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程乃珊:不一樣的家教

程乃珊:不一樣的家教








一位剛游香港回來的朋友憤憤不平地向我抱怨,他們老夫婦倆因帶著小孫女(大約五六歲)而被拒絕進半島酒店餐廳進餐。「香港人真是腦子進水,他們不曉得全靠我們內地遊客,市面才這樣好?」


 


此事的前因後果因筆者不在現場,在這裡不敢妄加評論,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香港的半島、洲際、文華、四季、港麗等六星級酒店的餐廳,都是禁止幼童入內(客房自然除外),據說有人向香港旅遊局投訴這規定有年齡歧視,但上述酒店有關管理層的反駁也振振有詞:家有家教、門有門風,與酒吧、夜總會禁止不滿18歲的青少年入內一樣,難道這也屬年齡歧視?

 


好一個家有家教門有門風,原來,六星級酒店特有的華貴和高尚,就是通過對無數細節的精益求精打磨而成。我舉雙手贊成這五家六星級酒店的規則,更難得的是,半島酒店餐廳還率先亮出「禁食魚翅」的規矩!友人對被拒香港半島之外一直耿耿於懷,本想讓孩子長點見識。難道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教育?說真的,小孩子進這樣高尚的餐廳真是不大合適,他們還太小,根本不懂得享受這樣的氛圍和美食,他們應該去迪斯尼樂園、海洋公園、南丫島。


 


再說一句十分out的老話:「筷頭下出敗子」,讓孩子粗茶淡飯,過得簡單點並非壞事!從小讓孩子進出半島這樣的場所對孩子成長是否有利?我在上海半島的下午茶曾碰到過類似的境遇:鄰座幾個閨蜜樣的女人一邊下午茶一邊嘰嘰喳喳的且不說,要命的是其中一個還帶著剛會邁步的小女孩,雖然有個小保姆樣的人一直緊跟著,但她們在餐廳內進進出出的忙碌身影,再加上寶寶充滿童真的尖叫聲,與餐廳廊橋上演奏的樂隊及「半島酒店」四字背後蘊藏的眾所周知的文化,真有些格格不入。


 

孩子的母親看來是個有閑錢又有閑時的闊太太,只見她得意地看著自己的寶寶像穿龍燈一樣穿梭於各餐桌,雖然客人出於禮貌都會摸摸她的頭髮,但其實已干擾了他人的私人享受,但媽媽並無阻攔,反而以一種周遭都聽得到的「小聲」說:「我們從小就教育寶寶要學做個小公主,所以一有機會就要帶她去高尚場所見識一下,這就叫家教。」


 


恕我老土!我們小時候接受的「家教」完全不一樣。記得我的太外祖父還在世時,夏天開西瓜,外婆必先準備好一隻小碗,將半隻西瓜最當中最甜的瓤挖出來給太外公,然後再將西瓜切成一角角,所以我和哥哥從小就習慣吃沒有頂部的西瓜。這就是我們這代接受的家教!


 


筆者還有一段有關家教的記憶,那還是在1966年「文革」中,家裡像篦頭髮樣已被橫抄豎抄了N次。一次晚上又是一陣猛烈的敲門,我們戰戰兢兢地開了門,進來一位衣著樸素的女人,一看就是典型的勞動婦女,拖著個中學生模樣的兒子。只見她厲聲地責問著兒子:「你確認是這家嗎?」兒子怯怯地點點頭。只見這婦女摸出一隻牛皮紙信封,裡面是我媽媽的一對耳環和一隻馬鞍翡翠戒指。想來是這個中學生來抄家時渾水摸魚揣進自己口袋。這種趁抄家偷雞摸狗之事當時處處可見,只是怕辱沒紅衛兵小將形象,大家不敢吭聲而已。只見這位母親當著我們的面給了兒子兩個耳光:「看你下次再敢隨便拿人家的東西!我們工人階級窮歸窮,窮得要有志氣!」

 


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那大劫餘剩的這對耳環和戒指還在,只是那對母子從此再沒有見過。想來那中學生如今也近退休之年,不知他過得可好?


 


在七寶古鎮,我們可以看到著名雕塑家張充仁先生的紀念館,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張充仁當年在法國留學時,母親給他的幾封信。那種薄薄的中式信箋,行行娟秀的毛筆字寫得密密麻麻,通篇無非是叮囑他注意冷暖與友人同輩和諧相處,樸拙而簡單。還有我們熟知的《傅雷家書》,翻譯家的慈父情懷洋溢全文,講的也是做人的道理和從業的品格,同樣淺白易懂。這就是家教。

 


真正的家教就是樸質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哪像現今的家教,什麼親子教育,情商智商教育弄得複雜無比,而且,現在的「家教」都明碼標價,鋼琴家教和英文家教都有價目表。


 


今天的家教,就是父母帶著子女在周六日疲憊地奔波於各補習班之間,除了督促子女出人頭地,成為小公主小王子外,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反而給疏漏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文學選讀 的精彩文章:

才女林徽因:才女難過婆媳關
台灣女作家陳文茜:什麼是愛國?
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答案就在這老課本里
蹲著刷手機的年輕人
席慕蓉:幾何驚夢

TAG:港台文學選讀 |

您可能感興趣

程乃珊談故鄉:在我看來,香港和上海就像是一對門當戶對的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