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劇識兵器:《綉春刀》裡面的那些兵器有多靠譜?
其實真正的綉春刀長啥樣,並沒有留下靠譜的文字記載或出土實物,流傳的畫作也是寥寥帶過,沒有明確提出哪類刀屬於綉春刀,給後人留下許多謎團。比較靠譜的解釋是,綉春刀是朝廷配發給廠衛使用的官刀的統稱,其形制可能並不是只有一種。由於是官制刀,又是廠衛所用,因此使用了很多鎏金錯銀的裝飾,也就起了這麼個風騷的名字。
根據《大明會典》之類的典籍和一些明清筆記,綉春刀也有可能只是一種禮器,給近臣在禮儀、出行、祭祀等特殊場合使用,「本朝文武大臣扈從車駕,則賜綉春刀、椰瓢、茄帶」「錦衣衛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賜綉春刀、鸞帶大紅蟒衣飛魚服,以便護大駕行大祀諸禮。」
但是廠衛在執行他們的「特殊公務」時,使用這種佩刀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特務系統真正動刀子的機會沒有動作片里虛構的那麼多,一旦需要掏刀子,儀仗用刀也並非不能用於實戰。所以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綉春刀的形制,而是它「到底是可以作為實戰器的禮器,還是可以作為禮器的日常佩刀」。
錦衣衛三兄弟:三個人,四把刀
大哥盧劍星所使用的刀,很明顯是化自雁翅刀。雁翅刀脫胎自宋代以來的平頭腰刀,顧名思義刀形開展如雁翅,稜角分明。刀頭厚重,利於砍劈,與盧劍星性格暗合。文物顯示雁翅刀的刀頭切面通常有變形處理,勾勒出非常有明朝韻味的曲線,片中的刀沒有學到。
下圖中第一張為《武經總要》中記載的刀八色中的手刀樣式、下面兩張為宋代手刀實物圖。
通過下面的圖可以看到,第一張圖為明代雙手雁翅刀,平造,錯銀龍吞口,工藝精湛,造型完美;圖二三均為明末清初的官制雁翅刀實物,均為單手使用,圖四民間打造的雙手持握的雁翅刀,可以看出與電影中盧劍星手中的雁翅刀差距不大,尤其是第一張圖,幾乎是盧劍星手中所持的雁翅刀的翻版,最後一張圖為現代仿製的雁翅刀,造型優美、做工精良。
另外、盧劍星手中的雁翅刀刀柄可以抽出,變得更長,這裡是電影中比較有意思的道具設計。
二弟沈煉有勇有謀,他所用的刀接近於雁翎刀,雁翎刀相當於將平頭手刀的刃部後移,收出銳利的刀尖來,並且刀尖微微上揚,整個刀身形如雁翎。與大哥的雁翅刀相比,刀姿狹長,不重砍劈而重挑刺、撩帶。明代後期棉甲增多,防具變得輕薄,戰場上輕便的雁翎刀也派上了用場,評書戲劇里常說的「大將生來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就來源於此。
下面是三張雁翎刀的實物圖,第一張為明末至清初的雁翎刀樣式,刀姿舒展,刀身血槽整齊有力,刃口鋒利,造型優美,實戰與禮儀兼備,下面兩張是龍泉某廠仿製清代腰刀,造型與明末清初雁翎刀幾乎無有差距。
雁翎刀這種刀型始於南宋時代,宋金對峙時期,最初的雁翎刀雛形是宋代腰刀與金代彎刀結合的一種產物,當時金代出土的鐵刀刀身較直、近刀頭處刀身開始變弧,刀尖上翹,開始適合劈砍刺擊。但是到了元代與明代前期,雁翎刀並不作為大規模製式武器出現和裝配士兵,當時士兵普遍為延續自宋代的重甲步兵和元代以來的草原騎兵,雁翎刀在對付重甲步兵性能不如宋代直刀和進口自日本的倭刀,馬戰對付騎兵效果又不如元代彎刀。明代中期以後,火槍逐步流行(後面還會說到片中出現的火槍),士兵甲胄逐漸變得輕薄,兼備了劈砍、刺擊、挑殺的雁翎刀開始盛行。這種刀型結合了直刀和彎刀的優點,一般為單手持握、單刀重量不會超過1.5公斤,操作靈活、實戰性能較強,刀背較厚、刀身後部平直、便於用力劈砍,刀身前端開始產生弧度,刺、割、挑的功能變強,也比較適合騎兵馬戰,刀背近刀尖處開反刃,可以刺穿明中期以後流行的鎖子甲和其他金屬盔甲。
雁翎刀適合騎兵作戰,所以清軍的制式武器逐漸更換成了雁翎刀這一刀型,清朝建立後,明代的典章制度也被延續,雁翎刀作為明代職官佩刀受到了清代宮廷和官場的青睞,上至皇帝、王公貴族,下至侍衛職官兵丁佩刀等腰刀刀型,大部分也是雁翎刀的形狀。
雁翅刀到了清朝中期,不再流行於軍隊和實戰、逐漸演變為裝備綠營的雙手帶砍刀和牛尾刀,牛尾刀不但兼具雁翅刀的劈砍功能,還有刺擊和劃割功能,這種刀一出現就替代了功能單一的雁翅刀,成為戰場上的主要實戰刀類。
這種發展與滿人入關後這個民族的審美風格有一些關係,滿族人的審美從瓷器、傢具、等日常器物上造型豐滿,寬大厚實,這種審美也影響到兵器的造型,從牛尾刀來看,刀身狹窄到刀頭寬大,是一種誇張的表現形式。下面的圖就是清朝中期到清末民國時期牛尾刀發展的一個大概過程。
