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何忍耐他人對自己的傷害?

如何忍耐他人對自己的傷害?

如何修觀,克服怨家對我們的傷害?


如何忍耐他人對自己的傷害,如何有效的處理怨家的逼迫和傷害,《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提出修學五種觀想,如理作意思維,能容忍他人的怨害,使令自己沒有瞋心。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

云何菩薩耐他怨害忍?


謂諸菩薩,猛利、無間、種種、長時從他怨害,所生眾苦現在前時,應如是學。如此是我自業過耳,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凈業故,今受如是種種苦果。


菩薩遭遇到的痛苦,不是一個小小的痛苦,是很猛利、嚴重的。而這種猛利無間的苦是各式各樣的、是種種、是長時間的。菩薩的怨家,來傷害菩薩,引起了很多的苦痛,這些苦痛顯現在前的時候,菩薩是學習佛法的人,應該這樣學習、這樣觀察。菩薩心裏面這樣如理思維:是我自己有罪業的過失,由於我先世,就是前多少生,胡塗了,創造了各式各樣不清凈的罪業,造罪了,現在得這種果報,就得要領受各式各樣的苦果。所以受苦的時候不怨天尤人,實在就是過去的因而感現在的果。

如何忍耐他人對自己的傷害?


我今於此無義利苦,若不忍者,復為當來大苦因處。


我若於此大苦因法隨順轉者,便為於己自作非愛、便為於己自生結縛、便為於己自興怨害,非是於他。


「無義」就是現在沒有功德。「無利」,將來也沒有功德。或者是沒有世間的福利叫無義,沒有出世間的福利叫無利。在生死里流轉受了很多苦,受苦受的一點沒有義利,一點功德沒有;也沒有世間的功德,也沒有出世間的義利,受這個苦就白受了。


菩薩心裏面這樣思維:若不忍受,若是憤怒、瞋心動了的話,認為怨家給我苦,那把怨家殺害就沒有人給我苦了。若這樣子的話,又造了苦因了,將來還是要受更大的苦。隨順內心的憤怒去活動,這樣作的話,那就是給自己再創作、栽培一個將來的苦果之因了。那就等於是給自己苦惱的系縛了。並不是給別人造成傷害,而是給自己造成傷害。將來要有惡果報,是大怖畏事。

又自他身所有諸行,一切皆用性苦為體,彼無知故,於我身中性苦體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於彼性苦體上重加其苦?


自己的生命體的諸行,他人的生命體的諸行,一切都用性苦為體,都是用苦為它的體性的。自己的生命體就是苦,他人的生命體,也都是苦的。菩薩心裏面這樣思維:那個怨家因為無明沒有智慧,這身體是以苦為體性的,他不知道,他更增加我的痛苦。我本來就是苦了,他還要給我增加。那個怨家沒有學習佛法,不知道因果的道理,也不知道一切法都是畢竟空寂如幻如化的,所以他來傷害我,我可以原諒。我現在受了菩薩戒、是菩薩,我學習佛法了,我有佛法的智慧,知道這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畢竟空寂的。怎麼還在他的苦體上再加痛苦給他呢?不應該這樣作的﹗


多諸聲聞,多分唯修自義利行,尚不應起能生自他眾苦不忍,何況我今正為勤修他義利行,而生不忍。


菩薩心裏面這樣思維:「多諸聲聞」,就是小乘佛教的學者,他們多數是修行對於自己有利的修行,只是利益自己,對於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不大關心。這樣的修行人,尚且還是不應該發動,能生自己的眾苦,能生他人的眾苦,眾苦是很難忍受,這樣的修行人都不作這件事。現在正是勤修六波羅密多利益一切眾生,使令一切眾生得到義利,作這種功德行,不能忍受這件事嗎?


《菩薩善戒經》卷第五:「聲聞緣覺為自利益尚修忍辱,何況我今為欲利益一切眾生而當不忍。我若不忍不得具足菩薩禁戒修八正道得無上道。」

菩薩如是正思擇已,勤修五想,於怨、親、中、劣、等、勝品、有樂有苦、具德具失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苦。


菩薩正思擇以後,仔細觀察了以後,就能不傷害他人,容忍他人的怨害。這樣思惟以後,就精進地修學五種觀想。

如何忍耐他人對自己的傷害?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這三類,「於怨、親、中」:一個彼此間是怨家;一個彼


