涯角槍、青釭劍、春秋刀:趙雲兵器略考
《三國演義》之中,趙雲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武將,他武藝超群、膽略過人,可謂有勇有謀,以常勝將軍聞名。歷史上的趙雲也是三國蜀漢集團最重要的將領之一,他穩重嚴謹、無私寡慾、奉公守法,是少數得以善始善終的武將。
陳壽作《三國志》,將趙雲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合為一傳,而且在蜀漢所有功臣傳中僅居於諸葛亮傳之後,後世民間謂之「五虎上將」。趙雲,劉備譽之為「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軍中呼之為「虎威將軍」,可謂虎將。本文從正史記載、演義小說、戲曲評書、影視遊戲等各個方面談談這位三國蜀漢虎將趙雲的兵器。
在正史(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司馬光《資治通鑒》等)中,對趙雲使用什麼兵器並無隻言片語的記載,所以我們無法得之歷史上的趙雲習慣使用什麼兵器,不過按照周緯先生《中國兵器史稿》的說法,漢代「戟制最盛,矛次之」,漢末三國時代大將多使長矛,趙雲使用槍矛類兵器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成書於元代的講史話本《全相三國志平話》(有刻本刻印於元代至治年間,成書應早於元末明初的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明確寫到了趙雲的兵器是槍,並且給出了這條槍的名字。《三國志平話·中卷》——「趙雲使一條槍名曰涯角槍,海角天涯無對。三國志除張飛,第一條槍。」從此以後,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對趙雲形象的再創作中,基本都把趙雲的兵器固定為槍,估計是趙雲的形象和性格與槍這種兵器的特性搭配起來非常協調,所以幾百年來的各種藝術形式中,趙雲大多是手持長槍的形象,趙雲與他的槍已經成為了一而二、二而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三國題材的文學作品毫無疑問是元末明初羅貫中所作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目前我們發現的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學術界一般認為是最接近羅貫中原筆的版本(以下簡稱羅本三國),羅本三國描寫趙雲出場是在卷二的「趙子龍磐河大戰」一節——「看看來近,草坡左側轉出一將,馬上須無鎧甲,拈槍直取文丑……其人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顏,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
清初康熙年間茂苑毛綸、毛宗崗父子修訂改寫《三國志通俗演義》,對羅本增刪情節、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從而成為三百餘年來最流行的三國演義通行本,今天各個出版社出版的《三國演義》基本都是源於這個版本(以下簡稱毛本三國)。毛本三國文字較羅本三國多有改動,毛本三國趙雲出場是在第七回《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忽見草坡左側轉出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丑,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這兩個主要版本的三國演義都描寫了趙雲使用的兵器是槍,但自始至終都沒有對這桿槍給出名字,書中直至趙雲去世,這桿槍仍然是無名之槍。
羅貫中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可以看到有不少地方受到了《三國志平話》的影響,但是為什麼沒有引用趙雲「涯角槍」的名字,而是使趙雲的兵器變成一條無名之槍,我們無從得之。但是正是由於《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力,從此以後「涯角槍」這個名字逐漸堙沒,很少有人知道,這就給後世留下了很多重新演繹的空間。
