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發明的「中年」

被發明的「中年」

微信ID


EYEONHISTORY

被發明的「中年」


文|栗月靜


民國作家梁實秋說,所謂「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是一般人中年的寫照。不過要確切定義中年就不那麼容易了。


儘管科學家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但中年這個術語還是沒有固定的時限,從40歲到變得老年痴呆之間的那段時間可以算入其中。

在某種程度上,統計學上對中年的年齡定義對特定個人毫無意義。中年更多的是個人體驗,依賴你怎麼看待自己,是感覺自己就像20歲,還是覺得同學會上所有人看起來都已經老態龍鍾?

被發明的「中年」



莎士比亞


中年不但難以定義,其實也並非一直存在。莎士比亞在他的人生7個階段中沒有提到過中年。過去興起衰落的所有偉大文明中也沒有產生過中年的概念。

中年也許只是成年和老年之間一個相對新的階段,只存在於現代人的意識結構中。中年是現代文化的產物,直到1895年,英語詞典里才首次出現midlife這個詞。工業革命、現代醫療技術、政府官僚還有媒體和廣告都是促使中年誕生的重要因素。


工業革命之後的誕生


幾個因素共同划出了中年的分界線,首先是醫療條件的發展。在過去兩個多世紀里,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得到大幅延長。


以美國為例,在1800年,一個常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5歲;到了1900年,人的平均壽命增加到47歲;1950年,人平均能活到68歲;現在,人平均能活到78歲。


在1800年,平均每個女人生7個孩子,用17年的時間來懷孕和生育,一半孩子在15歲之前夭折。但隨著醫療衛生條件的進步,死亡率直線下降,到1900年,平均每個女人只有3個孩子。

因此,女人進入40-45歲之後,她的家庭職責基本完成,最小的孩子也離家獨立了。未來的人生還有2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而這時她仍享有健康和活力,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因此從1890年到1920年是美國歷史上的進步主義時代,當時中年女人成了社會改革和婦女參政運動的主要力量。


其次,在1900年之前,85%的美國人生活在鄉村,人們一起收割莊稼,分享狹小的房間,鄉村課堂上各年齡段的學生都有,而跳舞和上教堂等社交活動也是不分年齡層的。年齡還不是個人身份的基本要素,像婚姻、成為父母和失去行動能力才能給生命留下階段性的標誌。


但是隨著工業革命和城市的發展,學生們開始按照年齡分成年級了,政府機構也開始按年齡來劃分人群,招工啟事開始對年齡有明確要求,俱樂部和各種組織也都是相同年齡段的人組成了。

到了1900年,美國人口統計局開始記錄人們確切的出生日期,而不是把人們按10年分成一組。美國變成了一個每個人都確切知道自己多大的國家。


同時,於19世紀中葉在英、美國家建立的近現代退休制度通過社會保險制度和年金制度覆蓋到整個社會大部分人群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逐漸延長。


在20世紀的頭30年里,美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延長了10歲,對年紀的清晰認識以及更長更健康的退休生活,共同促進了「中年」概念的誕生。


但是在20世紀上半葉,中年還不算流行。middle age這個詞偶爾會從雜誌上蹦出來,但是引不起人們的興趣。


直到1950年,美國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兒童和社會》發表之後,「中年」的概念才再次得到突破。


埃里克森創造了與以往不同的人生階段地圖,他認為人生分為8個階段。其中包括中年「middle adulthood」,這個階段是通過傳承來定義的,埃里克森認為中年人在照顧孩子、指導年輕人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關於中年危機的研究


「中年」概念誕生後,開始人們對這個階段感到的不是輕鬆,而是恐慌。「中年危機」的概念開始慢慢植入人們的腦海:一方面是因為中年對女人來說像是福音,對男人則未必,起碼對藍領工人來說,中年不是什麼好事。


在工業社會,工人是根據性別和年齡來劃分的,勞動力市場看重的是力量和速度。工業革命之前,在地里干農活,可以從小孩一直工作到老,但是工廠的工作真正看重的是速度,這需要年輕工人。過了40歲的藍領工人發現,他們對工廠來已經就沒有什麼價值了。


而對於步入中年的女性來說,從幾十年辛勤的工作後,突然重獲充分的時間也令她們無所適從,同時失去的容貌和年輕時的心態也讓她們焦慮,不知如何去打發時光,重建自我定義並繼續下半生的生活。


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埃利奧特·賈克斯在《國際心理學雜誌》上首次發表了有關中年危機的文章,賈克斯認為,人到了中年(40-55歲)開始清醒認識到死亡的存在與不可迴避性,死亡意識把一切生活與追求變得無意義,並激發了一種強烈的內在焦慮與恐慌。


中年人的自我感、生命的信任、價值、信念會產生一系列瓦解。還有研究者提出失落的價值感讓中年顯得晦暗不明;空巢綜合征,大多數父母因為兒女的離去而感到不適;習慣了熱鬧大家庭的夫妻在兩人生活中會產生更多矛盾,因此中年時期離婚率上升;男人會為了更年輕的女孩而拋棄他們的中年伴侶……