此間有親愛的關係;一個中,也不怨也不親,中庸性的這種人。在怨親中三類人裡面,每一類人裡面還有劣還有等還有勝的不同。福德也有劣等勝的差別,智慧也有劣有等有勝的不同。怨親中劣等勝這各式各樣的人,有的人身心安樂,有的人身心苦惱。有的人具足了很多的道德,有的人有很多的過失。人有這麼多的差別。若修這五種想,在這麼多差別的眾生中,能忍受一切怨害的痛苦。


云何五想?一、宿生親善想,二、隨順唯法想,三、無常想,四、苦想,五、攝受想。


一:


宿生親善想。?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宿生親善之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經歷長世昔餘生中,未曾為我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親教、軌範,尊、似尊等。


應該這樣觀察思惟:不是容易找得到,很少的幾個人,經過很長的時間,在過去生中,沒有曾經給我作過父親或者是母親,或者是哥哥弟弟,或者是姊姊妹妹,或者是親教師,或者軌範師,尊似尊等。很少找到一個人沒曾和我有過這種關係的人。多數人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或者兄弟姊妹,都是有關係的人。


《瑜伽論記》卷第十:「親教軌範尊似尊等者,和上名親教師,闍梨名軌範師,大同學及有德人名尊,是此下類名似尊。」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又亦不應不與怨家作善知識,不攝一切有情之類以為自體。又世尊言:我不觀見如是種類有情可得,無始世來經歷生死長時流轉,不互相為或父、或母、兄弟、姊妹,若軌範師、若親教師,若余尊重、似尊重者。由是因緣,一切怨品無不皆是我之親品。」


觀想一切眾生及怨家和我是同體的。應該這樣觀想:他若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他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所以我應該觀想一切怨家都是我的好朋友,希望他們都是快樂的。「又世尊言」,引佛說的話。佛說了:「眾生從無始以來經歷生死長時流轉,沒有不互相為或父、或母、兄弟、姊妹,若軌範師、若親教師,若余尊重、似尊重者的。彼此都可能有系屬關係的。「由是因緣」,由於佛說,可以知道「一切怨品」,都可能是我的「親品」,都是和我有感情的。


這就是修親善想。


延伸閱讀:修慈愍觀的六種所緣境(中)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舍怨憎想,住親善想;依親善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人與人若是有怨恨的話,修親善想就能解除內心的怨恨,叫作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像這樣子,就是前面修親善想這一段文,這樣合理的,好好的去思惟故。由於有親善想了,那個人對菩薩有傷害,菩薩心裏面能容忍,就不會和他有鬥爭。

如何忍耐他人對自己的傷害?



二:


隨順唯法想。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依託眾緣唯行唯法,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訶,或是所罵、所瞋、所打、所弄、所訶。


隨順唯法想怎麼樣修法呢?


諸菩薩應該這樣學習,也就是應該這樣思惟觀察:世界上一切有為法,都是依託種種眾多的因緣而出現的,沒有一件事自然的就有了,都是要有因緣才出現這件事,所以「依託眾緣」。這些眾因緣所生法就是兩件事,一個行一個法。世間上的事情有行的力量就是心﹗我們的心才能是活的,地水火風是死的。心裏面有了別性,心在一切境界上觀察思惟,叫作「行」。其它的一切法它沒有心識,不了別,它不會思惟觀察,只有我們的心有這種功能,所以叫作「行」。


「法」就是所分別的境界。我們的心在行的時候,在活動的時候。活動就是心裏面分別。心就依據名句分別,這叫作法。法有能詮顯的名句,有所詮顯的義;就是一個法一個義,義是所詮顯的,法是能詮顯的。我們的心在這上活動,就是依據名言去思惟它的義。所以叫作「唯行唯法」,就是一個行,一個法,另外沒有事情,就是內心的分別。若不分別,什麼事兒沒有。依託眾緣而出現的眾生,就是這兩件事,一個能分別,一個所分別。能分別也好,所分別也好,都是剎那生滅變化的,都是無常變化的。


在這個行這個法裡面,沒有一個常恆住真實體性可以名之為我的﹗行裡面也沒有我,法裡面也沒有我,沒有真實性的東西叫作我。我是總說,下面有情、命者、生者也都是我。


「有情」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就有了別性的識在那兒活動,叫作有情。並不是另外有個真實性的東西叫作有情,都沒有真實的體性的。


