諸侯一日三餐,平民兩餐。所以,即使是有錢人,也得守規矩,吃飯是一種「政治待遇」。西漢時,給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既是對淮南王的一種懲罰,也是剝奪淮南王的「政治待遇」。至於平民,那就可想而知了。

到東漢時期,正式形成了三餐制。鄭玄《論語·鄉黨》註:「不時不食」的「不時」,為「非朝、夕、日中時」——「朝」、「夕」、「日」的出現,說明東漢已經以朝、日中、夕為吃飯的時間,大體跟現在的一日三餐就餐時間相吻合了。

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普遍的一日三餐。並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後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

吃飯是「經濟待遇」還是 「政治待遇」?(南宋 陳清波 《瑤台步月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到了宋代,由於經濟的繁榮,老百姓真正過上了一日三餐的日子。陸遊詩曰:「疾行逾白步,健飯每三餐。」這個時候,老百姓不僅一天吃三頓,商業意義上的酒店也出現了,家裡有錢,可以下館子,文人聚會也拿酒樓當社交場所。

再後來,隨著一日三餐的普及,人們習以為常,便很少有人知道「一日三餐」曾經還是個「政治待遇」!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因為痘痘你遭受過什麼樣的「待遇」?
贵宾犬享受贵宾级待遇,睡松软大床吃最好狗粮
如果穿越到秦朝,你可能會遭受到什麼待遇?
狗都比人會享受,這澡洗的什麼待遇呀!我想靜靜
你想回到清朝當皇帝嗎?有這三種特權待遇
朴槿惠放長假 吃特殊午餐是享受特殊待遇?你想多了
國足多哈享受中餐待遇 沒帶廚師也能解決吃飯問題
清朝格格「無法生育」?出嫁後遭到惡劣待遇!原因讓人大吃一驚!
如果回到古代,你能享受三妻四妾的待遇嗎?真相會讓你很失望
小主人吃飯,十幾隻「黑保鏢」守護,這待遇也沒誰了
連海龜都喝奶,這麼好的待遇,我也想去
這三個專業雖然冷門,但是工資待遇不錯,你見過嗎?
才知道大象是這麼洗澡的,還享受搓澡待遇!
清朝官員什麼時候可以正式退休?都有啥待遇?
看完這些圖片 你還會說軍人不應該享受優先待遇嗎?
歷史上退休待遇最好的那個朝代你絕對想不到
切!我是高管,我就不能享受法定節假日的加班待遇嗎?
這待遇,一看就是大佬啊
工作待遇好但需要經常撒謊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