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走出中醫認知的泥沼

走出中醫認知的泥沼

本平台為「張其成國學基金」公眾平台

走出中醫認知的泥沼


近年來中醫在發展過程中,遭遇了西方科學文化的強烈的衝擊,尤其是何祚庥院士近日還在繼續炮轟中醫:「中醫90%是糟粕,10%是精華!」造成了中醫界乃至社會各界對中醫學的科學性問題產生了懷疑,年輕中醫信心不足,老中醫憂心忡忡。我認為當今的首要問題就是要突破固有思維方式的框框,突破西方科學文化的包圍圈,走出生命認知誤區,理清中醫發展思路。


誤區1:只有搞清楚物質結構才能揭示生命的秘密,中醫藥學應加強「實質」研究。


思路:突破物質決定論、基因決定論,重視關係實在,重視功能作用,走功能關係與物質結構並重的發展之路。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科學在於通過探索事物的物質結構以揭示事物的規律。先不說「科學」的各種定義,僅就16~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之後的「科學」而言,它必須具有以下基本特徵:邏輯推理、數學描述和實驗檢驗,也就是具有客觀性、定量化、可重複性。

受這種思路的影響,多年來中醫科研課題主要關注於尋找中醫藥學的「物質基礎」上,如各種「實質」研究———五髒的實質研究、經絡的實質研究、證的實質研究,還有中藥的有效成分研究,然而結果卻令人失望。中醫藥學無論是名詞術語還是臨床方法,都很難找到「物質基礎」。於是陷入了一個悖論:那就是以現代科學、現代醫學的實證實驗方法既能證實中醫概念的科學性,又能證實中醫概念的非科學性。從而陷入中醫科學研究二律背反的學術怪圈。


讓我們關注一下現代前沿哲學和科學進展,也許可以受到啟發。目前哲學界出現了從物質實體到關係實在的學派,科學界也出現了非基因決定論:即在特定的生理過程中存在著基因與環境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基因的表達可因環境變化發生構像變化,基因的同樣序列可能在不同條件下合成不同蛋白質。


中醫從一開始就不是探討物質結構的科學,它走的是功能、關係的路子。中醫對人體生命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層面:「形」「氣」「神」。「形」就是形體,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講的「解剖」,這是有物質基礎的。「氣」的層面就介於有形和無形之間,是一種功能關係。「神」的層面包括「心神」「神明」,是無形的,與人的潛意識有關。這三個層面中,中醫最重視「氣」與「神」,最輕視「形」。這和西醫恰恰相反。在「氣」和「神」的層面是難以找到物質結構的,但它恰恰是中醫的精華,是中醫的特色。所以中醫要發展,千萬不能丟掉這些精華。


誤區2:只有找到共性的、客觀的規律才能揭示生命的秘密,中醫臨床很多不可重複,主觀性、隨機性太強。


思路:突破對抗性治療束縛,重視調節自愈治療,重視個性化治療,重視不同學說流派,走調節自愈、個性與共性並重的發展之路。

很多人認為:中醫臨床主觀性、隨機性太強。不同的醫生能開出不同的處方,具有不可重複性,個性化太強,很難客觀化、標準化。因而要用現代科學的要求,尋找其共性規律,要開展客觀化、標準化、規範化的研究。有人甚至認為中醫的偏方,甚至是中醫的藥方,治療的是個案,不具普遍性。科學研究的是普遍規律、一般和共性,所以得出中醫不科學的結論。


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懂科學哲學的表現。所謂共性與個性是一對矛盾,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又受共性的制約,共性和個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我把共性與個性比喻成一棵樹,共性是整棵樹,個性好比樹葉、樹枝。每片樹葉、每根樹枝都反映整體的信息。共性是重要的,但個性是基礎,同樣重要。因為人的認識過程總是由個別到一般,又由一般到個別。


與西醫對抗性治療思維不同,中醫主要是調和性治療思維。西醫的治療目的是殺滅病毒、病菌,中醫則是激發、調動人體自我修復、自我治癒、自我調節的能力。殺滅、對抗需要的是「硬實力」,是物質實體,這種力量和物質實體———藥物當然是相同的、共性的。而調節、自愈需要的是「軟實力」,是功能關係,所以可以用多種方法,比如針灸、砭石、湯藥、導引,藥物當中,不同的辨證思路,往往開出不同的處方,但卻能異曲同工、殊途同歸,取得相同的療效。這是因為都能達到激發人體自愈能力的目的。