「命者」:命就是我們的身體,生理和心理它們組合在一起,生存叫作命,另外沒有一個東西是有真實的體性是個「命」﹗而且非常脆弱的,一剎那間就結束了。這命者沒有真實性。


「生者」:這生者是什麼﹖譬如說有真實的體性他有作用,一切法都由他創造出來的,他就名之為生者了。佛法說沒有這回事,沒有生者﹗


此中都無我、此中都無有情、此中都無命者、此中都無生者,能創造出來一切事情的,說這是真實的是不對的。「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簡單的說就是沒有我。行裡面也沒有我,法裡面也沒有我;能分別的心裏面沒有我,所分別的一切法也沒有我。


若執著有我,我有我,你也有我,大家都有我。你這個我是能毀罵我,能憤怒,能瞋,能打我,能弄我,能訶斥我。沒有我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訶,也沒有一個我、有情、命者、生者是所罵、所瞋、所打、所弄、所訶的﹗所以修習隨順唯法之想,世間上一切法就是個名言而已,除了名言以外沒有我可得,這是修無我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何以故?此中都無能罵、所罵、能瞋、所瞋、能弄、所弄、能打、所打;唯有音聲、唯有名字。」


他罵我、我罵他,這樣彼此就有了怨恨。「能瞋、所瞋」是內心忿怒。「罵」,是表現出來的行為。「能弄、所弄」,這也是表現出來的行動,就是彼此譏毀、戲弄。「能打、所打」,或者是他打我,或是我打他,傷害他,因為這樣子才有了恨。


用佛法的觀察,五蘊無我,只是有五蘊:色、受、想、行、識,沒有「我」,他也是沒有我,我也是沒有「我」。彼此都是「無我」,那麼,「能罵、所罵、能瞋、所瞋、能弄、所弄、能打、所打」,這個「能、所」,是沒有的了!「唯有音聲、唯有名字」,唯有罵聲,唯有名字。「能罵、所罵、能弄、所弄、能瞋、所瞋、能打、所打」都沒有了,那麼去恨誰去呢?


延伸閱讀:修慈愍觀的六種所緣境(中)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舍有情想、住唯法想;依唯法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菩薩能隨順佛陀的教法思惟觀察的緣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舍有情想住唯法想」:這個人他是沒有我的,棄捨了有真實有我的這種錯誤的思想,就棄捨了有真實性的分別心,安住在因緣所生,剎那生滅,沒有真實的,但有個音聲而已,是個名言而已,住唯法想。根據現在這個法的觀察,他人對菩薩有所傷害,菩薩心能不動,能受得了。「悉能堪忍」,都能堪忍這些事情。

如何忍耐他人對自己的傷害?



三:


無常想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無常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諸有有情,若生、若長,一切無常,皆是死法。極報怨者,謂斷彼命,是諸有情命念念斷,智者何緣復欲更斷?


如是生死性無常法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應起有染濁心,況當以手塊杖加害,何況一切永斷其命。


如說我們看這個人,我們昨天看這個人也是這樣子,今天看也是這樣子,明天看也是這樣,就不感覺這個人有什麼變化。我們若這樣的看法,那麼這就是常想。若是按照佛法來說,一切法是剎那剎那變化的,是無常的。佛菩薩告訴我們修無常想,就是「諸有有情若生若長,一切無常」。有情的地水火風、色受想行識也是剎那剎那變異的,都是有變化的,不是常住不變的。都是要靠因緣的支持,沒有因緣的保護支持,很容易就壞了。


「皆是死法」:「自古皆有死」,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一切法,都是非死不可的,必朽之物,決定是要壞敗的,不可能會永久的,都是非死不可的。世間人不高興死,就不要講這句話,不講就不死了嗎?佛教徒不忌諱這件事,要認真的考慮觀察這件事,應該怎麼處理。


「極報怨者謂斷彼命」:這個人對我傷害的太厲害了,我不能不報仇的,就是把他命殺掉了,還有什麼辦法能出這口氣呢?


「是諸有情命念念斷」:從佛法上看,一切有情的命剎那的在斷壞,剎那生剎那滅,剎那滅就是死了,所以「念念斷」,剎那命就斷了,但是又活了,剎那的死,剎那又生了。「智者何緣復欲更斷」:既然剎那剎那就死了,有智慧的人有什麼理由還要斷他的命呢?他本來就是要死的﹗


「如是生死性無常法諸有情上」:這樣有生有死,體性是不常住的,一切有情的生命體上都是這樣的。「其有智者。尚不應起有染濁心」:若是有佛法智慧的人,尚且不應該發起有染污心對他,籌劃什麼辦法來傷害他,不要有憤怒來傷害他。「況當以手塊杖加害」:心裡邊不要起傷害他的心,何況能夠用手,或者是用塊、用杖殺害那個人呢?「何況一切永斷其命」:動心都不可以,傷害別人的心都不要有,何況一切的永斷其命的事情,更不應該有了。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舍常堅想,安住無常不堅固想;依無常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前面這一段文,能夠這樣如理正思惟故,就棄捨了對於眾生是常住的、堅固不可破壞的顛倒想,就沒有這種想法了。內心裡有無常想,怨家對菩薩的傷害菩薩能容忍,不報復,心裏面也不動心。這是用無常想來調伏自己的怨害想。

如何忍耐他人對自己的傷害?