被發明的「中年」



電影《美國麗人》劇照,男主角正在經歷中年危機。


「中年」變成一個令人恐慌的概念。為了解決這樣的危機,35歲到50歲之間的男性會通過一些方式來減輕他們的存在性焦慮症,比如選擇小型但是有力的跑車,騎大又顛簸的摩托車,或者嘗試一下網路約會,這能讓他們暫時忘記自己挺起的小肚子。


到了20世紀70年代,發展心理學提出的中年概念內涵更加豐富。中年成了人生中更加年輕,充滿潛力的階段。心理學界提出了成年期發展(Adult development)的觀念,發展心理學認為這個時期意味著成長和改變,中年的這層含義成了心理學的新時尚。


20世紀80年代,麥克阿瑟基金會資助了大量有關生命階段理論的研究,從社會學、生態學、心理學和神學家角度對人生階段進行了更加精確的劃分。


到了20世紀90年代和2000年以後,諸多男女性時尚生活志雜誌都喜歡把關於中年如何度過,如何平衡心態的內容做成專題,給中年一個合理的定位,引導它們的讀者走出對中年危機的恐慌,而更充實地度過中年。


年輕崇拜


中年的流行化和消費化,是伴隨著另一股潮流而起——年輕的復興。在世紀之交,報紙雜誌、電影、攝影和廣告,洪水般湧現,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讓人們的自我感覺集中於臉蛋和身體。這股視覺衝擊波在人們的觀念上建立起了對年輕和美麗頂禮膜拜的神殿。


不管是流行文化還是高雅文化都崇尚年輕人的美麗和活力。對此好萊塢的影響功不可沒。好萊塢影星克拉拉·鮑塑造了新的女性吸引力。1927年她在影片《It》中扮演了火辣個性的女主角,隨後成為好萊塢史上第一個打上性感標記的女星。

被發明的「中年」



克拉拉·鮑


商家和廣告業促使人們相信,「你看起來多老,比你實際上多大重要的多」,這也正是1923年一款化妝品的廣告詞。彷彿被注射了大劑量的虛榮,人們的行為變得失去理智,愚蠢而盲目。


一個比老年年輕的中年最為人們所期待,也在商業的需求下呼之欲出。


在今天,美國的中年人擁有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權力。二戰後嬰兒潮一代的人已經55歲以上了,他們的人數有3500萬,每年的花銷超過18億美元。


他們的車、家電、旅行、飲食、美容和化妝品比18-49歲的人要奢華得多。因此很多商家把人口統計學上的中年人當成了焦點。


化妝品、外科整容業把中年變成了一種需要治癒的疾病。商家還同時推動一種神話「美妙的50歲」,好像50歲的人還可以美麗精力充沛如同年輕人。


時尚是另一種壓力,女人們個個想要骨瘦如柴,中年女人也想這樣,於是最近幾年厭食症在中年女人中大為流行。


中年就是這樣的悖論,年輕的時候你決不想進入,當你變老了卻又不想離開。但是現在研究發現,中年危機很大程度上已不再存在,反而人們在二十多歲和三十多歲的時候更可能經歷與中年類似的危機——稱作「四分之一人生危機」。更多人反而十分享受中年——很多人把中年看作是最幸福的階段。


幾項調查發現,雖然幸福感在40歲之後下降,但是人們在50歲的時候開始對生活重新滿意起來。事實證明,態度決定年齡,如果你相信自己在中年能夠更健康,就會更健康。


中年的妙趣,在於相對深刻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且讀且評論。本周最佳評論得贈書《瑪戈王后和波旁王朝的崛起》。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她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童星
都鐸王朝對岸的傳奇女人
中國看世界:刻骨銘心的直播史
張愛玲、沈從文們都怎麼吃?
說買就買,我很欣賞你的眼光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天才的發明
中國人發明的榫卯,卻被日本人發揚光大了
也說中國的發明與發現
除了四大發明,你還不知道的中國古代逆天發明
發明家產生之前的發明
五位被自己發明殺死的發明家,他們發明的是什麼?
被自己的發明搞死的發明家們
脫離了發明者的初衷的發明?
異想天開的戰爭發明:美英的航天母艦最超前,日本的發明最奇葩
近代最重要的八大發明,全部是歐美人發明的
這些遠古時期的發明領先了當時幾千年,中國的發明至今也無法複製
牛逼的發明颱風來了發電夠用五十年
這些由中國人發明的技藝,如今卻被日本人發揚光大了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四大「發明」
最早的速食麵是中國人發明的
盤點!14名死於自己發明的瘋狂發明家
偉大的發明都是從愚蠢的小發明開始的
盤點14位死於自己發明的發明家!
7種偉大的近代發明:中國人發明光纖並獲獎,空調則造福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