從哲學上來講,中醫崇尚個性,但也不放棄對共性的探求。活血化瘀治則的推出成就了異病同治的輝煌,中醫、西醫不同專業的人士各展其能,多種疾病的治療有突破之舉。一大批此類新葯的研製成就了中國很多有競爭力的企業。另外,中醫之受青睞還在於中藥的天然性,這對那些患有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的患者尤其重要。


誤區3:只有提高中醫的醫療技術,才能促進中醫的發展,倫理道德與醫療技術相比是次要的,中醫人文色彩太重,應當予以拋棄。

思路:加強中醫經典學習,加強人文道德教育,限制中醫使用西醫,走以德為先,德術並重、人文與科學並重的發展之路。


重視中醫的臨床實踐,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不少人認為中醫醫療技術手段簡單,療效慢,效益差,於是大量採用西醫診療技術,中醫本身的診療水平則逐步下降。


不少醫院在重視西醫診療技術的同時,忽視中醫人文精神、忽視倫理道德修養。中醫德術並重、德業雙修的優秀傳統被輕視、被遺失。


有不少人指出:中醫學之所以不科學,就是因為中醫經典以及中醫臨床中混雜了人文的東西,要實現中醫的科學化、現代化,必須把這一些人文的東西剝離掉、揚棄掉。這真是一種天真的想法,中醫的人文和科學內容是有機組合在一起的,怎麼能剝離得開呢?假使真的剝離開了,把那些符合科學———形態學的東西留下來了,那是什麼?充其量不過是最粗淺的醫學———西醫學的初級階段罷了!

再來看德與術的關係。德以術顯,術以德彰。德術並重、以德為先,是中醫一大特色。綜觀歷代大醫,無不具有利民憫世的情懷與美德。以「德」促「術」,通過提高中醫藥工作者醫德水平,使中醫藥工作者能夠自發地產生對自己專業的熱愛,對患者之病痛猶如己生,這樣無形中能夠促使中醫藥人員認真鑽研業務,努力提高臨床水平,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從而造福人民。


大凡醫技高超之人,多醫德高尚,思想深邃,為人謙和、寧靜,與人交往仁慈友愛,言語誠實可靠,待患者如親朋善友,深受患者敬重、信賴,其人格魅力也令人感動。而那些醫德高尚的醫家,基本上都是醫技高超的人。因為他們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總在想方設法提高醫療技術。中醫醫德是中醫學能夠健康發展並得以流傳至今的重要保障,我們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都應該繼承下去,自覺修養,努力成為一個德術並重的人。


(《中國中醫藥報》2008年1月21日)


【張其成國學基金】與您分享


中華國學、國醫、國藝、國粹更多精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其成 的精彩文章:

儒家養生大道:露鋒芒(下)
「人禍比疾病更可怕」之:處險境
少時戒色,欲不可縱(下)
延年益壽,中醫藥文化大有所為
慎葯損谷 顧護脾胃

TAG:張其成 |

您可能感興趣

值得深思:如何走出中醫認知的泥沼?
走出乳腺癌認知誤區
漫談中醫藥膳中的「講究」,讓肝病患者走出泥潭
走出複發怪圈,祛白還需中西醫雙向診療
正視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箱
走出情緒的漩渦
從畫中走出來的眼睛
走出墳墓的朋友
看她如何從糖尿病的陰霾中走出,活出更美麗的自己!
走出去與引進來—以嶺健康精品秀出風采
從地府走出的「冥界之花」被神化能起死回生的仙草
從大山裡走出的彝家綉女
帶中醫走出國門 領世界走進健康
網友家一隻成精的狗,不說還以為是深山裡走出的雪怪
走路,走出來的疾病
無法走出的非洲——電影《走出非洲》
走出被窩,才知道這世界不一樣
走出七大誤區讓你認識肝癌
認識胃癌要走出的三大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