四:苦想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苦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觀:若諸有情大興盛者,尚為三苦常所隨逐,所謂行苦、壞苦、苦苦;況諸有情住衰損者。


「謂諸菩薩應如是觀」:也就是應該這樣學習。眾多的有情裡邊,只有少數人是「大興盛者」,就是有權力、富貴榮華的人。富貴榮華的人很多的事情還是比較如意自在的,但一樣有三種苦惱隨逐他。哪三種苦惱呢?


「所謂行苦壞苦苦苦」。「苦苦」是身體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比較容易明白。如意的事情它本是令人滿意的,不感覺到苦,但是破壞的時候心裡就苦惱了,這是壞苦。世間上什麼事情沒有無常﹖所有如意的事情,所有令人滿意的事情,都是非壞不可的,所以一定也是苦,壞就是苦。如意的事情現前的時候,人們會拒絕它嗎?說:「這是苦我不要」嗎?恐怕不容易。知道它是壞苦,但是還要接受的,不能不接受。人就是這樣子。等到已經壞了的時候,後悔就來不及的。


壞苦多觀想,就會發道心,不然不容易發的。世間上的事情,有樂就非有苦不可,樂和苦是不分離的。壞苦有樂,歡喜樂,樂一壞就苦了。


行苦除了佛教徒之外,另外沒有人知道。通常說不苦不樂就叫作行苦。壞苦能達到三禪天,那在世間上是極快樂的地方,沒有樂能超過它的了。但是那實在也是壞苦,壞了就苦了,壞苦能達到那裡。從第四禪到非非想天,通通都是行苦的境界。這行苦的境界還是很高的。一切的外道能達到非非想天的這些人,也沒有說行是苦;他們能覺悟到苦苦、壞苦,但是不能說行是苦,沒有這個智慧。


譬如說我們現在身體很健康,沒有什麼病痛,身體很自在的時候,這就是行苦,乃至到非非想定也是這個苦。到了非非想天,還沒有能夠遠離愛煩惱、見煩惱;愛煩惱、見煩惱的業力去得果報,就被惑業苦所困而不得自由,那就是行苦。只能接受,不能解脫。這業力得到的果報,業力結束的時候這苦不能結束,不可以解脫。到了多少年它的壽命到了結束了,但是還是不能解脫,也可能來到人間,也可能來到天上。解脫了苦苦、壞苦,但是不能解脫行苦,而行苦又回到苦苦、壞苦裡面,一直在這裡,就叫作行苦,不能得到自由。


佛菩薩慈悲告訴我們,就是富貴的人,「尚為三苦常所隨逐,所謂行苦壞苦苦苦」,都是在苦裡面。說大興盛者不能離苦,何況那些有情住在衰損裡邊,病、壽命、眷屬種種的衰損,那他們是更苦了。


如是觀已,應如是學:我今於此苦常隨逐諸有情所,應勤方便令離眾苦,不應於彼重加其苦。


能作如是觀已,「應如是學」,就應該這樣子觀察。菩薩對於被苦常隨逐的諸有情,應該努力的不怕苦,施設種種的方便善巧,令一切眾生覺悟,令他們遠離眾苦,就是大興盛者都是在內的。加重他的痛苦,這樣是不對的。應該發心勸他們離苦,怎麼還來加重他們的痛苦呢?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斷滅樂想,生起苦想;依此苦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若能這樣思惟,勝義的立場,世間上都是苦,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是有樂的,都是令人苦惱的事情,一切都是苦,這樣智慧就生起來了。有了這樣的苦想,對於諸怨害就能堪忍了,就不會介意這件事了。

如何忍耐他人對自己的傷害?



五:


攝受想


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攝受想」?