刀柄單手用向前彎曲的彎柄,以便劈砍時刀身保持前沖之勢,比如沈煉這把;雙手握持的用直柄,便於雙手把握方向,比如盧劍星這把,片中的刀在這一點是做對了的。片中的這兩把姑且稱之為雁翎刀和雁翅刀的綉春刀,其護手的設計非常令人滿意,脫胎自梅花形護手,比較還原史實,其中雁翎刀的護手略有日式刀鐔的氣息,這在明末實物中非常常見。但是刀柄用浮雕卻是浮誇得可以(明末刀柄多纏繩,或做成多棱形,極少浮雕),刀鞘的不規則裝飾也很惡俗,完全沒有明人韻味。
三弟靳一川的雙刀是三兄弟里刀形最不靠譜的一個,附會地說,他的短刀不是以身帶刀,沒有明顯的腰部使轉,小動作很多,導致橫氣填胸,對心肺不利,因此他的病只能越來越惡劣。
從影片中他使用的刀法來看,似乎有蝴蝶刀法的影子,這種短刀我沒有找到實物,可能是編劇和道具臨時發揮,創造出來的一種刀,但是並不代表這種刀在當時不存在。圖中的刀刀姿筆直,刀尖弧度較大,便於刺挑,刀柄應該是一體純鑄銅裝具,可分開當做雙刀使用。
雙刀並不是不講身法,所謂雙刀靠走,他的動作設計並沒有體現這一點。雙短刀有陰手和陽手兩種握法,陰手即常說的反握,可以直接用肘勁運轉,十分靈巧,可在身前纏鬥;陽手即正握,便於劈砍突刺,是殺手刀。片中靳一川的雙刀也體現了這個思路,但總覺得是現代戰術刀的打法。
《武備志》對短刀的介紹就像刀一樣短:短刀,與手刀略同,可適用於馬上。下面是一些明代短刀的樣式:圖一為明代西南地區流行的短刀,S型護手,可以格擋鎖住對方兵器,圖二為官造短刀,裝備騎兵。很明顯上圖的刀與靳一川所使用的有很大區別,而他所使用的短刀在刀姿上和日式平造短刀有些類似。鑒於當時中日交流頻繁,受日本文化的影響,武器方面向日本學習,也是當時的一種流行趨勢,甚至有些武官直接使用或者仿製日式刀條,裝上中式的裝具,當做雁翎刀使用。
很明顯上圖的刀與靳一川所使用的有很大區別,而他所使用的短刀在刀姿上和日式平造短刀有些類似。鑒於當時中日交流頻繁,受日本文化的影響,武器方面向日本學習,也是當時的一種流行趨勢,甚至有些武官直接使用或者仿製日式刀條,裝上中式的裝具,當做雁翎刀使用。
趙靖忠:官方氣息的槍
趙靖忠用槍,有官方氣息。月棍年刀一輩子槍,槍不好練,而趙公公實際上性格也頗為自負。明代戰場用的槍頭重不過四兩(一斤0.59kg,十六兩為一斤),為的是保持衝刺時的準頭,和不壓槍身,運動靈活
下圖是明代槍頭左一為槍頭騎兵槍槍頭,開雙血槽(類似趙大人所用的,老版水滸林沖用的也是這樣的槍頭),其餘兩張圖槍頭不開血槽。
下圖為清代槍頭,與明代的差距不大。槍這種武器到了清代以後,動蕩的社會(主要是太平天國)導致了銅的使用量增加,這種增加就影響到了槍的製造。清朝中後期火器的重要性終於被朝廷所重視,兵器現代化終於由冷兵器開始轉向熱兵器,軍隊的制式武器中槍就逐漸退出了舞台。直到幾十年後,中國另外一支軍隊又開始裝備長槍(主要是因為窮),那時候叫梭鏢了,你猜的沒錯,就是紅軍。
丁修:大劈大砍,相愛相殺
丁修的兵器爭議比較大,有說是戚家刀,有說是日本刀,有說是斬馬刀。其實戚家刀和斬馬刀都只是一種統稱,並非精確的形制;而戚家刀是吸收了日本刀的優點打造的。
當然他所持的兵器並不是日本浪人所慣用的薙刀和長卷,而是流行於明代中晚期的御林軍刀。御林軍刀這種刀型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苗刀,由明朝中期抗倭將領戚繼光所創。當年倭寇的戰鬥力遠高於明軍,其中一種原因就是武器優勢。戚繼光與精通劍術的俞大猷分析認為,倭寇戰鬥力強的主要的原因是寇倭很重視日本刀本身的性能,倭寇使用倭刀上,身法輕盈敏捷、刀身又鋒利,在許多方面皆佔盡優勢,無往不利。
下圖中是《單刀法選》記載的《辛酉刀法》,回想一下丁修的刀法,是不是有些類似。
另外《單刀法選》中說的用弩帶刀,電影中也被沈煉完好的表現了出來,沈煉的三連弩,皮質弩鞘,他所持的雁翎刀也是三尺有餘。
作者:扔魚鏈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804819/answer/29048009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下圖為日長卷:
下圖為明代御林軍刀,第一把為明代御林軍刀實物,第一把更偏向於現在的苗刀,下面的為現代仿製圖為現代苗刀:
下圖為現代苗刀:
其實苗刀這個稱呼到了民國曹錕邀請滄州武術家劉玉春為武術教官,才正式定名,到了如今,御林軍刀在一代代武術家的改革下,刀身變得逐步狹窄,成了今天的苗刀這種樣式。
分享整理自:知乎 風舞
=========全文完==========
?刀劍鍛造工藝、訂購歡迎加師傅微信:qq2880629620
? 更多刀劍、冷兵器知識,鎖定微信公眾號: 龍泉寶劍 (longquan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