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王曉東解讀未來科學大獎:中國大陸民間發起的第一個科學大獎

王曉東解讀未來科學大獎:中國大陸民間發起的第一個科學大獎

採訪 《環球科學》記者褚波、實習記者趙維傑


歷經一年半時間的嚴格提名、篩選和評審,中國首個民間科學大獎——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于9月19日下午在北京正式揭曉。清華大學薛其坤、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分別榮獲「物質科學獎」和「生命科學獎」,每人將獲得100萬美元獎金。

王曉東解讀未來科學大獎:中國大陸民間發起的第一個科學大獎


薛其坤。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官網


物質科學獎得主:薛其坤


薛其坤1963年生於中國山東,1994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教授。他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在對奇特量子現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分子束外延生長是一種先進的薄膜生長方法,能在材料襯底上一層一層地生長單晶薄膜。他和合作者製備了多種高質量的單晶薄膜材料,這使得他們於2012年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在鈦酸鍶襯底上的單層鐵硒高溫超導現象。這兩個發現已被許多研究小組重複出來,並在全世界範圍內激發出更多的相關研究活動,有望進一步提升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界面超導的臨界溫度,從而具有更大的實用價值。

獲獎感言


很突然。非常感謝,我很激動啊!首先感謝評獎委員會,以及捐贈的企業領袖對我工作的肯定,這是對我莫大的鼓舞。中國人現在有自信,感謝企業家設立這個大獎。希望能鼓勵更多年輕人從事科學研究。


我的工作受到科學家和評獎委員會的高度認可,這是對我極大的鼓勵。可能是中國弘揚科學精神,建立公平、公證評審機制的創舉,對我們國家的科研評審機制是一個推動。高溫超導研究,是固體物理學的難題之一,希望繼續走下去,推動重大科學發現有應用價值。我一定好好努力,謝謝大家!

王曉東解讀未來科學大獎:中國大陸民間發起的第一個科學大獎


盧煜明。圖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生命科學獎得主:盧煜明


盧煜明1963年生於中國香港,1994年和2001年分別獲得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和醫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他基於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了開拓性貢獻。盧煜明在1997年和1998年的工作中發現,母體血液中存在著胎兒的游離DNA。基於這些早期發現,他展開了一系列前沿工作來研究這些胎兒游離DNA的特性,證明了使用胎兒游離DNA來診斷遺傳性疾病的可行性和實際性,最終開創了利用第二代基因測序來檢測唐氏綜合症的新途徑,並在90多個國家得到了應用。僅在中國,每年就有超過一百萬孕婦接受這項測試。這種革命性的方法使無數新生兒避免了遺傳性疾病。


獲獎感言


哇,這太突然了。感謝委員會給我這個機會,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一代的熱情,做出更多的工作。

我在這個領域做了20年了。開始人們認為我這種方法不大可能有實用價值。我真心感謝科學獎委員會肯定我們團隊的工作。但是這不是我個人的工作,是團隊的工作,感謝我的學生和同事,我1997年回香港時,Rosa Chiu 和Alan Chan像我的兄弟姐妹一樣。我也很幸運,亞洲對科學的興趣也在增長,希望更多的人會做科學,希望大家認為科學的未來在中國,更多的天才青年會站在這裡,對世界產生影響。謝謝!


未來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發起,旨在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不限國籍),評獎機制與諾貝爾獎、圖靈獎等世界著名科學獎項接軌,由九位華人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評審過程獨立進行。科學委員會成員包括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丁洪、芝加哥大學何川、普林斯頓大學李凱、北京大學饒毅、北京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田剛、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王曉東、麻省理工學院文小剛、南方科技大學及美國西北大學夏志宏、哈佛大學謝曉亮。評審全程秉持公平、公正、公信的原則,保證高度獨立,由監督委員會全程監督。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兩大獎項,獎金來源於未來論壇理事捐贈。每項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生命科學獎的捐贈人為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張磊;物質科學獎的捐贈人為鄧鋒、吳亞軍、吳鷹、徐小平。


為了了解未來科學大獎設立和評選的更多消息,《環球科學》採訪了科學委員會成員、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


《環球科學》:在未來科學大獎的評選當中,是會比較偏重於考慮候選人學術生涯中最為重要的研究,還是他最近的研究成果?

王曉東:我們這個獎並不是一個終身成就獎,我們的衡量標準是某一個特定的科學發現對於未來產生影響的能力。


《環球科學》:諾獎的發獎經常會有一定的滯後性,一個發現在產生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後才會獲獎,那麼我們的這個獎會不會也有類似的情況?


王曉東:這是一個平衡。科學發現的社會影響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顯現,所以肯定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但另一方面我們這個獎是面向未來的,所以也不會去選擇那些特別老的,它的影響早已經被社會公認了得研究成果。所以我們要在已經被證實的影響,和未來將會產生的影響之間找到平衡,這也是未來科學大獎的一個獨特之處。國際上的各種獎項已經很多了,我們也是希望能夠做出一個有特色的東西。


《環球科學》:正如您所說,現在國際上已經有很多比較出名的科學獎項,那麼您和幾位科學家對於未來科學大獎的預期和定位是怎樣的呢?