後世的評書評話、戲曲影視乃至遊戲,給趙雲的槍起了很多名字,其中有一個名字還是和《三國演義》能看出有一點關聯的,那就是「梨花槍」,毛本《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眾」中描寫趙雲力戰張郃、徐晃時有以下一段文字——「雲大喝一聲,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毛宗崗點評三國演義認為「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這四句是「絕妙槍贊」,這裡出現了「梨花」,所以後世有些藝術形式就將趙雲的槍稱作「梨花槍」,其實按照戚繼光《紀效新書》的說法「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精用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而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梨花槍是創自南宋李全的妻子楊氏,《宋史》記載楊氏自詡「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跟趙雲實在是沒有什麼關係。
現當代的北派評書大家比如連闊如先生、袁闊成先生的評書《三國演義》中,趙雲的槍叫做亮銀槍,這是影響非常大的一個名稱,大概是評書藝術家考慮到了趙子龍白馬銀槍,相得益彰,亮銀槍更能凸顯出趙雲的英氣和帥氣。南派評話大家蘇州張國良先生的評話三國中,趙雲的槍叫做鼠白爛銀槍,顧名思義,可能是槍纓呈老鼠皮毛那樣灰白顏色的銀槍之意。在京劇等戲曲藝術中,趙雲的形象基本都是銀甲白袍、面如傅粉、唇紅齒白、手持銀槍的大武生;影視劇中的趙雲儘管形象各異,但使用的兵器基本都是銀槍。我讀過一本叫做《三國英雄傳》的當代小說,裡面描寫趙雲使的槍叫做「五嶽神飛亮銀槍」,這個名稱顯然是改編自《興唐傳》中羅成使的「五鉤神飛亮銀槍」。在現在各種各樣的遊戲中,趙雲的槍的名字更是至少有幾十種,足以看得人眼花繚亂,這些都是出自於遊戲開發者、設計者的想像和演繹。
至於我本人最喜歡趙雲的槍叫什麼名字,我還是喜歡《三國演義》的說法,趙雲的槍就是一條無名之槍,正如趙雲的性格:沉穩內斂,不喜張揚。槍雖無名,但威力驚人,絲毫不遜於威震天下的青龍偃月刀和丈八點鋼矛;槍雖無名,但撐起了蜀漢的一片天空。正是槍如其人,趙雲無需用多高的桂冠來證明自己,他的槍也無需用多麼複雜威猛的名字來證明自己,趙雲的形象和他的槍,早已超越了歷史和文學的記載,深印在我們的心底。
談完了槍,再來說劍。趙雲的槍雖無名,劍卻有名,那便是名劍「青釭」。毛本三國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正走之間,見一將手提鐵槍,背著一口劍,引十數騎躍馬而來。趙雲更不打話,直取那將。交馬只一合,把那將一槍刺倒,從騎皆走。原來那將乃曹操隨身背劍之將夏侯恩也。曹操有寶劍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劍自佩之,青釭劍令夏侯恩佩之。那青釭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
當時夏侯恩自恃勇力,背著曹操,只顧引人搶奪擄掠。不想撞著趙雲,被他一槍刺死,奪了那口劍,看靶上有金嵌『青釭』二字,方知是寶劍也。」這口本屬於曹操的青釭寶劍,自此跟隨趙雲出生入死,成為趙雲的貼身兵器。這個故事不見於正史,可以肯定是小說家的創造,用以凸顯趙雲的神勇。
南朝陶弘景作《古今刀劍錄》,書中提到了著名的「蜀主八劍」,原文是「蜀主劉備,以章武元年,歲次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劍,各長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一與太子禪,一與梁王理,一與魯王永,一與諸葛亮,一與關羽,一與張飛,一與趙雲。並是亮書,皆作風角,處所有令,稱元造刀五萬口,皆連環及刃口,列七十二鏈柄中,通之兼有二字。房子容曰:唐人尚書郎李章武本名方古,貞元季年,為東平帥,李師古判官因理第,掘得逼劍,上有章武字方。古《博物志》張茂先亦曰:蜀相諸葛孔明所佩劍也。乃改名師古,為奏,請為章武焉。蓋蜀主八劍之一也。」文中提到劉備鑄造了八口寶劍,後世稱之為「蜀主八劍」,劉備將其中一口賜予了趙雲。
有趣的是,在一些評話和戲曲中,趙雲還有一件擅長使用的兵器——大刀。趙雲耍大刀,總令人覺得很彆扭,但是在京劇傳統劇目《鳳鳴關》(一名《斬五將》,漢劇、徽劇、晉劇、河北梆子均有此劇目,湘劇有《刀劈五虎》)中,老年趙雲就是以大刀作為自己的兵器的,張國良先生的蘇州評話三國中趙雲也是在槍、劍之外,還擅使大刀,對於趙云為什麼擅使大刀,評話中有詳細介紹,說的是在荊州時趙雲向關羽求教刀法,關羽將二十四路春秋刀法傾囊相授,趙雲練習之後刀法精妙,不在關羽之下,後來七擒孟獲之後,趙雲封槍不用。
晚年便以大刀為兵器,刀劈韓家五虎、天水關戰姜維,趙雲都是使的大刀,關興、關索的刀法也是趙雲所授,使關家春秋刀法不至失傳,這才有了《水滸》中大刀關勝的刀法。其實這是評話藝術家以及戲曲藝術家根據毛本三國第九十二回的回目「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中的這個「斬」字而展開想像進行二次創作的,其實這裡的「斬」指的是誅殺的意思,並不指具體動作,《三國演義》中趙雲「力斬五將」和大戰姜維仍然使的是槍。
作者:海長青
關於我們-冷兵器研究所(公眾號ID-LBQYJS)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