有怨而又來傷害菩薩,菩薩對於有怨有害的補特伽羅要學習攝受想。「攝受」,就觀察他就是自己,觀察有怨有害的人和菩薩是一體的,不是另外有一個人來傷害我,作如是觀,叫做攝受想。就是把他拿過來當作自己,心裏面能夠這樣安忍容受,叫做攝受想。


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為一切有情之類發菩提心,攝受一切有情之類皆為親眷,我應為彼作諸義利。我今不應本於有情慾作義利,而當於彼不忍怨害、作非義利。


菩薩如果遭遇到有怨的有情來傷害他,應該這樣學習觀察:菩薩當初發無上菩提心的時候,是為了饒益一切有情才發菩提心的。為什麼發願得無上菩提?就是為了饒益一切眾生。「類」,就是眾生裡面一類一類的,胎、卵、濕、化。有天上的有情,有人間的人,還有三惡道的,人間也是各式各樣的人,所以其中有類別的。


菩薩發無上菩提心的時候,當時的內心的觀想:取一切有情都當作親愛的人,觀察一切有情之類都是菩薩親愛的人。如是親愛的人,勸導他們栽培世間的福德,也栽培出世間的福德,為他們作這樣的義利。本來這些有情是要發心為他們作功德的,而現今又於彼不忍他們的怨害,對他們作一些苦惱的事情,作非義利,不應該是這樣子的。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滅除他想、住攝受想;依攝受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


菩薩這樣子如理思惟、觀察了以後,對於有怨而又傷害我的諸有情所,消滅另外一個眾生這種思想是要不得的。


「滅除他想住攝受想」,菩薩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離一切相的,觀察一切眾生也是無相的,那麼自己和一切眾生都統一在無相之中,在無相之中沒有菩薩可得,也沒有眾生可得,那就是「滅除他想住攝受想」了。菩薩安住在攝受想:「他們都是我親愛的人。他們和我是一體的。離開了我自體,另外沒有一切眾生的;我和一切眾生是一體,是無有二相的。」作如是觀,成就了攝受想的時候,於諸有情的怨害就全能夠堪忍,而心裏面不動了,不會有瞋心的這件事了。


攝受想有深義,包含著法無我的智慧在裡面了。


這是學習耐他怨害忍五種觀想,使令自己沒有瞋心。


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注恆續,故名為忍。


「自無憤勃」,眾生於菩薩有怨,來傷害菩薩,而菩薩自己內心裏面沒有忿怒。「不報他怨」,怨家來傷害菩薩,菩薩不報仇、不報復。「亦不隨眠流注恆續」,在表面上菩薩是非常和平的,內心裏面怎麼樣呢?菩薩內心裏面「亦不隨眠」,菩薩也沒有瞋心在心裏面隱藏不動。


「亦不隨眠流注恆續」,流注就是相續的意思。流注是個譬喻,表示瞋心潛藏在心裏面相續地、隱藏著。菩薩心裏面也沒有煩惱的隨眠、相續地、隱藏著。內心裏面、沒有瞋,表現於外的也非常的和平,所以「故名為忍」。


有煩惱而煩惱不動,也可以名之為忍。菩薩心裏面不忿怒了,因為菩薩見到第一義諦了,沒有引起煩惱的地方。一般人的心在世俗諦上活動,世俗諦是有法可得的,所以就是有親有疏,有愛有恨。到了第一義諦的時候,沒有親疏的差別,也沒有愛恨的差別,這個煩惱沒有辦法生起了。


是名菩薩耐他怨害忍。


這就叫做菩薩耐他怨害忍。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無明」的種類
智者大師傳遺書之一:與臨海鎮將解拔國
從凡夫到成佛的轉變原理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無明」的涵義
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對待無故傷害自己的人?
你對自己好,不會傷害任何人
如果有人傷害了你,不要去感謝那些傷害你的人
傷害他人,也會傷到自己?
單純的人如何讓你不受傷害?
別去傷害,對你好的人!
傷害他人,就斷不了自己的煩惱
當你不小心傷害孩子後,如何做才能彌補對他的傷害
總因為心太軟讓自己痛苦的星座,不忍心傷害別人,你就傷害自己?
如何拒絕別人還能不傷害他
這些生肖不忍心拒絕人,對自己也是一種傷害
感謝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鍊了你的心志
任何事傷害不了你!傷害你的是你的自以為是
殘忍的人選擇傷害別人,善良的人,卻選擇傷害自己
任何事傷害不了你!傷害你的是你的「自以為是」
你的男人為啥不斷傷害你?是你自己沒骨氣!
捨不得傷害別人,自己疼!
這星座面對感情卻猶豫不決,怕自己受傷,又怕傷害別人
有人傷害我們 我們如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