王曉東:我們當然希望它將來能夠成為一個立足於中國大陸而在國際上知名的獎項。但是這個獎還有一個特點,可能是其他獎所不具備的:我們雖然對獲獎人的國籍、年齡、性別都沒有限制,但是我們希望獲獎的工作主要是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的,也就是說這個獎是希望能夠推進大中華地區,包括大陸、香港、台灣等等,這些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科學研究特別發達的地區的科學進步。我們這個獎的設立是包含著這樣的希望的。


《環球科學》:您和其他幾位科學家是基於怎樣的想法來擔任未來科學大獎評委的?


王曉東:從我個人的想法來講,最重要的是,我們認同這件事情。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大陸民間發起的第一個科學大獎,我認為這是一件很有必要去做的事情。這種認同感是最重要的。


《環球科學》:現在我們有國家官方的自然科學獎,那麼民間的未來科學獎和這些官方的獎項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王曉東:如果我們做得好的話,它們之間最終會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係。我們的未來科學大獎的評獎過程借鑒了一些國際著名的科學獎項,我們希望能夠建立起公平、公正和公信的品牌形象。對於國家的獎項來說,「國家」本身就是品牌了,我們的獎作為一個新的獎,還需要一個建立形象的過程。而相對於國家的各種獎項而言,我們的未來科學大獎在評選過程中對於科學細節的關注度可能會是更高的。和國家的獎項相比,我們在評獎委員會的學術水平,以及評獎的程序上都有一些獨特之處。


《環球科學》:拉斯克獎現在的公信度比較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獲獎者常常會在之後幾年拿到諾獎。那麼您覺得,我們今年所評選出的未來科學大獎的獲獎人中,有沒有人可能在未來取得更高的獎項?


王曉東:當然有可能。我們非常希望能夠通過我們公平、公正、公信的評選,把大中華地區產生的足夠優秀的工作儘早地推選出來。但是最後這些人中有多少能拿到諾貝爾獎還是不好說的,而且我們也並不是以此為目標的。因為我們的獎項設置也和諾貝爾獎不太一樣,我們有諾貝爾獎沒有的數學,將來也會有技術發明這方面的獎項,這也是諾貝爾獎所沒有的。我們這個獎項的宗旨還是希望能夠推進科學技術在大中華地區的發展。


《環球科學》:現在未來科學大獎只有生命科學獎和物質科學獎,這樣的獎項設置是怎麼考慮的呢?


王曉東:我們當時的想法是,像諾貝爾獎這樣歷史比較悠久的獎,它設置的獎項包括物理、化學、生理等等,但是我們現在回頭看,現在的學科之間的界限已經不那麼清楚了,很多交叉學科都在湧現。所以我們在設置獎項的時候,是希望能夠包括的學科範圍更廣泛一點,同時又有一定的界限,於是最終決定設立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這兩個獎項。生命科學包括所有生命科學相關的工作,物質科學則包括了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等。當然我們將來也可能會設置更多的獎項。


《環球科學》:現在,有人稱未來科學大獎為中國諾獎,那麼您認為,在現在整個華人科學家這個範圍之內,有哪些人的工作是可能達到諾獎水準的呢?


王曉東:在我個人看來,在生命科學領域,如果你說哪個人下個月就能拿到諾獎,我還是感到有點驚訝的。但是如果是十年以後,我們中國人還是沒有經常性地拿諾獎,我也還是會感到奇怪的。因為我們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科學領域的發展還是非常快速的。像今年的拉斯克獎,獎給了細胞對於氧氣響應的工作,其實這個工作我是非常熟悉的,這個工作剛出來的時候我就有所關注,但是在那個時候,我們也不會覺得這個工作將來能得大獎。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一個工作的影響力是要慢慢呈現出來的。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港中大大腸癌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科學家發現地球上的第八塊大陸:西蘭大陸
新聞背景:中國科學家近年來屢獲國際大獎
中國首個「科學大數據引擎」發布
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
他們在諾獎搖籃學習科學:第9屆德國哥廷根大學XLAB國際科學營圓滿落幕
中國科學家大爆驚人內幕!怎麼東亞人大腦如此大
中科大一成果登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榜首
除了傳統的七大洲,現在科學家發現地球上的第八塊大陸:西蘭大陸
南大校友王貽芳院士入選 十大中國科學之星
五百年前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近日有科學家發現「世界第八大洲」
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雀巢健康科學研究院等
中國科學院大學將在深圳開「分校」
荷玫湯攜中醫夢,亮相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
復旦剛發科學大獎,即遭海內外科學家質疑
為什麼東亞人大腦更大?中國科學家給出解釋
十大科學趣聞
世界因科學而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十位獲獎
中國古代歷史上十大科學家,張衡第三,諸葛亮第十